豫數的近義詞
[mark_b]
豫數的相關詞: 豫園、豫東、豫政、豫告、豫讓、豫數、豫必、豫見、豫料、豫算
[/mark_b]
豫數的意思:預定的數目。
豫數的拼音:[ yù shù ]
近義詞的意思:
【第1句】:豫園:園名。在 上海市 南市區。建于 明 嘉靖 三十八年至 萬歷 五年(公元1559-1577年)。為 江 南著名園林。園內亭、臺、樓、閣林立,曲廊回環,保持 明 清 建筑特色。其中 點春堂 是1853年小刀會起義時的指揮部。
【第2句】:豫政:參與政事。豫,通“與”。
【第3句】:豫西:豫西指河南省西部地區,包括洛陽市、三門峽市兩個地級市,下轄8個市轄區、3個縣級市、10個縣,豫西西接關中,東靠中原,北臨黃河,南接蜀漢,區位優勢明顯。豫西處于我國地勢第二級階梯向第三級階梯的過渡地帶,地形千差萬別,落差大,較大的河流有洛河、伊河等,均是黃河支流。豫西生物資源和礦產資源極其豐富,已探明有鉬、鋁、金、銀、鎢、煤、鐵等甲類礦產資源26種,是河南省乃至全國重要的貴金屬和能源開發基地。豫西是全國重要的旅游目的地之一,洛陽市圍繞“千年帝都,牡丹花城,絲路起點,山水洛陽”的城市品牌形象,整合旅游產品,截至2011年,洛陽有世界地質公園兩家:黛眉山世界地質公園、伏牛山世界地質公園,5A級景區五...
【第4句】:豫算:【第1句】:猶預計。宋 葉適《高夫人墓志銘》:“豫算有無,乃具衣食。”魯迅《準風月談·華德焚書異同論》:“但是結果往往和英雄們的豫算不同。”
【第5句】:豫告:事先告知或通告。
【第6句】:豫然:喜悅的樣子。
【第7句】:豫數:預定的數目。
【第8句】:豫劇:豫劇:(英文:YuOpera)起源于中原(河南),是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中國第一大地方劇種。近幾年,豫劇跟隨河南衛視,河南豫劇院,臺灣豫劇團等演出團體走過了世界諸多國家,如到澳大利亞、意大利、法國、加拿大、委內瑞拉、新西蘭、德國、英國、美國、泰國、巴基斯坦等國家演出,被西方人稱贊是“東方詠嘆調”,“中國歌劇”等。豫劇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礎上不斷繼承、改革和創新發展起來的。建國后因河南簡稱“豫”,故稱豫劇。豫劇從清朝末期至今已經形成四大聲腔,即祥符調(以開封為中心)、豫東調(以商丘為中心)、豫西調(以洛陽為中心)、沙河調(以沙河流域為中心,即河南東南部、安徽北部等地)。豫劇以唱腔鏗鏘大氣、抑揚有度、行腔酣暢、吐字清晰、韻味醇美、生動活潑、有血有肉、善于表達人物內心情感著稱,憑借其高度的藝術性而廣受各界人士歡迎。因其音樂伴奏用棗木梆子打拍,故早期得名河南梆子。據文化部統計,除河南省外,湖北、安徽、江蘇、山東、河北、北京、山西、陜西、四川、甘肅、青海以及新疆、臺灣等省市區都有專業豫劇團分布。全國(省級【第1句】:二團,市級【第1句】:二團,縣級【第1句】:二團等)共有豫劇團300多個,民營豫劇團1300多個,從業人數10萬多人。2006年,豫劇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并被國家文化部直接管理收編167個院團。
【第9句】:豫必:【詞語】:豫必
【第10句】:豫備:豫備是漢語詞匯,拼音yùbèi,出自《尉繚子·十二陵》。
【第11句】:豫且:“皇家舞苑”隸屬于河南省靈舞之都舞蹈俱樂部,為國家正規注冊機構,致力于鄭州肚皮舞、鄭州爵士舞、鄭州肚皮舞教練培訓、鄭州爵士舞教練培訓以及國內外舞蹈文化交流、國際舞蹈文化推廣及培訓、大型舞蹈商業演出、功能性健康舞蹈產業傳播等等。
【第12句】:豫東:豫東指河南省東部地區,包括開封市、商丘市、周口市3座地級市以及永城市、蘭考縣、鹿邑縣在內的省直管縣(市)。截至2024年,全區總面積29107平方公里,總人口20【第62句】:57萬人。豫東歷史文化厚重。開封、商丘均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開封是中國八大古都之一。老子、墨子、莊子、惠子等古代圣賢名人均誕生在豫東地區。豫東資源豐富。豫東地處華北平原南部,平原面積占全區總面積的99%以上,糧食產量占河南省的30%左右;煤炭資源儲量居河南第一位;森林覆蓋率居全省前列;豫東地區亦是河南的能源原材料基地和新興工業基地,汽車制造、生物醫藥、能源加工、制冷裝備、體育器材、新型材料、金剛石、現代物流、紡織服裝等產業集群逐...
【第13句】:豫章:古書上記載的一種樹名。有的記載說即今之樟樹。
【第14句】:豫料:謂事先估計。《資治通鑒·后唐莊宗同光元年》:“嚴可求 豫料帝所問,教 蘋 應對,既至,皆如 可求 所料。”明 顧起元《客座贅語·尹山人》:“弟子獻所贈,尹 曰:'是豫料我將遙適也。’”魯迅《二心集·<藝術論>譯本序》:“事實也并不很遠于他的豫料。”
【第15句】:豫議:參與計議。《后漢書·周榮傳》:“﹝ 周景 ﹞以豫議定策立 靈帝,追封 安陽鄉侯。”晉 袁宏《三國名臣序贊》:“論時則民方涂炭,計能則莫出 魏武,故委面霸朝,豫議世事。”《南史·齊晉安王子懋傳》:“晉安 舉義兵,僕實豫議。”《清史稿·職官志二》:“康熙 二十九年,命左都御史 馬齊 同理藩院尚書 阿喇尼 列議政大臣。故事,二院長官俱不豫議政,豫議自此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