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斬”的成語(35個)
本文整理了斬岸堙溪、滿門抄斬、兩國相戰,不斬來使等含“斬”的成語35個,其中“斬”開頭的成語17個,“斬”結尾的成語2個,“斬”在中間的成語16個,包括成語的解釋、出處和示例等。
“斬”開頭的成語【第1句】:斬岸堙溪[zhǎn àn yīn xī]
【解釋】堙:堵塞、填滿。鏟平高岸,填塞河溝。比喻修整與開辟道路
【出處】戰國·衛·呂不韋《呂氏春秋·權勛》:“中山之國有夙繇者,智伯欲攻之而無道也。為鑄大鐘,方車二軌以遺之。夙繇之君,將斬岸堙溪以迎鐘。”
【第2句】:斬釘截鐵[zhǎn dīng jié tiě]
【解釋】形容說話或行動堅決果斷,毫不猶豫。
【出處】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十七:“師謂眾曰:'學佛法底人如斬釘截鐵始得時。’”《朱子全書·孟子》:“君來惟是孟子說得斬釘截鐵。”
【示例】我喜歡那種斬釘截鐵的作風。
【第3句】:斬將搴旗[zhǎn jiàng qiān qí]
【解釋】搴:拔取。拔取敵旗,斬殺敵將。形容勇猛善戰。
【出處】《吳子·料敵》:“然則一軍之中,必有虎賁之士,力輕抗鼎,足輕戎馬,搴旗斬將,必有能者。”
【示例】即使斬將搴旗,威振疆場,亦偏將之任,非主公所宜也。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五十三回
【第4句】:斬木為兵,揭竿為旗[zhǎn mù wéi bīng,jiē gān wéi qí]
【解釋】揭:舉起;竿:竹竿。砍削樹木當兵器,舉起竹竿作軍旗。比喻武裝起義。
【出處】漢·賈誼《過秦論》:“斬木為兵,揭竿為旗,天下云合響應,贏糧而景從,山東豪杰并起而亡秦族矣。”
【第5句】:斬草除根[zhǎn cǎo chú gēn]
【解釋】除草時要連根除掉,使草不能再長。比喻除去禍根,以免后患。
【出處】《左傳·隱公六年》:“為國家者,見惡如農夫之務去草焉,芟夷蕰崇之,絕其本根,勿使能殖,則善者信矣。”北齊·魏收《為侯景叛移梁朝文》:“若抽薪止沸,剪草除根。”
【示例】斬草除根,萌芽不發;斬草若不除根,春至萌芽再發。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卷三十七
【第6句】:斬木揭竿[zhǎn mù jiē gān]
【解釋】揭:舉起;竿:竹竿。砍削樹木當兵器,舉起竹竿作軍旗。比喻武裝起義。
【出處】漢·賈誼《過秦論》:“斬木為兵,揭竿為旗,天下云合響應,贏糧而景從,山東豪杰并起而亡秦族矣。”
【示例】臣聞田虎斬木揭竿之勢,今已燎原,非猛將雄兵,難以剿滅。 ——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九十一回
【第7句】:斬竿揭木[zhǎn gān jiē mù]
【解釋】猶言斬木揭竿。
【出處】清·褚人獲《堅瓠補集·關社引》:“維茲六月,忽有斬竿揭木之事。”
【第8句】:斬釘切鐵[zhǎn dīng qiē tiě]
【解釋】比喻堅定不移或果斷利落。亦比喻雄健有力。同“斬釘截鐵”。
【出處】李劼人《大波》第三部第一章:“又是一聲'不許動!’那么斬釘切鐵,比前幾次嚴厲多了。”
【示例】'要是他不理你呢?’'你也不理他。’鄧秀梅斬釘切鐵地干脆回說。 ——周立波《山鄉巨變》上三
【第9句】:斬關奪隘[zhǎn guān duó ài]
【解釋】砍斷門閂,攻破城門,奪取關隘。形容軍隊作戰勇敢,勢不可擋。
【出處】劉伯承《回顧長征》:“長征中,紅軍斬關奪隘,搶險飛渡,殺退了千萬追兵阻敵。”
【示例】[紅三軍]一路上克服了……嚴重困難,跋山涉水,斬關奪隘,粉碎了敵人的前堵后追,消滅許多敵人。 ——許光達等《湘鄂西和湘鄂川黔的武裝斗爭》
【第10句】:斬頭瀝血[zhǎn tóu lì xuè]
【解釋】形容為匡扶正義而不顧生死。
【出處】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二十七回:“我是斬頭瀝血的人,何肯戲弄良人!”
【示例】在今日算是一個斬頭瀝血的人兒。 ——清·感惺《游俠傳·俠議》
【第11句】:斬將奪旗[zhǎn jiàng duó qí]
【解釋】砍殺敵將,拔取敵旗。形容勇猛善戰。同“斬將搴旗”。
【出處】《群音類選·官腔類·八義記·拷問如姬》:“只消受得瘞粉埋香,索強似斬將奪旗。”
【示例】為文者調和鼎鼐,燮理陰陽。為武者沖圍破陣,斬將奪旗。 ——《孤本元明雜劇·萬國來朝》第一折
【第12句】:斬將刈旗[zhǎn jiàng yì qí]
【解釋】砍殺敵將,拔取敵旗。形容勇猛善戰。同“斬將搴旗”。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今日固決死,愿為諸君快戰,必三勝之,為諸君潰圍,斬將刈旗,令諸君知天亡我,非戰之罪也。”
【第13句】:斬鋼截鐵[zhǎn gāng jié tiě]
【解釋】比喻干脆利落,堅決果斷。
【出處】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十七回:“鄧九公看他作的這等斬鋼截鐵,心里想到昨日安老爺的話,真是大有見識,暗暗的佩服。”
【示例】李自成斬鋼截鐵地說:'我不親自去,敬軒不會起義。天下大局,決于此行!’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十五章
【第14句】:斬荊披棘[zhǎn jīng pī jí]
【解釋】斬除荊棘。比喻在前進道路上或創業過程中掃除障礙,克服困難。同“披荊斬棘”。
【出處】清·陳天華《論中國宜改創民主政體》:“吾民族以不撓不屈之氣概,與外族戰,與吐蕃戰,與寒暑戰,卒能斬荊披棘,蕃育子孫至數百萬。”
【第15句】:斬盡殺絕[zhǎn jìn shā jué]
【解釋】全部殺光。比喻做事不留余地。
【出處】元·高文秀《澠池會》第四折:“小官今日將秦國二將活挾將來了,將眾兵斬盡殺絕也。”
【第16句】:斬蛇逐鹿[zhǎn shé zhú lù]
【解釋】斬殺蛇,追逐鹿。比喻群雄角逐,爭權奪勢。
【出處】《史記·高祖紀》:“乃前,拔劍擊斬蛇。”《史記·淮陰侯列傳》:“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于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
【示例】風塵暗四郊,奮英豪,斬蛇逐鹿誰能料?(明·張鳳翼《紅拂記·揭果》)
【第17句】:斬頭去尾[zhǎn tóu qù wěi]
【解釋】斬掉頭部,除去尾部。指將整體分割。也指剩下中間部分。
【出處】葉劍英《偉大的戰略決戰》:“由于我軍執行了上述方針,華北敵人即被我軍斬頭去尾,一截一截地被各個殲滅。”
“斬”結尾的成語【第1句】:滿門抄斬[mǎn mén chāo zhǎn]
【解釋】投沒財產,殺戮全家。
【出處】魯迅《吶喊·阿Q正傳》:“看你抓進縣里去殺頭,——滿門抄斬,——嚓!嚓!”
【示例】曹操將他家滿門抄斬。
【第2句】:君子之澤,五世而斬[jūn zǐ zhī zé,wǔ shì ér zhǎn]
【解釋】澤:原指雨露,引申為祖業;斬:衰敗。君子的祖業,經過五代就會衰敗,最終斷絕。
【出處】《孟子·離婁下》:“君子之澤,五世而斬;小人之澤,五世而斬。”
“斬”在中間的成語【第1句】:兩國相戰,不斬來使[liǎng guó xiāng zhàn,bù zhǎn lái shǐ]
【解釋】指作戰雙方不能殺來往的使者。
【出處】明·施耐庵《水滸傳》第69回:“自古'兩國相戰,不斬來使’。于禮不當。”
【第2句】:過五關斬六將[guò wǔ guān zhǎn liù jiàng]
【解釋】比喻克服重重困難。這是《三國演義》中描寫關羽的故事。
【出處】《三寶太監西洋記通俗演義》第76回:“這如今萬世之下,那一個不說道過五關斬六將、掀天揭地的好大丈夫?”
【示例】常言說,英雄難過美人關,這比過五關斬六將都難。 ——王嶺群《黑網下的星光》十一
【第3句】:快刀斬亂麻[kuài dāo jiǎn luàn má]
【解釋】比喻做事果斷,能采取堅決有效的措施,很快解決復雜的問題。
【出處】《北齊書·文宣帝紀》:“高祖嘗試觀諸子意識,各使治亂絲,帝獨抽刀斬之,曰:'亂者須斬!’”
【示例】自己一直在兩者之間不停地碰來撞去,而終于不能用快刀斬亂麻的辦法一下子徹底解決。 ——巴金《談〈滅亡〉》
【第4句】:披荊斬棘[pī jīng zhǎn jí]
【解釋】劈開叢生多刺的野生植物。比喻在創業過程中或前進道路上清除障礙,克服重重困難。
【出處】《后漢書·馮異傳》:“為吾披荊棘,定關中。”
【示例】這卻正見出他是在開辟著一條新的道路;而那披荊斬棘,也正是一個斗士的工作。 ——朱自清《聞一多先生怎樣走著中國文學的道路》
【第5句】:搴旗斬馘[qiān qí zhǎn guó]
【解釋】搴:拔;馘:首。拔取敵方旗幟,斬獲敵人首級。比喻勇猛善戰。
【出處】唐·陳子昂《為建安王誓眾詞》:“今日之伐,須如雷霆之震,虎豹之系,搴旗斬馘,掃孽除兇。”
【第6句】:劈風斬浪[pī fēng zhǎn làng]
【解釋】指沖破風浪。
【出處】《人民日報》19【第76句】:【第6句】:25:“在西沙保衛戰中,一批剛剛穿上海軍服的青年戰士,駕著戰艦,劈風斬浪,無所畏懼地同敵艦格斗,為保衛祖國的寶島立下了不朽的功勛。”
【示例】她駕駛一條小船劈風斬浪地來到這個小島。
【第7句】:過關斬將[guò guān zhǎn jiàng]
【解釋】比喻不斷戰勝對手與克服困難。
【示例】她一路過關斬將,終于贏得了勝利。
【第8句】:兩國交兵,不斬來使[liǎng guó jiāo bīng,bù zhǎn lái shǐ]
【解釋】指作戰雙方不能殺來往的使者。
【出處】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55回:“兩國交兵,不斬來使,我們派個人去是決計不要緊的。”
【第9句】:快刀斬亂絲[kuài dāo zhǎn luàn sī]
【解釋】比喻做事果斷,能采取堅決有效的措施,很快解決復雜的問題。同“快刀斬亂麻”。
【出處】錢鐘書《圍城》三:“他只等機會向她聲明并不愛她,恨自己心腸太軟,沒有快刀斬亂絲的勇氣。”
【第10句】:劈荊斬棘[pī jīng zhǎn jí]
【解釋】①砍伐荊棘。②比喻掃除前進中的困難和障礙。
【出處】賀敬之《西去列車的窗口》:“你可曾望到啊,燈光下:好像舉起南泥灣劈荊斬棘的镢頭?”
【示例】劈荊斬棘開新路,社會主義展宏圖。
【第11句】:先斬后奏[xiān zhǎn hòu zòu]
【解釋】原指臣子先把人處決了,然后再報告帝王。現比喻未經請示就先做了某事,造成既成事實,然后再向上級報告。
【出處】《漢書·申屠嘉傳》:“吾悔不先斬錯乃請之。”顏師古注:“言先斬而后奏。”《新五代史·梁臣傳·朱珍》:“珍偏將張仁遇珍曰:' 軍中有犯令者,請先斬而后白。’”
【示例】圣人命俺巡撫江南,敕賜勢劍金牌,體察奸蠹,理枉分冤,先斬后奏。 ——元·無名氏《馮玉蘭》第三折
【第12句】:截鐵斬釘[jié tiě zhǎn dìng]
【解釋】比喻堅定不移,或果斷干脆。佛教禪宗比喻截斷妄想。同“斬釘截鐵”。
【出處】《古尊宿語錄》第22卷:“有時截鐵斬釘,紀干不可。”
【第13句】:快刀斬麻[kuài dāo zhǎn má]
【解釋】比喻做事果斷,能采取堅決有效的措施,很快解決復雜的問題。同“快刀斬亂麻”。
【出處】茅盾《腐蝕·十一月六日》:“此時局勢,須要快刀斬麻,不能拖泥帶水。”
【第14句】:先斬后聞[xiān zhǎn hòu wén]
【解釋】原指臣子先把人處決了,然后再報告帝王。現比喻未經請示就先做了某事,造成既成事實,然后再向上級報告。
【出處】《漢書·申屠嘉傳》:“吾悔不先斬錯乃請之。”顏師古注:“言先斬而后奏。”北齊·劉晝《劉子·貴速》:“申屠悔不先斬而后奏,故發憤而致死。”
【示例】奉圣人的命,著老夫再差一員正直的去陳州,結斷此一樁公事,就敕賜勢劍金牌,先斬后聞。 ——元·無名氏《陳州糶米》第二折
【第15句】:搴旗斬將[qiān qí zhǎn jiàng]
【解釋】拔取敵旗,斬殺敵將。
【出處】《吳子·料敵》:“然則一軍之中,必有虎賁之士,力輕抗鼎,足輕戎馬,搴旗斬將,必有能者。”
【示例】即使搴旗斬將,威振疆場,亦偏將之任,非主公所宜也。 ——《三國演義》第五十三回
【第16句】:過五關,斬六將[guò wǔ guān,zhǎn liù jiàng]
【解釋】過了五個關口,斬了六員大將。比喻英勇無比。也比喻克服重重困難。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二十七回:“關云長掛印封金,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
【示例】常言道:英雄難過美人關,這比過五關,斬六將都難。 ——王玲群《黑網下的星光》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