琦君散文讀后感3篇
琦君散文讀后感3篇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觸過散文吧?散文是一種抒發作者真情實感、寫作方式靈活的記敘類文學體裁。什么樣的散文才是真正的好散文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琦君散文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琦君散文讀后感1
她出生于上個世紀10年代的一個舊式家庭,既是管家小姐,又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她五歲識字,七歲讀《詩經》,九歲學《論語》,十歲就可過目能誦,揮筆成文了。她善于記錄身邊的瑣事,并將它們撰寫成簡樸又不失典雅、直白又充滿溫情的精美文章。她就是琦君,在這幾年間里我讀過的最優美的散文集就是《琦君散文》。
《琦君散文》按內容分類編排,我尤其喜愛描寫親情的第一章節內容。琦君最常寫的也是親情,尤其是描寫母親的散文。如《媽媽的手》,先從“我”與兒子的互動著筆,牽引出媽媽那雙布滿歲月滄桑的手,通過母親那雙手在日常一天中的忙忙碌碌的經歷,表現出那個年代勞動婦女的艱辛,同時也流露出她對母親的深深思念和摯愛。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描寫母親洗手的片段。母親的手布滿溝壑,散布著因常年浸泡在水中而開裂的傷痕,像張開著紅紅的小咧嘴。母親洗刷常常用到強堿水,那開裂的傷口經常被抹布和堿水搓刺得直皺眉頭,卻不曾見過母親因此而停止過勞作。直到洗刷完了,母親才接上一盆滾燙的熱水,把自己的雙手浸泡到里面很久很久,然后臉上就露出了滿足的笑容,好像這是母親最大的享受。
世人皆愛牡丹,然正如晉朝陶淵明獨愛菊花,琦君一家都偏愛桂花。大多文人墨客的筆下,秋天總是“悲寂寥”的,琦君的父親卻吟誦出“秋花遠比春花凈,春月何如秋月明”的詩句。琦君因此寫出了《秋花遠比春花凈》的散文。桂花是在秋天開放的,這也是他們一家喜愛秋天的原因吧。琦君在《桂花雨》一文中這樣寫道:“桂花不像梅花那么有姿態,顯得笨笨拙拙的,不開花時,只是滿樹茂密的葉子,開花季節也得仔細地從綠葉叢里找細花,她從不與繁華爭艷。”如此低調的桂花,怎能獲得琦君的喜愛呢?那是因為:“桂花的香氣味,真是迷人,不但可以聞,還可以吃”。生長在中國最南端的海南島的我,此前不曾見過桂花,但琦君筆下的桂花,在我的心頭拂起大大的波瀾,優雅、質樸、清香,這是琦君筆下的桂花留給我最深刻的印象。
世態萬千,而我卻可在琦君的散文中找到一份感動、一份幸福、一份溫情、一份思念……
琦君散文讀后感2
粽子里的那份鄉愁
最開始了解琦君,是做一篇名叫“粽子里的鄉愁”的閱讀理解。那文章不過也只是寫了琦君小時候過年時母親包的灰湯粽和用粽子幫助乞丐的事。既沒有描寫灰湯粽的外觀,也沒有寫灰湯粽的味道,也沒有特別的修辭手法。與其他華麗的文章對比,簡直就平淡無奇。當時我就在想:這種文章也能放入閱讀理解嗎?
恰好老師的推薦書目里有《琦君散文》,便想買回來一探究竟。結果翻來一看,里面竟全是一些樸實無華的句子。寫父親:“筆挺的軍裝,胸前的流蘇和肩徽都是金光閃閃的帽頂上立著一枚雪白的纓。”寫桂花:“一陣風吹來,桂花就紛紛落在我頭上、肩上,我就好開心。”這種文章,我也寫得出來啊。
更讓我不解的是,琦君寫什么都可以在最后抒發對親人的思念。特別是她的母親。寫新年看燈,回憶起小時候,思念母親。寫酒,回憶起母親泡的春酒,又抒發對母親的思念。也許她花那么多筆墨寫親人是因為她的親人都早早地離她而去吧!她的哥哥在她十歲的'時候不幸夭折,弟弟在她二十歲時因病身亡。父母因悲傷加上有病在身相繼去世。琦君因此被同學們戲稱為“客家人”。讀完幾篇文章后,對她本人不是很熟悉,但對琦君的家人,家鄉的風俗習慣和她的阿貓阿狗了如指掌。
思鄉和親人一向都是中國文人寫作的一大主題,而琦君更是把對身邊許多人的思念發揮到極致。寥寥幾筆,便勾勒出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她的文章就像一幅國畫,僅用樸素的黑白,就描繪出一個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國畫不像西方的油畫,花里胡哨,五顏六色的。國畫有的是一種淡雅的美,琦君的作品也一樣。仿佛是用一個小姑娘的口吻在講故事,想到哪說哪。完全不像一個五六十歲的奶奶寫的。我也慢慢能理解為什么如此恬淡的文章也能放入閱讀理解中了。
琦君的散文已有好多篇入選課本。也許老師們是想讓我們學習琦君那種平淡而典雅的口吻吧!
琦君散文讀后感3
曾經讀過一本散文,書名叫《琦君散文》。我認為它的美不但在于情感的優美,而且字里行間所流露出的是作者深厚的語言文字造詣。
我一向很少讀現代人的文學作品,他們寫的那些離我們太遠太遠了,沒能達到我的欲望。在我們剛剛開始搞這個研究性課題時,我才認識到了琦君散文中所蘊含的美。我被她的作品中所透露出的那種對故鄉和童年生活的懷念以及與生俱來的對母親的愛深深地感動了,于是便對她以及她的作品系以一種同鄉人的情愫了。
在課題研究過程中,我們實地采訪了許多同鄉人,問了許多有關于琦君的過去。從中,我發現人的情感一旦置于十分真切的程度便有了不能忘卻的記憶,是琦君在尋找家鄉的夢,還是家鄉的夢在縈繞著琦君,剪不斷,離還亂。我所佩服的正是琦君還能記得她的童年,她的家鄉,她的親朋好友。
我們小組在去某中學問卷調查時,一開始雖被他們拒之于門外,但后來他們還是十分認真地填好了卷子。每到一處,我們小組都會帶上筆,一遇到問題總會把它記錄下來。雖說一路過來很辛苦,也很繁忙,但為了更好地完成這一課題的研究,為了更好地體驗琦君散文中鄉土風情及人情美,為了…… 應該是值得的。那不像征虛無緲緲,更不象征幻滅,卻給我一種踏踏實實的,永恒的美的感受,美的回憶。
酸、甜、苦、辣這四種人生的調味劑,我在研究琦君散文的過程中都一一的體驗到了。雖然這四種調味劑很普通,但我卻在普通中嘗到了不普通的一面,酸中帶著點甜,苦中滲透著些辣。
在當今物欲橫流的社會里,我們感到金錢正在迷惑大家的雙眼。人們在金錢的世界里任意飛翔,卻逐漸失去了人性。朋友們,讓我們換用另一種眼光去看世界,借琦君的雙眼去看世界吧!相信,我們會看到一個與現實截然不同的世界?一個真、善、美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