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回憶1998
一年一度的高考前后,總會引來大量的社會關注度,表達各種觀點的文章也層出不窮,有關注高考科目變化的,有關注高考人數的,有關注高考分數的,有關注高考填報志愿的,還有關注大學招生規則的。
最近,關于高考填報志愿咨詢收費的文章又多了起來,因為高考考試結束了,在等待出分的這段時間里,是家長們最焦慮不安的時候——孩子到底考得如何,會是一個什么排位,怎么選學校和專業。借著這個熱度,我用自己的經歷也表達一下自己對高考的觀點。
我1998年高三畢業,作為應屆生參加了高考。可以說,1998年高考是大學擴招前的最后一屆精英選拔考試。先說一下前一年——1997年的高考吧。1997年高考題很難,數理化都很難。當年河北的理工類重點本科是524分,一般本科是482分,專科分460分(文科503/490),在那個高考選拔精英,大學生是“天之驕子”的年代,這樣的分數已經很低的讓人不可思議了。畢竟460分已經預示著5門考試科目中有不及格的科目。當時很多人高考失利,特別是那些平時學習成績位于中上水平的學生,由于考題難度太大,這部分學生直接沒能突破,分數直接掉下來了,只有那些平時成績前三名的學生穩住了,所以在分數上看,就出現了斷層。很多人考的不理想,有的不得已去上了二本或者專科,有的人則果斷選擇了復讀。由于1997年考題太難,到了1998年(也是中國南方發洪水的那一年,京津冀也遭遇了幾十年未遇的洪水,把河北的部分縣市淹了),考題難度下降了,所以1998年的分數線就直線上升了,理工類重點本科線559分,一般本科517,專科501(文科分別是513/492/483),所以當時我們不知道多么羨慕文科生(人少,分數低,難度低)。但是這些分數線與我而言,都沒什么意義,因為即使考題很容易,在普通高中(屬于兜底高中,不是重點高中)我當年才考了400多分,中專都考不上,落榜了。我選擇了復讀。
關于復讀,也分時機的。在那個高考考題難度明顯有大小年的年代,考題難易都是交替出現的,也就說1997年題難,1998年就容易,然后1999年偏難,但比1997年還是容易多了。1998年對于應屆生是不好的,但是對于復讀生是一個利好,因為他們經歷了1997年的難,第二年復讀的話,知識點也扎實了,趕上題目容易,很容易考出個好分數。所以,由于考題容易加上復讀生分數高,也會導致1998年的各檔分數線都被拉起來了。但是對于1998年的應屆生來說,本年考不好的話,復讀就會遇到第二年的題型很難,所以壓力很大。
另外,1998年及之前都是估分填志愿的。高考三天考完,學校會馬上下發五門高考試卷的答案給學生,讓每個學生估分,然后填志愿。所以那時候,我感覺每個學生的內心都很強大。根據自己的記憶,然后對著答案,給自己估分,真是一種考驗。有的人考完根本無法直視和回顧自己的高考,只等待著出分看結果。很多優秀的學生給自己估分,真的能達到一分不差,包括語文試卷的作文分,都能估算的精準,其實是對自己答題水平和閱卷老師評卷標準的了如指掌。
從高考考試到估分再到填報志愿,大概需要10天時間,這連續的10天時間是非常緊張的,不能有一絲一毫的松懈。而現在呢,高考2-4天,然后就是等著出分或者參加一些大學的獨立招生考試,出了分,就是填志愿,時間都錯開了,緊張程度也下降了。
河北省是高考完估分填志愿的,而那時的北京那就更上一層樓了,人家是考前填志愿的,那個難度很適合北京這個高知集聚的城市——自己高考考什么樣還不知道,就根據自己平時的成績先填志愿了。所以,當時大家都很向往保送,因為不用考試了。
1999年是中國高校擴招的第一年,所以即使稍有難度,但是錄取率也還是上來了。我開始了復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