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驥”的成語(46個)
本文整理了驥服鹽車、道遠知驥、蠅附驥尾而致千里等含“驥”的成語46個,其中“驥”開頭的成語3個,“驥”結尾的成語10個,“驥”在中間的成語33個,包括成語的解釋、出處和示例等。
“驥”開頭的成語【第1句】:驥服鹽車[jì fú yán chē]
【解釋】驥:駿馬;服:駕馭。讓駿馬駕鹽車。比喻使用人才不當。
【出處】《戰國策·楚策六》:“夫驥之齒至矣,服鹽車而上大行,蹄申膝折,尾湛胕潰,漉法灑地,白汗交流,中阪遷延,負轅不能上?!?/p>
【示例】驥服鹽車不稱情,輕裘肥馬鳳凰城。 ——宋·黃庭堅《次韻晁補之廖正一贈答詩》
【第2句】:驥子龍文[jì zǐ lóng wén]
【解釋】驥子:千里馬;龍文:駿馬名,舊時多指神童。原為佳子弟的代稱。后多比喻英才。
【出處】《北史·裴延俊傳》:“延俊從父兄宣明二子景鸞、景鴻,并有逸才,河東呼景鸞為驥子,景鴻為龍文?!?/p>
【第3句】:驥伏鹽車[jì fú yán chē]
【解釋】驥:千里馬。指才華遭到抑制,處境困厄。
【出處】西漢·劉向《戰國策·楚策四》:“夫驥之齒至矣,服鹽車而上太行。”
【示例】爭奈塵埋,未逢鑒識,譬之劍沉豐獄,驥伏鹽車。 ——明·吾邱瑞《運甓記·辭親赴任》
“驥”結尾的成語【第1句】:道遠知驥[dào yuǎn zhī jì]
【解釋】驥:千里馬。路途遙遠才可以辨別良馬。比喻經過長久的鍛練,才能看出人的優劣。
【出處】三國·魏·曹操《矯志》:“道遠知驥,世偽知賢。”
【第2句】:遠求騏驥[yuǎn qiú qí jì]
【解釋】騏驥:良馬。到遠方去尋求良馬。比喻各處訪求人材。
【出處】《晉書·馮跋載記》:“吾遠求騏驥,不知近在東鄰,何識子之晚也!”
【第3句】:蒼蠅附驥[cāng yíng fù jì]
【解釋】驥:千里馬。蒼蠅附在千里馬的尾巴上,可以很快地到達千里之外。比喻依靠別人的聲望而成名。
【出處】《史記·伯夷列傳》:“顏淵雖篤學,附驥尾而行益顯。”司馬貞索隱:“蒼蠅附驥尾而致千里?!?/p>
【第4句】:怒猊渴驥[nù ní kě jì]
【解釋】猊:狻猊,即獅子;驥:駿馬。如憤怒的獅子撬扒石頭,口渴的駿馬奔向泉水。形容書法遒勁奔放。
【出處】《新唐書·徐浩傳》:“始,浩父嶠之善書,以法授浩,益工。嘗書四十二幅屏,八體皆備,草隸尤工,世狀其法曰'怒猊抉石,渴驥奔泉?!啤?/p>
【第5句】:率馬以驥[shuài mǎ yǐ jì]
【解釋】用好馬帶領馬群。比喻能者居先。
【出處】漢朝揚雄《法言·修身》:“或曰:'治己以仲尼,仲尼奚寡也?’曰:'率馬以驥,不亦可乎?’”
【第6句】:人中騏驥[rén zhōng qí jì]
【解釋】騏驥:良馬。比喻才能出眾的人。
【出處】《南史·徐勉傳》:“此所謂人中騏驥,必能致千里?!?/p>
【示例】明·程登吉《幼學瓊林》第四卷:“天上石麟,夸小兒之邁眾;人中騏驥,比君子之超凡?!?/p>
【第7句】:孤蹄棄驥[gū tí qì jì]
【解釋】孤:單一;驥:駿馬。就因為一只蹄子有毛病。而放棄駿馬不用。比喻在用人方面求全責備,過于挑剔。
【出處】宋·黃庭堅《題韓干御馬圖》:“蓋雖天廄四十萬匹,亦難得全材耳;今天下以孤蹄棄驥,可勝嘆哉?!?/p>
【第8句】:百馬伐驥[bǎi mǎ fá jì]
【解釋】許多馬圍攻一匹好馬。比喻許多小國圍攻一個強國或許多愚笨的人攻擊一個有賢德的人。
【出處】《管子·霸言》:“諸侯合則強,孤則弱。驥之材,而百馬伐之,驥必罷矣?!?/p>
【第9句】:按圖索驥[àn tú suǒ jì]
【解釋】索:找;驥:良馬。按照畫像去尋求好馬。比喻墨守成規辦事;也比喻按照線索去尋求。
【出處】《漢書·梅福傳》:“今不循伯者之道,乃欲以三代選舉之法取當時之士,猶察伯樂之圖求騏驥于市,而不可得,變已明矣?!?/p>
【示例】每見一班按圖索驥者,多失于驪黃牝牡。 ——明·趙汸《葬書問對》
【第10句】:攀龍附驥[pān lóng fù jì]
【解釋】攀:攀附;驥:好馬。比喻攀附圣賢,歸附俊杰。
【出處】《三國志·吳志·吳主孫權傳》:“此言之誠,有如大江?!迸崴芍⒁段郝浴O權與浩周書》:“當垂宿念,為之先后,使獲攀龍附驥,永自固定。其為分惠,豈有量哉!”
【示例】將來直上青云,攀龍附驥,不意如此議論,乃碌碌庸夫之所不為,豈所望于哥等哉。 ——清·墨憨齋《醒名花》第十二回
“驥”在中間的成語【第1句】:蠅附驥尾而致千里[yíng fù jì wěi ér zhì qiān lǐ]
【解釋】蒼蠅因附在千里馬的尾巴上而跑了千里的路程。普通人因沾了賢人的光而名聲大振。
【出處】《史記·伯夷列傳》:“伯夷叔齊雖賢,得夫子而名益彰。顏淵雖篤學,附驥尾而行益顯。”
【第2句】:老驥伏櫪,志在千里[lǎo jì fú lì,zhì zà qiān lǐ]
【解釋】驥:良馬,千里馬;櫪:馬槽,養馬的地方。比喻有志向的人雖然年老,仍有雄心壯志。
【出處】三國·魏·曹操《步出夏門行》詩:“老驥伏櫪,志在千里?!?/p>
【示例】高陽《胡雪巖全傳·平步青云》中冊:“'老驥伏櫪,志在千里’,四哥,你果有此心,眼前倒有個機會,可以做一番事業?!?/p>
【第3句】:附人驥尾[fù rén jì wěi]
【解釋】驥:千里馬。依附在千里馬的尾巴上。比喻依附他人而成名。
【出處】范文瀾《中國近代史》第七章:“痛責那倡言合作的學生,說他們太無志氣,不識潮流,要附人驥尾?!?/p>
【第4句】:船驥之托[chuán jì zhī tuō]
【解釋】船驥:船只和千里馬;托:信托。比喻可信托,可重用的人才。
【出處】《呂氏春秋·知度》:“絕江者托于船,致遠者托于驥,霸王者托于賢。伊尹、呂尚、管夷吾、百里奚,此霸王者之船驥也?!?/p>
【第5句】:見驥一毛[jiàn jì yī máo]
【解釋】只看見良馬身上的一根毛。比喻只了解事物的局部。
【出處】戰國·魯·尸佼《尸子》下卷:“見驥一毛,不知其狀;見畫一色,不知其美?!?/p>
【示例】見虎一文,不知其武;見驥一毛,不知善走。 ——西漢·劉安《淮南子·說林訓》
【第6句】:渴驥怒猊[kě jì nù ní]
【解釋】驥:駿馬;猊:狻猊,即獅子。口渴的駿馬奔向泉水,如憤怒的獅子撬扒石頭。形容書法遒勁奔放。
【出處】《新唐書·徐浩傳》:“始,浩父嶠之善書,以法授浩,益工。嘗書四十二幅屏,八體皆備,草隸尤工,世狀其法曰'怒猊抉石,渴驥奔泉。’”
【第7句】:附驥尾[fù jì wěi]
【解釋】附著在千里馬的尾巴上。比喻仰仗別人而成名。常作謙詞。
【出處】漢·王褒《四子講德論》:“附驥尾則涉千里,攀鴻翮則翔四海。”
【示例】俟破賊立功,庶可附驥尾以成名耳。 ——明·馮夢龍《喻世明言》第八卷
【第8句】:以附驥尾[yǐ fù jì wěi]
【解釋】驥:千里馬。蒼蠅附在千里馬的尾巴上隨著千里馬跑至遠方。比喻因沾別人光而成名。
【出處】《史記·伯夷列傳》:“顏淵雖篤學,附驥尾而行益顯。”
【示例】請教先生,不知尊選上面可好添上小弟一個名字,與先生同選,以附驥尾?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十三回
【第9句】:牛驥同皁[niú jì tóng wěn]
【解釋】指牛與千里馬同槽而食。比喻賢愚不分。亦作“牛驥同槽”。
【第10句】:牛驥共牢[niú jì gòng láo]
【解釋】驥:好馬。牛跟馬同槽。比喻不好的人與賢人共處。
【出處】《晉書·張載傳》:“及其無事也,則牛驥共牢,利鈍齊列,而無長涂犀革以決之,此離朱與瞽者同眼之說也。”
【第11句】:驅驥捕鼠[qū jì bǔ shǔ]
【解釋】驅使千里馬去追捕老鼠。比喻任用有才能的人承擔他所不能勝任的工作。
【出處】唐·盧照鄰《五悲·悲才難》:“命鸞鳳兮逐雀,驅龍驥兮捕鼠,使掌事者校其巧兮,孰能與貍隼而齊舉?!?/p>
【第12句】:牛驥同槽[niú jì tóng cáo]
【解釋】指牛與千里馬同槽而食。比喻賢愚不分。同“牛驥同皂”。
【出處】漢·焦贛《易林·升之小畜》:“牛驥同槽,郭氏以亡?!?/p>
【第13句】:附驥攀鴻[fù jì pān hóng]
【解釋】攀:攀附;鴻:天鵝。比喻依附他人以成名。
【出處】漢·王褒《四子講德論》:“夫蚊虻終日經營,不能越階序,附驥尾則涉千里;攀鴻翮則翔四海。”
【第14句】:蒼蠅附驥尾[cāng yíng fù jì wěi]
【解釋】驥:千里馬。蒼蠅附在千里馬的尾巴上,可以很快地到達千里之外。比喻依靠別人的聲望而成名。
【出處】《史記·伯夷列傳》:“顏淵雖篤學,附驥尾而行益顯。”司馬貞索隱:“蒼蠅附驥尾而致千里。”
【第15句】:托驥之蠅[tuō jì zhī yíng]
【解釋】《后漢書·隗器傳》:“帝報以手書曰:'慕樂德義,思相結納……數蒙伯樂一顧之價,而蒼蠅之飛,不過數步,即托驥尾,得以絕群?!崩钯t注:“張敞書曰:'蒼蠅之飛,不過十步,自托騏驥之尾,乃騰千里之路。然無損于騏驥,得使蒼蠅絕群也,’見敞傳?!?/p>
【出處】譬為山,方覆一簣而進,俄哲人夢奠兩楹之間,欲為~,遂作喪家之犬。 ——元·許衡《上憲使劉約齋啟》
【示例】元·許衡《上憲使劉約齋啟》:“譬為山,方履一簣而進,俄哲人夢奠兩楹之間,欲為托驥之蠅,遂作喪家之犬?!?/p>
【第16句】:老驥嘶風[lǎo jì sī fēng]
【解釋】嘶:馬叫。馬老了但雄風猶在,鳴叫的聲音還很雄壯。
【出處】《光明日報》19【第80句】:【第8句】:18:“'老驥嘶風,英心不退’,年富力強的青、壯、少年又當如何!”
【第17句】:渴驥奔泉[kě jì bēn quán]
【解釋】驥:駿馬。如同駿馬口渴思飲,飛快奔赴甘泉一般。形容書法筆勢矯健。也比喻迫切的欲望。
【出處】《新唐書·徐浩傳》:“嘗書四十二,幅屏,八體皆備,草隸尤工,世狀其法曰:'怒猊抉石,渴驥奔泉?!?/p>
【示例】廩生伺于門,表妹乘車至,彼此如渴驥奔泉,入戶稍寒溫,即攜手至柴室狎褻。 ——清·采蘅子《蟲鳴漫錄》
【第18句】:令驥捕鼠[lìng jì bǔ shǔ]
【解釋】驅使千里馬去追捕老鼠。比喻任用有才能的人承擔他所不能勝任的工作。
【出處】驅使千里馬去追捕老鼠。比喻任用有才能的人承擔他所不能勝任的工作。
【第19句】:家驥人璧[jiā jì rén bì]
【解釋】喻指優秀人才。
【出處】明·胡應麟《詩藪·國朝下》:“穆廟時,寓內承平,薦紳韋布,操觚令簡,家驥人璧,云集都下?!?/p>
【第20句】:附驥名彰[fù jì míng zhāng]
【解釋】附:依附;驥:千里馬;彰:顯著。依附有名望者,使自己顯名于世。
【出處】《史記·伯夷列傳》:“伯夷、叔齊雖賢,得夫子而名益彰。顏淵雖篤學,附驥尾而行益顯?!?/p>
【第21句】:駑驥同轅[nú jì tóng yuán]
【解釋】駑:劣馬;驥:良馬;轅:車前直木。劣馬和良馬同拉一輛車。比喻庸人與賢人混在一起。
【出處】《孔叢子·對魏王》:“駑驥同轅,伯樂為之咨嗟;玉石相揉,和氏為之嘆息?!?/p>
【第22句】:牛驥同皂[niú jì tóng zào]
【解釋】皂:牲口槽。牛跟馬同槽。比喻不好的人與賢人同處。
【出處】漢·鄒陽《獄中上梁王書》:“使不羈之士與牛驥同皂,此鮑焦所以忿于世而不留富貴之樂也。”
【第23句】:蠅隨驥尾[yíng suí jì wěi]
【解釋】蒼蠅附隨在騏驥的尾巴上,便可騰飛千里。比喻依附于賢能或有名望者,必能得益。
【出處】語出《后漢書·隗囂傳》:“數蒙伯樂一顧之價,而蒼蠅之飛,不過數步,即托驥尾,得以絕群。”
【示例】你們得遇使君,今帶汝同歸鄉郡。蠅隨驥尾,豈須愁路貧。 ——明·邵璨《香囊記·設祭》
【第24句】:騏驥一毛[qí jì yī máo]
【解釋】比喻珍品的極小部分。
【出處】宋·黃伯思《記石經與今文不同》:“此石刻在洛陽,本在洛宮前御史臺中,年久摧散。洛人好事者時時得之,若騏驥一毛,虬龍片甲?!?/p>
【第25句】:附驥攀鱗[fù jì pān lín]
【解釋】比喻追隨有名望的人左右,依附其成名。
【出處】宋·釋惠洪《代夏均甫宴人致語》詩:“青天白日心常在,附驥攀龍志未摧?!?/p>
【第26句】:蠅附驥尾[yíng fù jì wěi]
【解釋】驥:千里馬。蒼蠅因附在千里馬的尾巴上。指普通人因沾了賢人的光而名聲大振。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伯夷列傳》:“伯夷叔齊雖賢,得夫子而名益彰。顏淵雖篤學,附驥尾而行益顯。”
【示例】蠅附驥尾,豈須愁路貧。 ——明·邵璨《香囊記·設祭》
【第27句】:神驥出櫪[shén jì chū lì]
【解釋】比喻氣魄雄偉,志向遠大。
【出處】梁啟超《意大利建國三杰傳》第十一節:“於戲!加富爾雖百折不撓之英雄,然非遇英明果斷之志如英瑪努埃者,亦安得成功名于后世耶!至是,而撒的尼亞之內治,一切就緒,骎骎乎有神驥出櫪、鷙鷹脫韝之志矣?!?/p>
【第28句】:老驥伏櫪[lǎo jì fú lì]
【解釋】驥:良馬,千里馬;櫪:馬槽,養馬的地方。比喻有志向的人雖然年老,仍有雄心壯志。
【出處】三國·魏·曹操《步出夏門行》詩:“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示例】用飛龍在天,對老驥伏櫪。 ——宋·陸游《老學庵筆記》卷一
【第29句】:道遠知驥,世偽知賢[dào yuǎn zhī jì,shì wěi zhī xián]
【解釋】驥:良馬。路途遙遠才可以辨別良馬,世間的虛偽狡詐才能鑒別賢才。比喻經過長久的磨練,才能看出人的優劣。
【出處】三國·魏·曹植《矯志》“道遠知驥,世偽知賢?!?/p>
【第30句】:怒猊抉石,渴驥奔泉[nù ní mèi shí,kě jì bēn quán]
【解釋】猊:狻猊,即獅子;抉:踢開;驥:駿馬。如憤怒的獅子踢開石頭,口渴的駿馬奔向泉水。形容書法遒勁奔放。
【出處】《唐書·徐浩傳》:“嘗書四十三幅屏,八體皆備,如怒猊抉石,渴驥奔泉?!?/p>
【第31句】:騏驥過隙[qí jì guò xì]
【解釋】形容時間過得飛快。
【出處】《莊子·知北游》“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卻,忽然而已?!?/p>
【第32句】:騏驥困鹽車[qí jì kùn yán chē]
【解釋】猶言驥伏鹽車。指才華遭到抑制,處境困厄。
【出處】唐·胡曾《詠史詩·虞坂》:“未省孫陽身沒后,幾多騏驥困鹽車?!?/p>
【示例】只今騏驥困鹽車,落日長鳴漫昂首。 ——元·陳深《書駿馬圖》詩
【第33句】:展其驥足[zhǎn qí jì zú]
【解釋】驥:好馬。放開駿馬的蹄子,任其飛奔。比喻毫無約束地施展才能。
【出處】《三國志·蜀志·龐統傳》:“龐士元非百里才也,使處治中、別駕之任,始當展其驥足耳。”
【示例】觀錢江懷抱大才,不遇于世;又欲急就功名,以展其驥足,如范增欲依項羽以成名無異也。(清·黃小配《洪秀全演義》第五十三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