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橋遺夢》觀后感(精選10篇)
《廊橋遺夢》觀后感(精選10篇)
當看完一部影視作品后,相信大家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吧,不能光會看哦,寫一篇觀后感吧。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寫觀后感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廊橋遺夢》觀后感(精選10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廊橋遺夢》觀后感 篇1
在寫奧斯克最佳入圍影片的中途,突然插入一部很久以前的老電影,就當做是一種調劑吧。寫了這么多關于“愛”的電影,怎么能少了《廊橋遺夢》呢。這部電影放映的當年,不知道害多少人留下了感動的熱淚,而我是看了還是沒看,如果看了,又有什么感受,卻完全不記得了。是因為時間過去了太久,還是因為在看的當下,由于經歷有限,因此沒能產生共鳴呢?我猜大概是后者占了主要原因,所以這一次,當我時隔多年再去看這部電影時,毫不意外地,竟然與之產生了深深的共鳴。何止是淚奔而已,那種揪心的感動,讓我突然間意識到,電影還是一樣的電影,而我,卻已經是不一樣的我了。
人到中年,有了很多或深或淺的感情經歷,這些其實都還不算什么。你必須要有過與影片中類似的經歷,才會明白,一個中年人的愛情,真的可能會比年輕人的更為刻骨銘心。就像羅伯特和弗朗西斯卡一樣,他們只不過是邂逅在異鄉的一對中年人(羅伯特甚至已經步入了老年人的行列),在之前的生命里完全沒有過任何交集,一個是走遍世界的《國家地理》雜志攝影師,人們眼中的不羈浪子,另一個是居住在美國鄉村小鎮的家庭主婦,有一個愛她的丈夫和兩個她愛的孩子。因緣際會,他們相遇在曼迪遜橋上。
有誰能看出隱藏在迥然不同的身份底下,兩顆如同孿生子一般相似的靈魂呢?光著腳踩在地板上做家務的她,聽著音樂也會微笑著走神,暗自向往著陌生的遠方,她也有著狂野不羈的一面,而這一面在平凡瑣碎的生活中被掩埋了太久,直到他的到來,才蠢蠢欲動起來。
她也是個美麗的女子啊,在農婦的粗布衣裙下面。她也笑靨如花,微微撩動的裙擺,代表著她躁動不安的心。而靈魂深處的共鳴,在逐漸深入的交談之間一再地響起,提醒她,原來世界上還有一個這么懂得她的男人。
愛情發生在電光火石之間,又或者早在亙古之初,她和他就已經結下了緣分,注定要在這短短的四天里面,要將一生積攢的愛欲統統用完。他們無法控制地相愛了。肉體與靈魂緊緊地結合在一起,如魚得水,如膠似漆。麥迪遜橋上,留下了她猶疑的腳步,暗藏的心事,和他為她美麗的身影定格的照片。
她想過要和他一起私奔,因為就像羅伯特說的那樣:“這樣確切的愛,一生只有一次。”可是臨走之時,她卻遲疑了,她想到并沒有做錯事的丈夫,和她離不開的一對兒女,想到了小鎮上人們的流言蜚語,想到她走之后留下的人該如何度日,她的腳步變得益發沉重了。
在愛情與現實之間,她終究還是讓理性做主,選擇了后者。表面看來她佯裝無事,照樣做著家務,照顧著丈夫和孩子,可是當她在大雨中看到羅伯特凝視她的眼神,踟躇的腳步和離去時孤單的背影,她還是無法自控地痛哭了起來,因為她心里再清楚不過,此去一別經年,再無相見的可能。這段刻骨銘心的愛,也注定要被她深深掩埋在心底深處了。
愛的深淺,果然與時間的長短無關,一生之中只不過給予彼此四天的短暫時間,卻讓他們兩個記掛了整整一輩子,直到離開世界的那一天。他和她的共同心愿,就是此生不能相伴,在死后要把兩個人的骨灰都灑在麥迪遜橋下,他們的心碰撞在一起的地方。愿自此之后,他們的靈魂可以永生永世相依相伴。
這一場沒有結果,卻天長地久的愛,誰能說它不偉大呢?兩個相愛的靈魂不一定非要終身相伴,只要彼此的心是連在一起的,他們就可以做到永生永世不分離。麥迪遜橋的愛情故事,讓多少人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在愛里面輾轉糾結,渴望擁有,卻害怕失去的心。
永恒的愛存在嗎?它存在在彼此的心里,在相愛的瞬間。
《廊橋遺夢》觀后感 篇2
聽說過《廊橋遺夢》很久,直到最近才看了這部電影,這是美國作家羅伯特詹姆斯沃勒的作品,是一個非凡的帶有悲涼色彩,令人刻骨銘心的愛情故事。
看了這部電影之后,覺得女人最幸福的事是她心中一直有個深愛著的男人,最痛苦的事是她一輩子想著一個男人。
這是一個一直默默無聞做著家庭主婦的弗朗西斯卡和一個做地理雜志攝影師的羅伯特的婚外戀的故事。
那天弗朗西斯卡的丈夫帶著他們的一對兒女去參加博覽會為期四天的比賽。而就在他們走后不久,弗朗西斯卡因為羅伯特的問路而與他不經意的邂逅,不經意的暢談,不經意間碰觸到彼此內心最深的心事。起初弗朗西斯卡談及家庭時,她說自己的孩子有一個勤勞、謹慎、厚道、干凈、有教養的父親,這里的生活非常安寧,人們也很友好,她非常尊重他們,不過這里沒有她少女時代的夢想。他說,曾經有過的夢是美好的,雖然沒有實現,可畢竟是個夢,說不清它的含義,可也許會有用,我能理解你。正是基于對家庭的責任感和對兒女深深的愛,想要羅伯特帶她走而最終留下來。
忘不了四天的默默相依,忘不了四天的耳畔蜜語,忘不了四天的激情澎湃,也忘不了四天的深深纏綿.
她在他走后的許多年里,日復一日的等,年復一年的盼。樹葉黃了又綠,綠了又黃。日子就在綿綿無期的等候中悄然溜走,直到她從一個美麗豐腴的婦女變成頭發花白的老太。她的丈夫在去世之前才告訴她,他是那么愛她,可是沒有辦法實現她的夢想——原是她的丈夫早已知曉她小心翼翼封存多年的秘密!就在她丈夫走后的第三年,她意外收到了羅伯特寄來的手鐲,信件和項鏈等等物什甚至還有他的遺產。那一剎那,淚水順著她滿是皺紋的面頰無聲滑落而下,此時此刻她覺得她對羅伯特的愛是值得的,一輩子的等待也是值得的,她覺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女人,因為此生再無憾!
廊橋巍立依舊,只是世間面目全非。那段刻骨銘心、卻又遺憾一世的愛戀從此再在廊橋續舊,訴說著亙久不變的淵緣!
人的一生,能夠遇上這樣的真愛已經足夠!就像羅伯特說的:“要知道這樣的感情一輩子只有一次!”
《廊橋遺夢》觀后感 篇3
好久沒有看過這樣經典的電影,自己忘了自已是誰,可以跟著主人翁一起放聲大笑,一起心痛,一起無聲的流淚,一起享受愛的美妙……總之,你不是在看電影,這時的你也是劇中的那個主角,緊扣你的心弦,觸動了你埋藏在心靈最深處不可與人分享的東西,讓你久久不能忘卻,不能走出那個劇情所留下的余味。
故事很簡單,簡單到與我們的生活沒有什么特別之處。但它的每一個畫面,卻把人引入無限的瑕想之中,并非虛無飄渺,而是真實得無可挑剔,只能與之融為一體。演員出色的演技,自然的情感流露,為影片增添了無窮的魅力。古老的廊橋,孤獨的遠游客。兩顆中年人的心漸漸靠攏,撞出火花,尋覓已久的靈魂找到了永恒的歸宿。這段不了的情緣,因世事的羈絆而無奈分離。年復一年的思念,漂泊感傷的流浪情懷令人刻骨銘心,凄婉絕倫……“這樣的事……永不再來。”
女主人翁在日后的平淡生活里靠回味來重溫這次情愛,這一切道出了一個真諦:愛情不管怎樣,都是有責任和義務的,每個人都不可能在愛情中自私地只為了自己活著:生活本來就是平凡的,所有的亮色和亮點不過是其中的點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親愛的你或是我,我們是不是應該從中悟到什么,反思一下自己的情感生活。
《廊橋遺夢》觀后感 篇4
前幾天斷斷續續看完了《廊橋遺夢》這部電影。初時覺得平淡無味,看完與朋友交談后再回味,只覺認知愈發深刻。
電影講述了一位家庭主婦與一名四海為家的攝影者相遇相愛相離相憶的故事。起初我不大明白女主Francesca為什么與男主Robert相遇后不久便相愛了。因為我一直覺得兩個人只有一起經歷過許多事才能有那種相知相惜的靈魂上的默契。后來與朋友交流后,也覺得他們雖然相遇不久,但也具有這種默契吧。盡管這樣的相遇可能性很小,或許大多數人一生都不會遇到,但我想更重要的是相信其存在性。如果他們都不再相信真正的愛情存在,那么即使相遇了也不會有后來的故事了吧。
更引人思考的是女生遇到了命中注定之人后,依然選擇守護自己的家庭。影片中雖然并未具體描述Francesca的夢想,但我想她是向往自由的。雖然她為家庭束縛,無法去實現夢想追求自由,但她卻可以選擇繼續守護自己的家庭以及與Robert那段美好回憶。Robert看似自由,綠燈之后,他卻無法選擇停留,只能繼續自己的自由生活。但他依舊可以選擇守護與Francesca的美好回憶。這里想表達的是自由與守護都是相對的,但至少在思想上,我們可以選擇自由的守護那些美好回憶。
此時回想,最為感人的是Robert所認為的,他遇到Francesca才發現他攝影的意義所在,就是為了與她相遇。希望我們都會遇到這樣一個人,會讓我們覺得以往種種經歷的意義所在便是為了這場相遇。
能遇到已是奇跡,所以那些遇到而不能相守的,那些愛而不得的,請勿傷悲。時間流逝中,此間種種皆會化作光,溫暖余生。
《廊橋遺夢》觀后感 篇5
早上上班,坐同事的順風車,車上有另外的同事,不知怎么的大家就聊到了結婚生小孩的話題,同事說了一句,早晚都要生,還是早點生好。我聽了以后笑了一下,原來生孩子已經成了一件任務了。
想起了前段時間在好友的鼓動下,突發奇想,把一個女性朋友介紹給了一個同事的大舅子,雙方都是已經相親無數的人,所以對于這樣的介紹都已經趨于麻木,我問女方什么感覺,她說就是正常感覺,好像已經提不起興趣再去深入了解一個人。問同事男方什么感覺,他說男方也是覺得聊得來就聊,聊不來也無所謂咯。突然就發現,原來結婚對于我們這代人來說,也已經成了一件任務。
我一直覺得,談戀愛,結婚,生小孩,都是講求緣分的,不是時間到了就可以完成的事情,畢竟愛情難就難在,可遇而不可求。當結婚生子也成了人生的一個既定程序的時候,那些“該結婚了”,“該生小孩了”的言論也就有了成立的理由。
前不久,看了一部經典的影片,《廊橋遺夢》。最開始看的時候,我覺得女主很放浪形骸,明明孩子已經那么大了,遇見一個陌生人,卻表現得那么情難自抑。但是在她帶男主去找那座橋的車上,他們的對話讓觀眾明白了一個事實:女主對于她的丈夫并沒有愛情。她說,因為那里是美國,所以她就嫁給了她丈夫。對于弗朗西斯卡來說,結婚生子,也只是一個既定的人生程序,只要把任務完成了就可以了,所以她甚至忘記了她結婚多少年了。
也許是因為沒有遇見愛情,所以在該結婚的年齡結婚,對于她來說,也就順理成章了,直到她遇見羅伯特。她說,那個地方很好,形容得就像世外桃源,但是沒有少女時期的夢。每個女生的少女時期,應該都會有對于愛情的幻想吧,我也是。
以前的我也幻想,在一個陽光燦爛的日子,走在濃密的樹蔭下,迎面走來穿著白襯衫的你,陽光透過斑駁的樹葉投射在你身上,我一仰頭,你剛好溫柔地看著我笑。那個時候的我,剛剛好怦然心動。但就如女主說的那樣,這只是夢。
也許正是因為男主給了女主愛情的感覺,所以女主在那么短的時間里義無反顧地愛上了男主,盡管站在道德的角度上,我們很難去歌頌這樣的愛情,甚至我們會唾棄這樣的婚外情,但是電影把它演繹得那么美。
我想,女性觀眾對于這部片的觀感,跟男性應該有很大的區別吧。
女主在糾結了那么久以后,還是選擇了家庭。當看到雨中,男主在等女主下車,女主手握車門把手,淚流滿面地糾結于下不下車時,丈夫的那一聲聲喇叭就像是打在我心上一樣。人的一生要花多少的運氣,才能遇上一個相愛的人,又要花多少的運氣,才能夠跟自己相愛的人在一起。小時候我們都被教導著:努力就會成功,相愛就會在一起。直到現在,現實才告訴了我們,這是最大的謊言。
我想大部分的女性,都是會做出跟女主一樣的選擇的,畢竟那是一個完整的家庭,女性在家庭倫理觀上,大部分還是比較傳統的。我也設想過,假如我也遇到了跟女主一樣的情況,我會怎么做。那真的是一個很難的抉擇,這么多年,終于遇到了一個相愛的人,卻是“恨不相逢未嫁時”。我想,我大概不會跟女主一樣勇敢,因為明白不可能,所以我不會讓故事開始。
我沒辦法選擇愛不愛上你,我只能選擇要不要表達我愛你。如果明白不會有結局,那我不會去表達,這樣子只有我一個人承受,沒有開始,就不會結束。忘了在哪看到一句話:“一直陪著我好嗎?不管以什么身份。”當時看到這句話的時候,第一感覺就是:扎心了。陪伴并非一定得是愛情。
當時看完這部電影我郁悶了很久,覺得為什么要讓相愛的兩個人在錯的時間相遇,如果是這樣,還不如從來沒有遇上。好友說,對于主角來說,也許是讓他們的人生更加完整呢?突然覺得也對,人一生當中,總得遇上一個人,可以深情以對,畢竟這個世界已經如此涼薄。
電影最后,女主角在餐桌上的那段心里獨白,我回放了很多遍:我知道愛是很難捉摸的,它的神秘是純正和純粹的,羅伯特和我如果真能廝守,感覺反而會消失,我若和理查德分開,所共創的亦會無蹤。
我們很多人,這輩子都在追求自己的得不到,也許他們的愛情也是因為不能廝守,所以刻骨銘心。很多時候,并非一定要得到,才是完美的結局,換一種方式擁有,也未嘗不可。
我們都背負了太多的責任,如果我們選擇了結婚生子,無疑家庭也是我們的責任。但是假如我們把結婚生子當成了一道既定程序,未免對自己的感情太不負責任。我經常說,越單身,越迷戀自由,因為你可以有一個空間,是游離于責任之外的,你可以任由自己的情緒瘋長,不需要對任何人解釋自己的行為;可以愛自己想你愛的人,只對自己的感情負責。
畢竟,最美的愛情,不一定是廝守,也可能是因為它的不完美。
《廊橋遺夢》觀后感 篇6
第一次看《廊橋遺夢》是在20XX年,之前早就聽說是絕好的影片,也沒有那個特別的沖動。6年前看過之后,似乎也沒有留下太深的印象,依稀記得有一個大雨里的場面。
再次想看的時候應該是今去年8月,到處搜索這個電影視頻始終也找不到,本想放棄不看的念頭,朋友建議在百度視頻里搜索,終于找到了!于是挑選一個極為安靜的時段認真欣賞影片。
影片的前半部分看得輕松愉悅,我為羅伯特與弗朗西絲卡的邂逅高興,多么神奇的相遇啊!羅伯酷愛攝影,似乎這樣的相遇都是命中注定,他為廊橋而來,為廊橋而生,因為廊橋讓他邂逅了弗朗西斯卡。他們在一起談笑,她笑得那么燦爛,枯燥的生活中她那樣笑過嗎?沉悶的餐桌上,仿佛她的價值只體現在這個家里,為家人洗衣做飯,整天忙乎著瑣碎的家務,放棄她教師的職業全職在家,那種眼神和表情多么的無奈和厭倦,盡管博得了街坊鄰居的好口碑。她心中渴望著另一種少女時夢想的東西,如今的生活不是夢想中的情景。
羅伯特的出現,讓她看到了光亮,點燃了生活的激情,使原本美麗的她更加漂亮大方。她為羅伯特買了一條漂亮的連衣裙,浴后的她如出水芙蓉,光彩奪目。那是一個成熟女人向往生活透露出內在氣質健康的美。
原以為愛上一個人需要很長時間,恐怕世間的愛不能以時間長短來衡量,也許是那么一瞬間,一個舉手投足,一個溫柔的笑容,一個委婉的聲音……
他們相聚了,四天里他們享受了愛,他門為自己活了一回,給愛一個交代和見證的機會。羅伯特為她拍下了廊橋下美麗的倩影。影片的前半部分我和他們一起歡愉……
如此瘋狂真實的愛讓她說出“帶我走”,那是一種渴望飛出去的感覺;如此刻骨銘心的愛,讓他說出“跟我走”。當離別即將來臨,那種莫名的恐懼和失落,讓她煩躁,那是樂極生悲的感覺,仿佛幸福會在瞬間消失,無論如何她都無法留住這短暫的幸福,時間仿佛也越發快速地過去,時鐘好像比任何時候都跑得都快。
到了真正要決定去留的時候,主人公不停地流淚,我也和她一起流淚,似乎能感受到她那種撕心裂肺的無奈和痛苦的抉擇。仿佛在哪里見過這樣的畫面,因為即將分別,只能背對著他向飛駛的車窗外毫無目的地看,實際上什么也看不清,眼淚模糊了雙眼,她不想讓他看到眼淚,現實的無奈讓她放棄跟他走,再次看到羅伯特站在大雨中等待她上車的鏡頭,讓人一陣陣心痛。
這樣的四天,讓他們終生難忘。讓愛萌發,讓激情綻放,飽嘗愛的浪漫及喜悅,同樣倍受分別的煎熬與痛苦。
這樣的四天,如此短暫,看似不能被人理解,但別人終生不能享受到的幸福他們得到了,盡管太短太短,但此生無悔無憾。
有多少人能做到真正為自己活一次?當愛來臨的時候,又有多少人那么確定執著地追求?我喜歡羅伯特轉身走前說的這句話:這樣確切的愛,一生只有一次。正如主題歌里唱到:我也許曾經愛過,但感受到的愛沒有這樣強烈。難道這就是她少女時夢想過的一生只有一次確切的愛嗎?
再次欣賞過影片后,仿佛這樣的故事就發生在身邊,弗朗西絲卡為了愛而放棄羅布特,為了家庭和責任,她必須做出這樣的選擇。但那樣的四天,讓她真真切切地愛過,這已經足夠了……
《廊橋遺夢》觀后感 篇7
在《廊橋遺夢》中,作者向讀者展示了羅伯特·金凱與弗朗西絲卡從相逢、相戀到相別的全過程。這是一段婚外戀情,一個被作家用“真實性”、“悲劇性”和“死亡”包裝過的浪漫的婚外情故事。對于婚外戀,幾乎在所有的國家都受法律限制和道德輿論的譴責,被視為情感的禁區。婚外戀向來都是非常敏感,十分引人注意的話題,文學作品中正面反映婚外戀的也不多見。沃勒以婚外戀為切入口,展示人們情感生活的深度和柔美境界,真可謂視角大膽獨特。
沃勒的成功在于他沒有讓羅伯特·金凱與弗朗西絲卡的戀情有悖于讀者的道德判斷。作者讓弗朗西絲卡在愛情與責任的選擇中,選了后者——責任。并非常謹慎地“給相逢以情愛,給情愛以欲望,給欲望以高潮,給高潮以詩意,給離別以惆悵,給遠方以思念,給丈夫以溫情,給孩子以母愛,給死亡以誠摯的追悼,給往事以隆重的回憶,給先人的愛以衷心的理解”,一切都安排得那么好。作者非常聰明地只給他們四天的時間相愛,其浪漫而不失優雅,熱烈而又灑脫,短暫而又漫長的戀情,非常適合現代人的欣賞口味,也暗合了那些對沉悶的婚姻有所不滿的人們隱秘的心理追求,同時由于它的力趨保守、傷感和悲劇結局,讓觀念傳統的人也會產生認同,總之,羅伯特·詹姆斯·沃勒小心翼翼地打開了婚外戀的隱秘的情感天地,使人們從足以引起指責的越軌和羞恥的戀情中看到了堅貞、永恒、理智以及情感深厚的一面。
它仿佛是一面鏡子,映照出現代都市人的生命情懷。對于生活在現代化都市中的人們,遠離自然,生命被禁錮在很小的空間里,人們的生活更加程式化,人的真正自我在哪里?信息時代的我們倒底需要的是什么?羅伯特·金凱做出了自己的選擇,他選擇了走向自然。他自稱是“最后的牛仔”,是一個像豹子一樣敏捷、自然、本色、強有力的男人,正因如此,他打動了女主人公弗朗西絲卡,也打動了我們。他所選擇的方式,亦是我們這些忙碌而無奈的現代人所向往的。
《廊橋遺夢》的確是一部令人激動也讓人思考的小說,它包含著某種嚴肅的含義。由這部小說,我們可以將思路擴展到整個人類的婚姻狀況,想到盡管被輿論和道德譴責但卻事實上存在的婚外戀情,是不是不盡完美的婚姻狀況下的必然產物呢?
《廊橋遺夢》觀后感 篇8
今天才看《廊橋遺夢》,似乎有點太遲了。同事們津津樂道的經典影片自然有它吸引人的地方,曾經打開過這部影片,可是一看女主角年齡大長相又普通,男主角更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老頭,就失去了看下去的興趣。不知什么原因,總是兀定地認為,美麗的愛情一定要發生在青春年少的時候,那才是個可以把愛情作為生活主題的年齡,才是個因為愛而勇往直前的年齡。這樣的想法也許有點庸俗,顯示出我是一個典型的外貌協會會員。
今天讀王小波的雜文《奸近殺》,又一次提到了這部電影,讓我再次萌生了看這部電影的想法。看完,沉默許久,似乎有許多話想說,卻不知道說什么,似乎有許多想法,卻理不出一個頭緒,只是靜默著。我想這就是好的影片給人的感覺吧!讓你安靜,讓你深思,讓你想說點什么。
《廊橋遺夢》可以說是一部愛情片,雖然是中年人的愛情,卻也是美的,美得純正,美得圣潔,具有一切愛情該有的.美感。
弗朗西斯卡是一位普通的農場家庭主婦,當然不是我們理解的不識字的農村家庭主婦,她曾有過夢想,曾有過美好的少女時代。但是,現在的她是一個把一切精力都放在兒女、丈夫身上的家庭主婦,除此之外,她還從事著繁重的田間體力活。簡單地說,她是我們見過的最普通的具有偉大奉獻精神的妻子、母親。在廚房忙碌的身影已經失去了少女的輕盈,是無法和浪漫聯系在一起的。為了家庭,她放棄了自己的夢想,放棄了作為一個獨立的自我的存在,她沒有自己的生活。是的,當一個人在家庭中承擔起責任時,還會有多少自己的生活呢?
攝影師羅伯特·金凱的到來,似乎是命運的安排。一次偶然的問路,一個人在家的四天自由時間,在冥冥之中為他們的相遇相愛創造了條件。我是個愛尋根究底的人,從他們相遇開始,我就在尋找他們相愛的理由。我覺得,相愛一定是有原因的,既然這是真正的愛情,而不僅僅是情欲的宣泄。羅伯特為什么單單愛上弗朗西斯卡?弗朗西斯卡為什么又恰恰對羅伯特產生不可遏制的熱情?我想,羅伯特不同于當地人的言行一定是首先吸引弗朗西斯卡的原因。在那封閉的小鎮上,保守的人們喜歡議論的是別人的家長里短,和我們的衛道士一樣,他們反對一切新的思想,違反傳統的行為,對道德的捍衛不容置疑,哪怕壓抑人性也在所不惜。沉悶的生活讓弗朗西斯卡厭煩卻又無從說起,羅伯特的出現如心靈上厚重的布簾掀開一角,讓她看到了一個鮮活的世界,這樣的奇妙體驗讓她一步一步走近羅伯特。當她接過他送給她的野花時,竟如少女一樣調皮地開了個玩笑,說那野花有毒,嚇得羅伯特把花掉到了地上。哈哈大笑的她一定是找回了少女時的美好感覺,笑得放肆而輕松快樂。羅伯特也一定欣賞到了這種美,一定怦然心動了。
當然,這肯定不夠,不構成相愛的條件。他們的交流才是重點。羅伯特是個熱愛自由的人,不愿意受任何束縛,足跡走遍全球,做著自己喜愛的工作——攝影。可以說,他是一個實踐著自己夢想的人,他隨著自己的內心指引而生活,他不受普遍價值觀的束縛,他是一個完全獨立的個體。當羅伯特問弗朗西斯卡對現在生活滿意嗎?弗朗西斯卡猶豫了。也許以前從沒有人問過她,她過得幸福嗎?這是她想要的生活嗎?她的夢想是什么?這個善解人意的男人讓她敞開了心扉,走出那長期自我封閉的思想狀態,也許這是她第一次面對自己的生活開始反思:在這樣的生活里,自己在哪里?內心的那個她蘇醒了。我想,這是她愛上他的原因,一個可以走進她內心世界的人,一個真正關心她內心世界的人。而羅伯特也被這個外表平靜,卻有著豐富內在的女人深深吸引了。自此,一段激情四射的婚外情如野火一般地燃燒開了。
看完整部電影,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那句:如此確定的事,一生只有一次。是的,真愛一次就夠了,只要它足夠真實,足夠美好,用盡全身的力氣去愛,去燃燒吧!也許對他們來說,來得太遲了,但畢竟來了。就如柏拉圖所認為的,最初的人是一體的,后來分開了,所以人一輩子都在尋找自己的另一半。確定對方就是自己一直尋找等待的那個人,如此確定,這輩子就是幸福的。
這樣的一見鐘情,是美的。美就美在它的短暫,就在那fourdays,在最美的一刻,戛然而止,余音繞梁,回味無窮。不讓它沾上柴米油鹽,不讓它沾上第三者的陰影,也不讓它沾上對子女無盡的思念以導致以后的爭吵,只停留在最美的部分。我想,這是許多人喜歡的原因,雖然是中年人的婚外情,卻如童話一般地純美無瑕。如果弗朗西斯卡跟著羅伯特走了,這美麗的愛情也就破壞了。
這當然不是一部簡單的愛情劇,如果只把這部影片看作是愛情劇,那么就膚淺了。這是一部探討人性的影片,當一個人在愛情與親情,倫理與道德,責任與自我之間進退兩難時,我們該作出什么樣的選擇?是隨著心去生活,還是根據自己擔任的社會角色去生活?弗朗西斯卡內心的掙扎、矛盾是許多人面臨這種決擇時深有同感的。我認為這部影片最成功的地方就在這兒,女主人公的心理刻畫非常細膩,那份掙扎表現在臉上的淚水中,表現在收拾好行李卻又留下的腳步中,表現在抓住車把手卻最終又放開的手中……一個個細節的描繪,讓弗朗西斯卡糾結的內心表現得淋漓盡致。那是一種怎樣的煎熬啊!走,兒女怎么辦?丈夫怎么辦?他們將生活在被拋棄的陰影里,生活在別人閑言碎語里。留,又心有不甘,活了半輩子才遇到自己愛的人,難道以后就這樣過著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嗎?無盡的撕扯、分裂,一次又一次地衡量、比較,往前一步難,往后一步也難。這是命運給她的無法選擇的選擇題。
最終,弗朗西斯卡放棄了自己,選擇了家人,把羅伯特和那份刻骨銘心的愛放在了心底。無奈的選擇,也是必須的選擇。這是一種犧牲,應該說是偉大的。
看到這里,我有些感動,也有些傷感。我們可以說,這就是生活。生活中有太多的無奈,太多的矛盾,太多的艱難決擇。弗朗西斯卡的選擇不是給我們指明了方向,而是拋給我們一個思考的題目,一個探討的領域。人的內心是一個豐富的世界,是復雜又柔軟的所在,在這個世界里會發生各種沖突,如何取舍,正是我們每個人都需要面對,都需要思考的。生活中人們會有不同的選擇,但誰又能說誰對誰錯呢?也許根本沒有對錯之分。
藝術作品不是道德教育的承載體,不需要給誰指明方向,更不能強迫別人的生活方式,而是要引領我們多思考,多探討,這樣我們才可以走向更深入的心靈世界。
《廊橋遺夢》觀后感 篇9
問情為何物?
在美國老電影《廊橋遺夢中》似乎便能找到答案。本片講述的是一個很普通的婚外情的故事,家庭主婦弗朗西絲卡趁丈夫與孩子孩子們外出的時候,剛好與攝影師羅伯特相遇,四天的相處、相知、纏綿、別離,卻用盡了余生去彼此懷念與相思,直到去世,女主要求將骨灰拋灑于廊橋時,這段感情才畫上一個凄美的句號。
影片采取倒敘的手法,將女主與男主的故事慢慢鋪來。影片的場景一直都很樸素,包括男主,女主的衣著,用具等等一切,都采取一種普通人的生活方式呈現在大家面前。而村莊,田野,菜地,一幅唯美的背景圖,也彰顯了這份感情的純粹。
人與人之間的相遇,很多時候,其實是一種巧合。本片也一樣,當女主的丈夫和孩子剛剛外出的時候,男主因找廊橋拍照而迷路誤遇女主,男主問路時,女主只望了一眼,便讓她語無倫次,說不清路線,便自愿給他帶路,其實,這時的女主應該就被男主的身上的某些東西所吸引了。
到了廊橋,男主忙于從各個不同的角度去了解此橋,女主則在一邊默默地從各個不同的角度注視著男主,當男主采來一把野花給女主時,女主說了一句“這花有毒”,然后開懷大笑,兩個人的笑容在陽光里,溫暖,明媚。
這其實是一種伏筆,這花,僅僅是一個引子,也足見了男主心思細膩,擅于借用外來之物給女主帶來一種浪漫的情愫。
而這花給兩個人帶來的,是一種讓人肝腸寸斷的感情劇毒。
在回來的途中,男主在車上想播藍調曲,卻一時找不到,而女主一下便說出了“1410頻道”,透過這一細節,便能看出來,他們,其實是一種精神與靈魂相契合的知音。
男主將女主送回家后,本來這樣就可以結束的,可女主卻莫名其妙地又折轉身,問了男主一句“你要喝冰茶嗎”,男主沉吟了一下,說了一個字,“好”。如果沒有這個轉身,沒有這個“好”,或許,就沒有這個故事,也就沒有這部電影了。
隨后,便是兩人的交談,從字里行間,便能感覺到,女主的丈夫理查德,在女主的眼里“潔凈、勤勞、體貼、溫柔”,是個好父親,但在她眼里,卻不見得是位好丈夫。
因為丈夫直到去世,都在說,愛她,但給不了她的夢想。盡管丈夫天天陪在女主身邊,在精神層面,女主與丈夫,就如兩條平行的軌道,丈夫不能走進她的內心世界,給不了她所想的。
她喜歡葉芝的詩,她所居的環境甚好,民風淳樸,鄰里和睦,可是“這兒沒有少女時代,我所夢想的”。
而男主卻說“曾經的夢,都是美夢,雖未成真,但我慶幸我曾經擁有過”,這話一出,觸及了女主的內心世界,隨后露出了燦爛的笑容。
男主在院子里清洗,女主則在屋內偷偷地看著,摸著臉說,不知自己怎么了。這其實是一個女人動情后無意流露出來的感情。
晚餐后,羅伯特便給女主講一些趣事,他云游世界,到過很多地方,自然是眼界開闊,而女主因為要照顧家庭,放棄了自己的工作,在家相夫教子。
當女主問及他的婚姻時,男主坦誠,他離婚了,并告訴女主,“不是所有人都該有個家”,“在旅途中,人是會迷失的”這也注定這個男人只能浪跡天涯。
當男主問及女主,“你會離開丈夫嗎?”
女主馬上說“不,當然不”。態度肯定,且毫不猶豫地回答,也提前告知了最后的結局。
第二天,當男主離開后,女主多是不舍,便寫了一張字條“白鵝舞動翅膀時若想晚餐,今晚工作完后隨時可來”,然后自己開車跑去廊橋,將字條貼在橋上,男主拍照時,無意發現了,便與女主打電話,說會去吃晚餐。這張字條,也讓兩人的感情升溫了。
所有的一切,就這么不經意間開始了。然后第三天,兩人到了一個陌生的地方,沒有人會認識他們,兩人盡情地放縱自己的感情,世界只有他們。
夜晚的酒吧,兩人相擁而舞,音樂響起“我們只知道,我們可能永不會再見,”“我便伸出我的手,我的心亦在手中,我們只知道,這可能只是一個夢”。這些歌詞,也很好地詮釋了他們的這份情緣。
離別終將來臨,女主莫名其妙發對著男主發脾氣,她的眼神里,是無奈,不舍,傷心,夾雜著太多的情緒,因為她知道“當女人作出抉擇,去結婚和有孩子,在某方面,她的生命開始了,在另方面,卻停止了”,她沒有辦法將男主留在身邊,更沒辦法去隨男主相伴天涯,只能將深深的痛苦埋在心里。她怕男主走后,會有很多的女人,會將她忘記,但男主告訴她“確切的愛,一生只有一次”。
離別是在雨中,當男主出其不意地出現在她視線里的時候,綠燈亮了,男主沒走,并將她送給他的項鏈掛在后視鏡前,盡管有點模糊,但她知道,男主在等她跟隨,她眼含淚水,手握車柄,多想不顧一切去跟隨這個帶給她美好的男主,可她知道,她背后是家庭,是兒女,是丈夫,更是責任。
透過那雙淚眼,我能看到女主內心痛苦、掙扎、矛盾與糾結。
一念起,萬水千山,海枯石爛;一念滅,滄海桑田,海角天涯。
女主終究沒有下車,只是遠遠地,默默地,看著那輛車及車上的那個人,消失在自己的視野里,世界中。
女主在丈夫去世后,便想盡一切辦法尋找男主,可最終等來的,是男主的信及其他遺物,其中便有“四天懷念”的影集,男主永遠地離開了這個世界。
在影片最后,沒有任何臺詞,低沉憂傷的背景音樂里,只有女主含淚清理那些物件及那張發黃的字條,看得讓人心酸,心痛,心碎。
最終,這段感情在隨女主的骨灰灑向廊橋時而隨風飄逝,讓人唏噓不已。
我想,相遇四天,如果女主真的與男主走到了一起,激情與浪漫退去,他們的生活,會是一地雞毛么?
相遇四天,生不能相依,死不能相隨,這樣的感情,值得么?
這是一個關于婚外情的故事,而且是在1995年播出的,卻沒遭遇唾棄,相反,很多人是含淚看完的,此片并得過大獎,可見這部影片的魅力。
但畢竟這是電影,是藝術,不是生活。
《廊橋遺夢》觀后感 篇10
看了廊橋遺夢的電影,感動之余深感藝術魅力的強大,同時也感慨現實與意愿,生活與夢想,世俗與追求,倫理與藝術的無法對接,無法兼容。
這也許正是給各類藝術家留下用鏡頭,筆墨,顏料肆意揮灑的空間,讓人們有發揮的所在。沉浸到電影的藝術里,就會體察出生活海洋的波濤里,主配角就宛如一只船……也就是女主角說的:“情感的磨礪一旦沒有責任便會因之失色……”
我想那責任,倫理,傳統便是錨與港灣了!不羈的行者還得服從世俗,回歸理性。這就是人生,這就是生活。因遺憾而美好,情感的震顫,無藥可愈的痛。因為有文化基因的積淀,使留白補白都有色彩,依托,不至清冷到尋尋覓覓。這類的掙扎,痛苦,意外是全人類的共鳴,再綴上政治因素和浮躁的提速便是中國特色的悲哀。
還好我善借助藝術的空氣,展開想象的翅膀,好好地飛翔。把豐富的情感分解成無數碎片,裝在各色作品里……因為三原色可調配成千萬情感的顏色,不是嗎?藝術是什么?是星霞,是云彩,是日月,是彩虹……可視、可感、卻不可觸及!因為四天的永恒才值得玩味半生。如果四十年呢?百年一瞬,因濃縮而漫長,瑣碎則會厭煩。做到平衡是很難的,所以我認為,生活磨掉了、鋸到了我們很多很多;生活欠我們太多的債。唯有藝術可以為我們補償。于是我們消費別人,別人消費我們。
在神秘的心靈花園里,有多少不舍再見的永恒!人性復雜不亞于宇宙,絕不是二元三元那么簡單。《紅樓夢》之所以高于《三國演義》是對人物內心刻畫躍升到豐富,不那么高大全,才生動真實感人。曹翁已懂得不可能有人在獨自面對喜怒哀樂悲恐驚時,不亂方寸。不能獨立打理好‘情到深處任孤獨’的情緒……所以藝術家才有存在的合理性,那么生命是不是因為遺憾缺失而溢彩紛呈?我不知道,但我相信這樣的遺憾缺失,痛斷肝腸,絕對不至沉魚落雁,閉月羞花……于是,又留給大家去創新顛覆……
感謝倉頡造字使我們得以排遣心事,直抒胸臆。將流動的瞬間能化作永恒美嘆的藝術,以至使人性共鳴的軌跡永無休止地重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