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結尾的成語129個(含解釋和出處)
百問中文為您整理了心向往之、以意為之、尤而效之、等閑視之等“之”結尾的成語129個,包括解釋、出處和示例等。
【第1句】:心向往之[xīn xiàng wǎng zhī]
【解釋】向往:崇敬仰慕。對某個人或事物心里很向往。
【出處】《史記·孔子世家》:“雖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示例】聞曹州牡丹甲齊、魯,心向往之。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葛中》
【第2句】:以意為之[yǐ yì wéi zhī]
【解釋】只憑自己的主觀想法去做。
【出處】西漢·戴圣《禮記·禮運》:“故圣人耐以天下為一家,以中國為一人者,非意之也,必知其情,辟于其義,明于其利,達于其患,然后能為之。”
【示例】假使以意為之,那就決不能真切,深刻,也就不成為藝術。 ——魯迅《書信集·致李樺》
【第3句】:尤而效之[yóu ér xiào zhī]
【解釋】指明知其為錯誤而有意仿效之。
【出處】春秋·魯·左丘明《左傳·僖公二十四年》:“尤而效之,罪又甚焉。”
【示例】唐·封演《封氏聞見記·露布》:“高曳長縑,虛張功捷,尤而效之,其罪彌大。”
【第4句】:等閑視之[děng xián shì zhī]
【解釋】等閑:尋常,一般。把它看成平常的事,不預重視。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九十五回:“汝勿以等閑視之,失吾大事。”
【示例】秦牧《<藝海拾貝>跋》:“為了更進一步提高無產階級文藝的思想、藝術感染力,技巧問題是決不能等閑視之的。”
【第5句】:才不半古,功已倍之[cái bù bàn gǔ,gōng yǐ bèi zhī]
【解釋】才;有不此:古人;功:功業。才能不及古人的一半,而所立功業已多古人一倍。形容人得時遇勢,易建功業。
【出處】《孟子·公孫丑上》:“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
【示例】故曰才不半古,功已倍之,蓋得之于時世也。 ——《晉書·陸機傳》
【第6句】:思所逐之[sī suǒ zhú zhī]
【解釋】盤算著如何驅趕他們。
【第7句】:生而知之[shēng ér zhī zhī]
【解釋】生下來就懂得知識和道理。這是唯心主義者的觀點。
【出處】《論語·述而》:“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示例】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 ——唐·韓愈《師說》
【第8句】:群起而攻之[qún qǐ ér gōng zhī]
【解釋】大家都起來攻擊它,反對它。
【出處】《論語·先進》:“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
【示例】他品行惡劣,難怪大家會群起而攻之,他這是咎由自取。
【第9句】:自我得之,自我捐之[zì wǒ dé zhī,zì wǒ juān zhī]
【解釋】捐:舍棄,拋棄。從我手里得到的東西,又從我手里失去。比喻興敗無常或得失相抵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魏其侯曰:'侯,自我得之,自我捐之,無所恨。’”
【第10句】:聽之任之[tīng zhī rèn zhī]
【解釋】聽、任:隨,任憑;之:代詞,代人或事物。任憑事物存在發展而不去過問。
【出處】毛澤東《反對自由主義》:“見損害群眾利益的行為不憤恨,不勸告,不制止,不解釋,聽之任之,這是第八種。”
【示例】除了兒子有時乘機勸說幾句,一般聽之任之。 ——沙汀《青棡坡》
【第11句】:交臂失之[jiāo bì shī zhī]
【解釋】比喻遇到了機會而又當面錯過。
【出處】《莊子·田子方》:“吾終身與汝交一臂而失之,可不哀與?”
【示例】遇可事之主,而交臂失之,非丈夫也。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十四回
【第12句】:計無復之[jì wú fù zhī]
【解釋】指再無別的辦法可想,不得不這樣。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季布欒布列傳論》:“夫婢妾賤人感慨而自殺者,非能勇也,其計畫無復之耳。”
【示例】從來際逆境者,其情不一,有計無復之。 ——清·沈德潛《與張承夫書》
【第13句】:笑罵由他笑罵,好官我自為之[xiào mà yóu tā xiào mà,hǎo guān wǒ zì wéi zhī]
【解釋】指為官聲名很壞,任憑人們笑罵,還是泰然自若當自己的官。
【出處】《宋史·鄧綰傳》:“笑罵從汝,好官須我為之。”
【示例】并勸他'下野以示坦白’,不要'笑罵由他笑罵,好官我自為之’。 ——陶菊隱《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史話》第53章
【第14句】:畏而愛之[wèi ér ài zhī]
【解釋】畏:懼怕。指又怕又愛。
【出處】《左傳·襄公三十一年》:“君有君之威儀,其臣畏而愛之,則而象之,故能有其國家,令聞長世。”《禮記·曲禮上》:“賢者狎而敬之,畏而愛之。”
【示例】威惠兼舉,寬猛相資,故能畏而愛之,不嚴斯治。 ——《隋書·樊子蓋傳》
【第15句】:不得已而用之[bù dé yǐ ér yòng zhī]
【解釋】用:使用。沒有辦法,只好采用這個辦法。
【出處】《六韜·文韜·兵道》:“圣王號兵為兇器,不得已而用之。”
【示例】且兵者兇器,不得已而用之。 ——宋·孔平仲《續世說·直諫》
【第16句】:將欲取之,必先與之[jiāng yù qǔ zhī,bì xiān yǔ zhī]
【解釋】要想奪取些什么,得暫且先給些什么。指先付出代價以誘使對方放忪警惕,然后找機會奪取。
【出處】《老子》三十六章:“將欲奪之,必固與之。”
【示例】常有這樣的情形,就是只有喪失,才能不喪失,這是“將欲取之,必先與之”的原則。 ——毛澤東《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
【第17句】:以死濟之[yǐ sǐ jì zhī]
【解釋】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來把某事干到底。比喻決心很大。
【出處】《左傳·僖公九年》:“臣竭股肱之力,加之以忠貞。其濟,君之靈也。不濟,則以死繼之。”
【示例】炎公受省憲付托之重,更當以死濟之。 ——清·章炳麟《電湘救趙》
【第18句】:片言折之[piàn yán zhé zhī]
【解釋】折:使人折服;之:代詞,指人。用簡短的幾句知使人折服。形容話雖少,說服力卻很強。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七十八回:“忽階下一人應聲出曰:'臣請往見鄢陵侯,以片言折之。’”
【示例】鄰邑訟不決,亦皆赴訴,片言折之,各心厭去。 ——《明史·盛颙傳》
【第19句】:偶一為之[ǒu yī wéi zhī]
【解釋】偶:偶爾;為:做。指平常很少這樣做,偶爾才做一次。
【出處】宋·歐陽修《縱囚論》:“若夫縱而來歸而赦之,可偶一為之爾。”
【示例】但我以為這些方法,也只能隨時隨地,偶一為之,難以多做。 ——魯迅《書信集·致賴少祺》
【第20句】:誰為為之[shuí wèi wéi zhī]
【解釋】誰為:即為誰;為:做,作為。慨嘆沒有知己,為誰而作。
【出處】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諺曰:'誰為為之?孰令聽之?’”
【示例】請問晉人的清談,誰為為之?孰令致之? ——朱自清《“海闊天空”與“古今中外”》
【第21句】:古已有之[gǔ yǐ yǒu zhī]
【解釋】古時候就已經存在了。
【出處】馮玉祥《我的生活》第三十章:“他們說我們賄選,這是古已有之的。”
【示例】這種現象古已有之,不足為奇
【第22句】:一言以蔽之[yī yán yǐ bì zhī]
【解釋】蔽:遮,引伸為概括。用一句話來概括。
【出處】《論語·為政》:“《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示例】老師講的這些話,一言以蔽之,就是讓我們端正學習態度,刻苦學習。
【第23句】:一以貫之[yī yǐ guàn zhī]
【解釋】貫:貫穿。用一個根本性的事理貫通事情的始末或全部的道理。
【出處】《論語·里仁》:“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示例】據谷超豪等人回憶,凡遇應當參加的討論會,蘇先生向來是風雨無阻,幾十年間一以貫之。 ——劉征泰《蘇步青》
【第24句】:折而族之[zhé ér zú zhī]
【解釋】推翻他,而且殺他的家族。
【第25句】:一走了之[yī zǒu liǎo zhī]
【解釋】指不顧而去。
【出處】魯迅《書信集·致鄭振鐸》:“我亦尚在看看人間世,不過總有一天,是終于要'一走了之’的,現在是這樣的世界。”
【示例】你不能一走了之,留下這個爛攤子給別人來收拾。
【第26句】:計無付之[jì wú fǔ zhī]
【解釋】再沒有別的辦法可想,不得不這樣。
【出處】《史記·季布欒布列傳》:“夫婢妾賤人感慨而自殺者,非能勇也,其計畫無復之耳。”
【第27句】:有則改之[yǒu zé gǎi zhī]
【解釋】則:就;加:加以。對別人給自己指出的缺點錯誤,如果有,就改正。
【出處】宋·朱熹《論語集注·學而》:“曾子以此三者日省其身,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其自治誠切如此,可謂得為學之本矣。”
【第28句】:感慨系之[gǎn kǎi xì zhī]
【解釋】感:感觸;慨:慨嘆;系:聯結。有所感觸,慨嘆不已。
【出處】漢·劉楨《贈五官中郎將》詩:“秋日多悲懷,感慨以長嘆。”晉·王羲之《蘭亭集序》:“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
【示例】就弄得他神經過敏,以為北方女子太死板而南方女子太活潑,不禁感慨系之矣了。 ——魯迅《在酒樓上》
【第29句】:篤而論之[dǔ ér lùn zhī]
【解釋】篤:切實。確切地論述。
【出處】晉·裴啟《語林》:“林公云:'文度著膩顏,挾《左傳》,逐鄭康成,自為高足弟子;篤而論之,不離塵垢囊也!’”
【示例】追觀光武二十八將,下及馬援之徒,忠貞智勇無所不有,篤而論之,非減曩時。 ——南朝·梁·元帝《金樓子·立言下》
【第30句】:知其不可為而為之[zhī qí bù kě wéi ér wéi zhī]
【解釋】為:做。明知做不到卻偏要去做,指意志堅決或倔強固執
【出處】茅盾《從<風洞山傳奇>說起》:“在明末諸忠臣中,我對于瞿式耜的評價,比史可法還高些……因為瞿比史更富于'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精神。”
【第31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mín kě shǐ yóu zhī,bǔ kě shǐ zhī zhī]
【解釋】由:順從;之:統治者的意志和要求。老百姓只可以讓他們按照統治者的意志和要求去做,不可以讓他們知道為什么這樣做。
【出處】《論語·泰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示例】還是讓他照原文背吧,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好好的經典都弄成四不象了。 ——二月河《乾隆皇帝》十七
【第32句】:引而伸之[yǐn ér shēn zhī]
【解釋】由某件事或某種思想推衍到其他有關的意義,并進一步加以發揮。
【出處】《周易·系辭上》:“是故四營而成《易》,十有八變而成卦,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天下之能事畢矣。”
【示例】其微辭隱義,則引而伸之;而其所未備者,復為說以補其闕。 ——《元史·儒學傳·陳櫟》
【第33句】:敬鬼神而遠之[jìng guǐ shén ér yuǎn zhī]
【解釋】敬之而不親近之意。指對某些人所持的一種態度,即不愿理睬他,又怕得罪他,對他客客氣氣,絕不接近。
【出處】春秋·魯·孔丘《論語·雍也》:“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
【示例】他對人始終是敬鬼神而遠之的態度。
【第34句】:羞惡之心,人皆有之[xiū wù zhī xīn,rén jiē yǒu zhī]
【解釋】指做了錯事、壞事而感到羞恥、憎惡的心情,人人都是有的。
【出處】《孟子·告子上》:“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
【示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某雖為盜,良心豈盡喪乎? ——明·熊大木《楊家府演義》第二回
【第35句】:一理貫之[yī lǐ guàn zhī]
【解釋】貫:貫穿。用一個根本性的事理貫通事情的始末或全部的道理。
【出處】《論語·里仁》:“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示例】又云以一理貫之故具觀心義,其如妙玄十法,豈不以一理貫之。 ——《四明十義書》卷下
【第36句】:以死繼之[yǐ sǐ jì zhī]
【解釋】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來把某事干到底。比喻決心很大。
【出處】《左傳·僖公九年》:“臣竭股肱之力,加之以忠貞。其濟,君之靈也。不濟,則以死繼之。”
【示例】女笑曰:“癡婢能自主乎?”曰:“不濟,則以死繼之。”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青梅》
【第37句】:跂予望之[qì yǔ wàng zhī]
【解釋】跂:抬起。抬起腳跟遠望。
【出處】戰國·趙·荀況《荀子·勸學》:“吾嘗跂而望矣。”
【示例】他跂予望之,希望她能早日回來。
【第38句】:行或使之[xíng huò shǐ zhī]
【解釋】行:所作所為;使:命令,指使。所作所為好像有人指使似的。比喻做事自覺主動
【出處】戰國·鄒·孟軻《孟子·梁惠王》:“行,或使之,止,或尼之,行止非人所能也。”
【第39句】:兼而有之[jiān ér yǒu zhī]
【解釋】指同時占有或具有幾種事物。
【出處】《墨子·法儀》:“奚以知天兼而愛之,兼而利之也?以其兼而有之,兼而食之也。”
【示例】在科學研究方面,基礎科學知識和應用科學知識應該兼而有之。
【第40句】:要而論之[yào ér lùn zhī]
【解釋】猶言要而言之。概括地說,簡單地說。
【出處】《天討·豕韋之裔〈普告漢人〉》:“要而論之,滿人之人中國也,據其土地山河,竊棋子女玉帛……固古人所謂倒行逆施者矣。”
【示例】要而論之,法者天下之公器也,變者天下之公理也。 ——梁啟超《論不變法之害》
【第41句】:一言蔽之[yī yán bì zhī]
【解釋】蔽:遮,引申為概括。用一句話來概括。
【出處】《論語·為政》:“《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示例】清·方苞《書淮陰列傳后》:“其擊楚破代,亦約舉其成功,至定三秦則以一言蔽之,而其事反散見于他傳。”
【第42句】:學如不及,猶恐失之[xué rú bù jí,yóu kǒng shī zhī]
【解釋】學習好像追趕什么,總怕趕不上,趕上了又怕被甩掉。形容學習勤奮,進取心強。又形容做其他事情的迫切心情。
【出處】《論語·秦伯》:“子日:'學如不及,猶恐失之。’”
【示例】秋間又過太湖,游石公、飄渺諸峰……明年將為天臺、雁蕩之行。學如不及,猶恐失之。 ——清·袁枚《小倉山房尺牘》第一百0六首。
【第43句】:姑妄聽之[gū wàng tīng zhī]
【解釋】姑:暫且;妄:隨便,胡亂。姑且隨便聽聽,不一定就相信。
【出處】《莊子·齊物論》“予嘗為女妄言之,女亦以妄聽之奚。”
【示例】即使是飯后的公評,酒后的宏議,也何嘗不可姑妄聽之呢? ——魯迅《華蓋集續編·送灶日漫筆》
【第44句】:小大由之[xiǎo dà yóu zhī]
【解釋】指用途可大可小。
【出處】《論語·學而》:“禮之用,和為貴。……小大由之。”
【第45句】:寤寐求之[wù mèi qiú zhī]
【解釋】比喻迫切地希望得到某種事物。
【出處】《詩經·周南·關雎》:“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示例】我將寤寐求之。
【第46句】:籠而統之[lóng ér tǒng zhī]
【解釋】混合不分。
【出處】張中行《詩詞讀寫叢話·關鍵字》:“……事實是我們不能完全照辦。理由很多,其中最有力的一項是,以普通話為標準,我們已經沒有入聲。籠而統之說,字字照《詩韻》發音,不只不可能,而且太麻煩。”
【第47句】:馬上得之[mǎ shàng dé zhī]
【解釋】舊時比喻以武力奪取天下。
【出處】《史記·酈生陸賈列傳》:“陸生時時說稱《詩》、《書》,高帝罵之曰:'乃公馬上而得之,安事《詩》、《書》?’陸生曰:'居馬上得之,寧可以馬上治之乎?’”
【示例】陛下天下可以馬上得之,但是不可以馬上治之。 ——南懷瑾《歷史的經驗·長短縱橫》
【第48句】:分而治之[fēn ér zhì zhī]
【解釋】①分別治理。②利用手段使國家、民族或宗教等產生分裂,然后對其進行控制和統治。
【出處】清·俞樾《群經平議·周官二》“巫馬下士二人醫四人”:“凡邦之有疾病者,疕瘍者造焉,則使醫分而治之,是亦不自醫也。”
【示例】維護國與國之間友愛關系,互利與和平事業,反對民族奴役,反對分而治之的策略。 ——宋慶齡《人民團結起來是不可戰勝的》
【第49句】:群起攻之[qún qǐ gōng zhī]
【解釋】群:眾人;攻:攻擊。大家都起來攻擊它,反對它。
【出處】《論語·先進》:“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
【示例】不多兩日,楊愕的回信來,說是這其中一定有人播弄,務要探聽明白,群起攻之,方是正辦。 ——清·吳趼人《糊涂世界》第十一回
【第50句】:知之為知之[zhī zhǐ wéi zhī zhī]
【解釋】為:是。懂就是懂。指要誠實。
【出處】《論語·為政》:“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第51句】:將欲奪之,必固與之[jiāng yù duó zhī,bì gù yǔ zhī]
【解釋】欲:打算;固:通“姑”,姑且;與:給予。要想奪取他一些什么,得先給予他一些什么。
【出處】春秋·楚·李耳《老子》第36章:“將欲奪之,必固與之。”
【第52句】:總而言之[zǒng ér yán zhī]
【解釋】總的說起來。
【出處】《容齋隨筆·卷六·洗兒金錢》:“若總而言之,殆不可勝算。”
【示例】總而言之,長征是以我們勝利、敵人失敗的結果而千結束。 ——《毛澤東選集·論反對帝國主義的策略》
【第53句】:統而言之[tǒng ér yán zhī]
【解釋】總的說起來。
【出處】《魏書·李平傳》:“皆是皇居帝里,相去不遠,可得統而言之。”
【示例】行仁義者為君子,不行仁義者為小人,此統而言之也。 ——二月河《乾隆皇帝》五
【第54句】:計無所之[jì wú suǒ zhī]
【解釋】猶言計無所出。想不出什么辦法。
【出處】《梁書·王僧辯傳》:“子仙等困蹙,計無所之,乞輸郢城,身還就景。”
【第55句】:擴而充之[kuò ér chōng zhī]
【解釋】擴:擴展。擴大范圍,充實內容。
【出處】戰國·鄒·孟軻《孟子·公孫丑上》:“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
【示例】這句話原來是論婦女的,后來卻擴而充之普遍應用起來。 ——朱自清《論氣節》
【第56句】:恭而敬之[gōng ré jìng zhī]
【解釋】恭:恭敬;敬:敬重。恭敬的加重說法或詼諧說法。
【出處】老舍《趙子曰》第十五章:“李順恭而敬之的慢慢地卷起那張戲報子。”
【第57句】:推而廣之[tuī ér guǎng zhī]
【解釋】廣:寬,大。推展開來而且把它擴大。也指從一件事情推及其它。
【出處】南朝·梁·蕭統《文選·序》:“若其紀一事,詠一物,風云草木之興,魚蟲禽獸之流,推而廣之,不可勝載矣。”
【示例】推而廣之,彌綸萬有而非有;統而會之,究竟寂滅而非滅。 ——宋·釋惟白《續傳燈錄》卷十
【第58句】:反其意而用之[fǎn qí yì ér yòng zhī]
【解釋】其:他的;意:意義;用:使用。指按照與原來相反的意思去引用或使用詞語、典故等。也用來指文藝創作等有創新或突破前人的束縛。
【出處】宋·嚴有翼《藝苑雌黃》:“反其意而用之者,非識學素高,超越尋常拘攣之見,不規然蹈襲前人陳跡者,何以致此。”
【第59句】:上之所好,下必從之[shàng zhī suǒ hào,xià bì cóng zhī]
【解釋】在上的人喜歡什么,在下的人就一定會跟著做。
【出處】語出《孟子·滕文公上》:“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
【示例】夫上之所好,下必從之。故越王好勇而士多輕死,楚王好瘠而國有饑人。 ——《北史·李彪傳》
【第60句】:將欲取之,必姑與之[jiāng yù qǔ zhī,bì gū yǔ zhī]
【解釋】姑:暫且。要想奪取他一些什么,得先給予他一些什么。
【出處】西漢·劉向《戰國策·魏策》:“將欲敗之,必姑輔之;將欲取之,必姑與之。”
【示例】將欲取之,必姑與之,就是這種計策。 ——《唐史演義》第14回
【第61句】: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tiān xià běn wú shì,yōng rén zì rǎo zhī]
【解釋】庸人:平庸的人;擾之:自己擾亂自己。指本來沒有事,自己瞎著急或自找麻煩。
【出處】《新唐書·陸象先傳》:“天下本無事,庸人擾之為煩耳。”
【示例】南村野史曰: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卓哉斯言也。 ——明·陶宗儀《輟耕錄·松江之變》
【第62句】:明鼓而攻之[míng gǔ ér gōng zhī]
【解釋】宣布罪狀,遣責或聲討。
【出處】《論語·先進》:“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
【第63句】:木秀于林,風必摧之[mù xiù yú lín,fēng bì cuī zhī]
【解釋】秀:出眾,突出;摧:摧殘。高出森林的大樹總是要被大風先吹倒。比喻才能或品行出眾的人,容易受到嫉妒、指責。
【出處】三國·魏·李康《運命論》:“故木秀于林,風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眾必非之。前鑒不遠,覆車繼軌。”
【示例】木秀于林,風必摧之。辮亮于人,擇而剪之。一場少年玩笑,因地位懸殊,便何其鄭重。 ——金庸《鹿鼎記》第十二一回
【第64句】:淡然處之[dàn rán chǔ zhī]
【解釋】淡然:不經心,不在意;處:處理,對待。以漫不經心的態度對待事物。
【示例】我們對此不能淡然處之,要引起高度重視。
【第65句】:極而言之[jí ér yán zhī]
【解釋】從最極端的情況來說。指把話說到頭。
【出處】明·袁宏道《與仙人論性書》:“極而言之,亦是心形煉極所現之象。”
【示例】說這個話是極而言之,把問題講透。 ——毛澤東《堅定地相信群眾的大多數》
【第66句】:心鄉往之[xīn xiāng wǎng zhī]
【解釋】對某人或某些事物心里很仰慕。
【出處】《史記·孔子世家》:“《詩》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鄉往之。余讀孔丘書,相見其為人。”
【第67句】:簡而言之[jiǎn ér yán zhī]
【解釋】簡括地說,長話短說。
【示例】簡而言之,我們得盡快辦好。
【第68句】:鑿鑿言之[záo záo yán zhī]
【解釋】鑿鑿:確實。形容說得非常確實。
【出處】清·蒲松齡《聊齋志異·段氏》:“言之鑿鑿,確可信據。”
【示例】入朝之后,或至尊顧問;或因事敷陳;或九卿會議,當盡力鑿鑿言之。 ——高陽《清官冊》五
【第69句】:堂而皇之[táng ér huáng zhī]
【解釋】堂皇:官署的大堂,引申為氣勢盛大的樣子。形容端正莊嚴或雄偉有氣派。也指表面上莊嚴正大,堂堂正正,實際卻不然。
【出處】魯迅《花邊文學·“莎士比亞”》:“末一句是客氣話,贊成施先生的其實并不少,要不然,能堂而皇之的在雜志上發表嗎?”
【示例】現在這時代,勞動做工是堂而皇之的了。 ——葉圣陶《四三集·一個練習生》
【第70句】:學而時習之[xué ér shí xí zhī]
【解釋】學過的內容要經常復習它。
【出處】《論語·學而》:“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示例】學而時習之,所以學者將以行之也。 ——宋《二程全書·外書七》
【第71句】:姑妄言之[gū wàng yán zhī]
【解釋】姑且隨便說說,不一定有什么道理。
【出處】《莊子·齊物論》:“予嘗為女(汝)妄言之,女(汝)亦以妄聽之奚。”
【示例】這不過姑妄言之罷了,哪一個能辦這件事? ——《九命奇冤》第二十九回
【第72句】:將欲取之,必姑予之[jiāng yù qǔ zhī,bì gū yǔ zhī]
【解釋】姑:暫且。要想奪取他一些什么,得先給予他一些什么。
【出處】戰國·韓·韓非《韓非子·說林》:“《周書》曰:'將欲敗之,必姑輔之;將欲取之,必姑予之。’”
【第73句】:反其道而行之[fǎn qí dào ér xíng zhī]
【解釋】其:他的;道:方法,辦法。采取同對方相反的辦法行事。
【出處】《史記·淮陰侯列傳》:“名雖為霸,實失天下心。故曰其強易弱。今大王誠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誅。”
【示例】只是宗兄勸你去做教習,你卻去做學生,未免反其道而行之。 ——清·吳趼人《痛史》
【第74句】:容或有之[róng huò yǒu zhī]
【解釋】容:或許。或許發生過這回事。
【出處】宋·朱熹《論語集注·里仁第四》:“蓋人之氣質不同,故疑亦容或有此昏弱之甚,欲進而不能者,但我偶未之見耳。”
【示例】容或有之,大凡官府出街,一定是鳴鑼開道的,難道他聾了,聽不見? ——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九十九回
【第75句】:臥以治之[wò yǐ zhì zhī]
【解釋】臥:躺著。躺著就把政事處理好了。用以稱頌政清事簡。
【出處】《史記·汲鄭列傳》:“顧淮陽吏民不相得,吾徒得君之重,臥而治之。”
【示例】朕難其材,卿實元勛,以忠許國,謂當亟往臥以治之。 ——宋·王安石《賜觀文殿學士兵部尚書歐陽修辭知青州不允詔二道》
【第76句】:一笑了之[yī xiào liǎo zhī]
【解釋】笑一笑就算了事,指不予重視。
【出處】沙汀《淘金記》:“那顯然是幺長子對白醬丹的毒辣的諷刺;縱然他本人僅僅一笑了之。”
【示例】這樣的事情我們一笑了之,不必太在意。
【第77句】:默而識之[mò ér shí zhī]
【解釋】默:不語,不說話。識:記。把所見所聞默默記在心里。
【出處】《論語·述而》:“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示例】良哉孔子之言!默而識之,一以貫之,故目擊而道存,指掌而意喻。 ——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卷十六
【第78句】:叢蘭欲秀,秋風敗之[cóng lán yù xiù,qiū fēng bài zhī]
【解釋】蘭:蘭草;秀:開花;敗:衰敗。蘭草要開花,但秋風使之凋謝。比喻好人做好事而遭壞人陷害。
【出處】《文子·上德》:“日月欲明,浮云蔽之;河水欲清,沙土穢之;叢生欲脩,秋風敗之。”
【第79句】:天下本無事,庸人自召之[tiān xià běn wú shì,yōng rén zì zhào zhī]
【解釋】庸人:平凡的人。指本來沒有事,自己瞎著急或自找麻煩。
【出處】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如是我聞》:“姚安公曰:'天下本無事,庸人自召之’,其此公之謂乎?”
【第80句】:物必先腐而后蟲生之[wù bì xiān fǔ ér hòu chóng shēng zhī]
【解釋】腐:腐爛。指東西總是自身先腐爛,然后蟲子才可了寄生。比喻自己先有弱點而后為外物所侵害。
【出處】《荀子·功學》:“肉腐出蟲,魚枯生蠹。”宋·蘇軾《論范增》:“物必先腐也而后蟲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讒入之,陳平雖智,安能間無疑之主哉?”
【第81句】:高山仰之[gāo shān yǎng zhī]
【解釋】高山:比喻高尚的品德。比喻對高尚的品德的仰慕。同“高山仰止”。
【出處】《管子·九守》:“高山仰之,不可極也。”《鬼谷子·符言》:“高山仰之可極,深淵度之可測,神明之德術正靜,其莫之極。”
【第82句】:淡然置之[dàn rán zhì zhī]
【解釋】很冷淡地放在一旁。形容毫不在意。
【出處】高陽《清宮外史》下冊:“不過他經的大風大浪太多,雖未到寵辱不驚,名利皆忘的境地,卻已能不動聲色,淡然置之。”
【示例】我對此事淡然置之。
【第83句】:既來之,則安之[jì lái zhī,zé ān zhī]
【解釋】既:已經;來之:使之來;安之:使之安。原意是既然把他們招撫來,就要把他們安頓下來。后指既然來了,就要在這里安下心來。
【出處】《論語·季氏》:“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
【示例】但既來之,則安之,姑且住下再說。 ——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一○二回
【第84句】:泰然居之[tài rán jū zhī]
【解釋】泰然:毫不在意很放心的樣子。形容處理事情不慌不忙、沉著鎮定或對待事情毫不在意。
【出處】宋·陳亮《王珪確論如何》:“太宗方奮然有運天下豪杰之心,使新進疊用事,而玄齡泰然居之,不以進退自嫌。”
【第85句】:神而明之[shén ér míng zhī]
【解釋】指表面玄妙的事理。
【出處】《周易·系辭上》:“化而裁之,存乎變;推而行之,存乎通;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示例】雖曰神而明之,匪可言喻,亦由勉強而臻自然。 ——清·李漁《閑情偶寄·詞曲·結構》
【第86句】:全力赴之[quán lì fù zhī]
【解釋】赴:前往。把全部力量都投入進去。
【出處】清·趙翼《廿二史札記·五·東漢尚名節》:“蓋當時薦徵辟,必采名譽,故凡可以得名者,必全力赴之,好為茍難,遂成風俗。”
【示例】請朝廷主持,上下一心,以天下全力赴之,以贖回遼東半島為歸,否則枝枝節節為之,恐其不能及也。 ——《清史稿·錫良傳》
【第87句】:等而上之[děng ér shàng zhī]
【解釋】按某一等級,由此再往上。
【出處】宋·朱燮《絜齋集·高鞅論》:“古者五家置比長,等而上之,為閭,為旅,為黨,皆置官焉。”
【示例】等而上之,則孔子之溫良恭儉,言不過物。 ——清·方苞《書楊維斗先生傳后》
【第88句】:說大人則藐之[shuō dà rén zé miǎo zhī]
【解釋】大人:大人物。原指向大人物游說時,不能把他們的地位和權勢放在眼里。后比喻敢于同權威名流爭鳴辯論的精神。
【出處】《孟子·盡心下》:“說大人則藐之,勿視其巍巍然。”
【第89句】:無所用之[wú suǒ yòng zhī]
【解釋】沒有地方可以用上它。
【出處】《左傳·哀公十一年》:“得志于齊,猶獲石田也,無所用之。”
【示例】魏雖有武士千群,無所用之。江南人物如此,未可圖也!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八十六回
【第90句】:等而下之[děng ér xià zhī]
【解釋】由這一等逐級往下。指跟某一事物比較起來更差。
【出處】宋·樓鑰《攻愧集》:“鄉之貧者,或不及于此,則以此法等而下之。”
【示例】他這種做法,比起紀昀,就更等而下之了。 ——孫犁《秀露集·關于紀昀的通信》
【第91句】:慨乎言之[kǎi hū yán zhī]
【解釋】慨:感慨。形容非常有感觸地談論某事。
【出處】清·柴萼《梵天廬從錄》:“廬山僧光熊哭兄詩云:'身經刀過頭方貴,尸不泥封骨始香。’沈著痛快,慨乎言之。”
【示例】管他死得值與不值,該與不該,誰還忍心批評他的是非得失呢?慨乎言之! ——蔡東藩、許廑父《民國通俗演義》第一百二十一回
【第92句】:引而申之[yǐn ér shēn zhī]
【解釋】由某件事或某種思想推衍到其他有關的意義,并進一步加以發揮。
【出處】《周易·系辭上》:“是故四營而成《易》,十有八變而成卦,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天下之能事畢矣。”
【示例】太常少卿鄭愔又引而申之,播于舞詠,亦受厚賞。 ——《舊唐書·后妃傳》
【第93句】:俳優畜之[pái yōu xù zhī]
【解釋】俳優:舊指演戲的人;畜:畜養。當作演戲逗樂來畜養他。指古時皇帝對文人的態度。
【出處】西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近乎卜祝之間,固主上所戲弄,俳優畜之,流俗之所輕也。”
【示例】后來卻不過叫他獻詩作賦,'俳優畜之’,只在弄臣之列。 ——魯迅《從幫忙到扯淡》
【第94句】:取而代之[qǔ é dài zhī]
【解釋】指奪取別人的地位而由自己代替。現也指以某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
【出處】《史記·項羽本紀》:“秦始皇游會稽,渡浙江,梁與籍俱觀,籍曰:'彼可取而代也。’”
【示例】清帝方今玩于彼股掌之上,及其時則取而代之耳。 ——蔡東藩、許廑父《民國通俗演義》第八十六回
【第95句】:好惡同之[hào wù tóng zhī]
【解釋】好:愛好,喜歡;惡:討厭,憎恨;同之:使其一樣。對于某種事物有同樣的愛好或憎恨。
【出處】《左傳·昭公二十五年》:“戮力壹心,好惡同之。”
【第96句】:不得已而為之[bù dé yǐ ér wéi zhī]
【解釋】沒有辦法,只能這樣做。
【出處】《老子》第三十一章:“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
【示例】歲幣郊祀之費,是不得已而為之者。 ——宋·辛棄疾《九議》
【第97句】:困而學之[kùn ér xué zhī]
【解釋】困:困惑。遇到困惑的時候就學習。
【出處】《論語·季氏》:“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
【第98句】:中心藏之[zhōng xīn cáng zhī]
【解釋】中心:心中。埋藏在心里。
【出處】《詩經·小雅·隰桑》:“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示例】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仇隙》:“后秀為中書令,岳省內見之,因喚曰:'孫令憶疇昔周旋不?’秀曰:'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第99句】:不了了之[bù liǎo liǎo zhī]
【解釋】了:了結,結束。用不了結的辦法去了結。指把事情放在一邊不管,就算完事。
【出處】宋·葉少蘊《避暑錄話》卷上:“唐人言冬烘是不了了之語,故有'主司頭腦太冬烘,錯認顏標是魯公’之言。人以為戲談。”
【示例】剛才的爭論就這樣不了了之。 ——葉圣陶《小病》
100、鳴鼓而攻之[míng gǔ ér gōng zhī]
【解釋】比喻宣布罪狀,遣責或聲討。
【出處】《論語·先進》:“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
【示例】此秀才中之異端,爾其鳴鼓而攻之!但念在天色已晚,可與同居中國,速領他到西小房去! ——清·李百川《綠野仙蹤》第七回
10【第1句】:自我得之,自我失之[zì wǒ dé zhī,zì wǒ shī zhī]
【解釋】從我手里得到的東西,又從我手里失去。比喻興敗無常或得失相抵
【出處】《梁書·邵陵王綸傳》:“高祖嘆曰:'自我得之,自我失之,亦復何恨。’”
10【第2句】:虛而虛之[xū ér xū zhī]
【解釋】虛:空虛。力量虛弱而故意表現虛弱,使敵人反誤以為強大
【出處】《草廬經略·虛實》:“虛而虛之,使敵人轉疑以我為實。”
10【第3句】:一笑置之[yī xiào zhì zhī]
【解釋】笑一笑,就把它放在一邊了。表示不當回事。
【出處】宋·楊萬里《觀水嘆》詩:“出處未可必,一笑姑置之。” 宋·陸游《書夢》詩:“一笑俱置之,浮生故多難。”
【示例】漕臺見他如此說法,曉得他牛性發作,也只好一笑置之。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四十六回
10【第4句】:漠然置之[mò rán zhì zhī]
【解釋】置:放。很冷淡地把它擱在一邊。指對人或事態度冷淡,放在一邊不理。
【出處】清·錢泳《履園從話·會稽郡王墓》:“故國家有祀祭之典,官吏有防護之冊,而為之子孫者豈忍聽其荒廢不治而漠然置之耶!”
【示例】彼而漠然置之,猶可言也;我而漠然置之,不可言也。 ——清·梁啟超《少年中國說》
10【第5句】:何德堪之[he de kan zi]
【解釋】有什么德能承受得起這樣的封賞。
10【第6句】:廣而言之[guǎng ér yán zhī]
【解釋】一般說來。
【出處】~,政治思想工作必須得走在經濟建設工作之前,才能保證前進方向不變。
【示例】廣而言之,政治思想工作必須得走在經濟建設工作之前,才能保證前進方向不變
10【第7句】:使之聞之[shǐ zhī wén zhī]
【解釋】聞:聽見。故意讓人聽見。
【出處】《論語·陽貨》:“將命者出戶,取瑟而歌,使之聞之。”
【示例】乃院電徑將羅電直達劉,使之聞之,不啻使劉與羅橫生意見。 ——丁中江《北洋軍閥史話》一百二十一
10【第8句】:望然而去之[wàng rán ér qù zhī]
【解釋】望:看;去:離去。形容看一眼就走開的情狀。
【出處】《孟子·公孫丑上》:“推惡惡之心,思與鄉人立,其冠不正,望望然而去之,若將浼焉。”
【示例】應童子試,不售,覺呫囁非丈夫事,望望然而去之,乃從事于長槍大戟,馳馬試劍。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三十九回
10【第9句】:山有木工則度之[shān yǒu mù gōng zé duó zhī]
【解釋】度:圖謀。山上有樹木,工匠才能量材使用。比喻人有了德才,然后才有可能被人重用。
【出處】《左傳·隱公十一年》:“周諺有之曰:'山有木,工則度之;賓有禮,主則擇之。”
1【第10句】:臥而治之[wò ér zhì zhī]
【解釋】臥:躺著。躺著就把政事處理好了。用以稱頌政清事簡。
【出處】《史記·汲鄭列傳》:“顧淮陽吏民不相得,吾徒得君之重,臥而治之。”
【示例】其無咎無譽,臥而治之,無大惡可指者,亦常十居六七焉。 ——清·梁啟超《論湖南應辦之事》
1【第11句】:聚而殲之[jù ér jiān zhī]
【解釋】聚:會集,包圍;殲:消滅。把敵人包圍起來消滅。
【出處】《魏書·蠕蠕傳》:“社侖兇狡有權變,月余,乃釋匹候跋,歸其諸子,欲聚而殲之。”
【示例】不敢舉行本來有利的向敵人后方打去的進攻,也不敢大膽放手誘敵深入,聚而殲之。 ——毛澤東《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
1【第12句】:知其不可而為之[zhī qí bù kě ér wéi zhī]
【解釋】明知做不到卻偏要去做。表示意志堅決。有時也表示倔強固執。
【出處】《論語·憲問》:“子路宿于石門。晨門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者與?’”
【示例】吾輩固知其不可而為之耳。 ——章炳麟《致伯中書十四》
1【第13句】:品而第之[pǐn ér dì zhī]
【解釋】品:品評,區分;第:等第,等級。品評優劣而后確定他的等級。
【出處】《晉書·苻堅載記上》:“堅親臨太學,考學生經義優劣,品而第之。”
1【第14句】:弦而鼓之[xián ér gǔ zhī]
【解釋】弦:琴弦,裝上弦;鼓:彈。裝上弦開始彈奏音樂。
【出處】明·劉基《郁離子·千里馬篇》:“斫而為琴,弦而鼓之,金聲而玉應。”
1【第15句】:國必自伐,而后人伐之[guó bì zì fá,ér hòu rén fá zhī]
【解釋】一個國家必先種下了被伐的惡因,然后才會有別人來討伐的結果。比喻要從自身找事變的原因。
【出處】《孟子·離婁上》:“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毀,而后人毀之;國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示例】一面看,一面想起四書上面“國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李六如《六十年的變遷》第二章
1【第16句】:泰然處之[tài rán chǔ zhī]
【解釋】泰然:安然,不以為意的樣子;處:處理,對待。形容毫不在意,沉著鎮定。
【出處】晉·袁宏《三國名臣序贊》:“爰初發跡,遘此顛沛,神情玄定,處之彌泰。”
【示例】老東山已松開孫若西,他平了平氣,眼睛半閉,泰然處之,穩立不動。 ——馮德英《迎春花》第二十二章
1【第17句】:休戚共之[xiū qī gòng zhī]
【解釋】憂喜、福禍彼此共同承擔。形容關系密切,利害相同。
【出處】《三國志·蜀志·費祎傳》:“且王與君侯,譬猶一體,同休等戚,禍福共之,愚為君侯,不宜計官號之高下,爵祿之多少為意也。”
【示例】汝親則同氣,休戚共之,事不相涉,何煩致謝。 ——《周書·齊煬王憲傳》
1【第18句】:敬而遠之[jìng ér yuǎn zhī]
【解釋】表面上表示尊敬,實際上不愿接近。也用作不愿接近某人的諷刺話。
【出處】《論語·雍也》:“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
【示例】若遇此等人,敬而遠之,以免殺身之禍。 ——清·劉鶚《老殘游記》第十一回
1【第19句】:擇其善者而從之[zé qí shàn zhě ér cóng zhī]
【解釋】擇:選擇;從:追隨,引申為學習。指選擇好的學,按照好的做。
【出處】《論語·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示例】今兩雄相持,將軍若欲有為,乘此破敵可也。如其不然,將擇其善者而從之。(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二十三回)
1【第20句】:好自為之[hào zì wéi zhī]
【解釋】勸別人或自勉要好好地活下去或干下去。
【出處】《淮南子·本經訓》:“君人者不任能,而好自為之,則智日困而自負其責也。”
【示例】高陽《胡雪巖全傳·蕭瑟洋場》:“你斷弦也有兩年了,好自為之。”
1【第21句】:十世宥之[shí shì yòu zhī]
【解釋】宥:赦罪。指為國立下功績的人,其千百年后,還要饒恕其犯罪的子孫。
【出處】《左傳·成公十五年》:“社稷之固也,猶將十世宥之,以勸能者。”
【示例】固宜世祚大帥,遂荒西土,長為籓鎮,誓以河山,后裔縱有欒黡之汰,猶當十世宥之。 ——清·畢沅《續資治通鑒》卷一百五十七回
1【第22句】:身自為之[shēn zì wéi zhī]
【解釋】親自去做到它。
【出處】清·褚人獲《隋唐演義》第八十二回:“那奚落他的人,昔日肆口亂道誹謗之言,至今日一一身自為之。”
1【第23句】:漠然視之[mò rán shì zhī]
【解釋】很冷淡地看待。指對人或事態度冷淡,放在一邊不理。
【出處】《明史·兵志三》:“操江又以向非本屬兵,難遙制,亦漠然視之,非委任責成意。”
【示例】即或號召名義,彼善于此,國人皆漠然視之,所謂春秋無義戰也。 ——蔡東藩、許廑父《民國通俗演義》第一百三十五回
1【第24句】:大而化之[dà ér huà zhī]
【解釋】化:改變,轉變。原指大行其道,使天下化之。后形容做事情不小心謹慎。
【出處】《孟子·盡心下》:“大而化之之謂圣。”
【示例】這些新的又未免太無邊際,大而化之了。 ——朱自清《文心序》
1【第25句】:企予望之[qǐ yú wàng zhī]
【解釋】企:踮起腳跟;予:相當于“而”,助詞。踮起腳后跟向遠處眺望。形容盼望心切。
【出處】三國·魏·曹丕《秋胡行》:“企予望之,步立躊躇。”
【示例】持此與多士爭衡,庶不為持衡者齒冷。秋風日勁,企予望之!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三十四回
1【第26句】:要而言之[yào ér yán zhī]
【解釋】要:簡要。概括地說,簡單地說。
【出處】晉·陸機《五等論》:“且要而言之,五等之君為己思治,郡縣之長為利圖物。”
【示例】要而言之,《全上古文》實在是大而無當的書,可供陳列而不適于實用的。(魯迅《書信集·致章廷謙》)
1【第27句】:人人得而誅之[rén rén dé ér zhū zhī]
【解釋】得:可以,能夠;誅:殺死。所有的人都可以殺死他。極言某人罪大惡極。
【出處】《莊子·庚桑楚》:“為不善乎顯明之中者,人得而誅之。”
1【第28句】:是而非之,非而是之[shì ér fēi zhī,fēi é shì zhī]
【解釋】對的以為不對,不對的以為對。指是非不分。
【出處】《晏子·不合經術者》:“嬰聞之,是而非之,非而是之,猶非也,孔丘必據處此一心矣。”
1【第29句】:久而久之[jiǔ ér jiǔ zhī]
【解釋】經過了相當長的時間。
【出處】清·李汝珍《鏡花緣》第十三回:“因置大缸一口,內中貯水,日日伏其中,習其水性,久而久之,竟能在水一日之久。”
【示例】久而久之,凡在上海來來往往的人開口便講應酬,閉口也講應酬。 ——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一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