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送讀后感10篇
目送讀后感10篇
目送讀后感1
霧散,也散缺了迷茫,夢醒,也喚醒了酣睡的神傷,在這本深邃美麗的筆記里,我看到的不止是憂傷那么簡單。
——題記
連媽媽也不知道是何時,她和朝夕相處的飛飛不再是緊緊纏繞在一起的了。十七歲的少年,兒童臉頰那種圓鼓鼓的可愛已經(jīng)被刀削似的線條取代,他不再是那個依偎在媽媽懷中殷勤探問的孩子了。面對這樣的情景,媽媽只能苦澀一笑,鬢角已經(jīng)斑白的她,又如何能憶起眼前少年時水清見底的歡快眼睛呢?
涉過濃密的江離,粼粼的小溪里,那只睡著的白天鵝,讓媽媽泫然欲泣地跪在叢中拍攝。媽媽難以想象的是,長成少年的飛飛竟風輕云淡地說了一句:“小孩!”
媽媽的心顫抖了一下,原來,時間真的不可追。
安安到美國做交換生一年,媽媽送他到機場。告別時的擁抱,媽媽才察覺自己的頭只能貼到安安的胸口,像是抱住了一只長頸鹿的腿。
安安在長長的列隊里,等候護照檢查,媽媽就像小時候一樣,泛著微黃的眸子跟著安安的背影一寸一寸地往前挪,直到,直到和從前一樣,把他完整地裝到瞳中。
這時,媽媽想起了一段讓她難以忘卻的故事:
在金盞菊畔,安安把背對著媽媽的身子轉(zhuǎn)了過來,緊緊抱著媽媽,嘔心瀝血地哭喊著:“媽媽——安安,也要和媽媽在一起!”
故事在媽媽的腦海里重新播放了一次。媽媽微笑著,等候,等候安安在消失前的回頭一瞥。但是過了很久,安安沒有,一次也沒有。
媽媽頓時明白了,她眼睛里的孩子,安安已經(jīng)逃走了,她所癡戀的,不過是那些被時光沖淡,支離破碎的美好。媽媽默默地站著,如今,她能做的,只是放手罷了。因為——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
這句話是這樣簡單明了,令人不禁掩卷深思。回首彼岸,縱然發(fā)現(xiàn)光景不在綿長,父母就似那等待孩子回目一瞥的母親。一切只因前世今生的緣,他們所茫然的,所渴望的,只是子女的珍惜吧。
“來一斤母愛”是現(xiàn)代子女共同的誤區(qū),也許再一次回眸,你和你的父母已經(jīng)成為生生的兩端,彼此,永遠站成了岸。
目送讀后感2
這是一個關(guān)于光陰的故事,我們每個人都在時光的洪流中漸漸長大,我們眼前的背影從高大到佝僂,自己也慢慢地變成了別人眼里的背影。
翻開《目送》,一本記錄龍應臺生活點滴的散文。她用優(yōu)美的文字記錄了自己作為一個母親在對待日益成長的孩子時所遭遇的種種困惑和小小的失落;記錄了自己作為一個女兒在面對日益蒼老的父母時耐心溫柔的守候;記錄了自己作為一個敏感細膩的女子在面朝大海、耳聞杜鵑時感受到的傷感和彷徨。她用最細膩柔軟的筆觸,寫盡了幽微處動人心弦的種種感悟。讀起來,連呼吸也充滿了與之共鳴的渴望。
她,擁有著不凡的驕傲和銳氣,然而在洶涌的母愛面前,也心甘情愿地作出了讓步。在浮華的萬千世界中,她常常這樣反思:“會不會你贏得了全世界,但你卻失去了你的孩子?”因此,她辭去了文化局局長的官職,拋開了博士高官的耀眼光環(huán),重歸學者作家清新淡雅的樸素生活。素雅如她,淡然如她,她明白在虛浮和掌聲過后,在繁華落盡之時,留下的也許只是一份永遠無法彌補的遺憾。她用淳淳的真情,讓孩子感受到溫暖細膩的母愛;她的優(yōu)雅知性,也使孩子擁有了作為一個獨立的人理應得到的尊重和自由。
也許是隨著歲月的增長,人的心也變得容易憂傷罷,曾經(jīng)視若無睹的東西,不知不覺間也在心里烙下了深深的印跡。我們開始在乎起父母越來越多的皺紋,也開始擔憂起孩子越走越遠的腳步。 所以,書中的一字一句仿佛踩在我們最柔軟的心房上,讓人流下暖暖的淚來。
人生是一趟旅程,每分每秒,我們的旅伴都可能在前方的轉(zhuǎn)角消失。有的人懂得珍惜,能與親愛的人相伴走完整個旅程;然而,有的人只顧著留意峭壁上那叢艷麗的花,等突然驚覺四下闃然無聲時,卻早已“山回路轉(zhuǎn)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了。
目送讀后感3
在車站等車,身旁是一對等著過馬路的母子。母親在起步的一瞬間握住兒子的手,兒子卻不動,轉(zhuǎn)頭看她,眉一皺,正要說什么,不料他此刻的神情被母親盡收眼底,兒子轉(zhuǎn)過頭,撇撇嘴,輕輕把手從母親手中掙脫,大步向前。母親的身軀一怔,隨即上前。我看的是,她眸中掩不住的失落。
目送著他們的背影,思緒紛飛。
不知從何時起,自己也像那個兒子一樣,不屑父母遞過來的關(guān)心。一件外衣是“不冷,拿走拿走”,一杯牛奶是“難喝,不要”,一只關(guān)懷的手,也是不著痕跡地掙開。即使是一個關(guān)切的眼神,一句詢問的話語,也總是以無所謂的視線,不耐煩的神情擋回。
也不知從何時起,那個捧著書跑來跑去問東問西的身影被時光沖淡,支離破碎,漸漸清晰的是一個人翻書上網(wǎng)尋求答案的背影。也不再是那個在商店里一手拿一個顏色的發(fā)夾,歡快地跑母親身旁詢問哪個漂亮的孩子,在母親給出建議后,仍然猶豫地左看看,右摸摸,狠不下心,抬起一張哭喪的臉請求“媽媽,我選不好,兩個都要行不行?”而是習慣一個人作出抉擇,再一個人承受。也不像兒時受了委屈跑父親懷中大聲哭泣并且尋求安慰,而是一個人辯解,一個人反擊。
《目送》中的孩子告別母親,一個人踏上那條每個人必經(jīng)的道路。在告別的時候,母親目送著孩子漸行漸遠的背影,站在斑駁小路的這一端,看著背影消失在小路轉(zhuǎn)彎的地方,眼睛里流露的風霜是歲月留下的痕跡。她舍不得孩子去受苦,去接受歲月的洗禮。母親太懂得這條路上的艱辛,當年的她也向往過,義無反顧過,然而也跌倒過,流淚過,但,不后悔。如今她只能放手,讓孩子自己走,因為——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guān),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
我是準備要一個人踏上征途嗎?
前邊的孩子轉(zhuǎn)身離開的時候眼中有不舍,有對前方未知事物的畏懼,但更多的是喜悅憧憬和睥睨一切的自信。他面帶微笑邁出了第一步,留給母親一個“不用追”’的背影。哪怕前方荊棘遍地,被扎得遍體鱗傷,也絕不回頭。
這條路上的艱辛,只有自己懂;這條路上的風景,也只有自己欣賞才能會心一笑,這條路上的果實,只有自己采摘才更覺得甘美,這條路的盡頭,也只有在別人最后的目送中,自己走。
但是,倘若一個人在分岔路口徘徊,在泥濘的土地上摔倒時,有一個人為你指明方向,向你伸出援手,那是何其幸運啊。跟一個志同道合的人,在這條路最險峻的地段,互相扶持,互相勉勵,并肩作戰(zhàn),時刻充滿斗志;在越過高山,穿過森林,看勝利曙光時,對酒當歌,一醉方休,分享喜悅。倘若真的遇這樣的人,就跟他結(jié)伴而行吧,畢竟一個人的旅途太過孤獨寂寞,而這條路的盡頭,又是那么遙不可及。
目送讀后感4
龍應臺對生活的記錄。在她的文字中,時而寒氣逼人,如刀光劍影;時而溫柔婉轉(zhuǎn)仿佛微風吹過麥田。
“過去的生命已經(jīng)死亡,我對于這亡有大歡喜,因為我借此知道它曾存活。”這是她對死亡獨特的見解,面對不可抗拒的輪回,她選擇了從容面對。這是人們無法做到的釋然。在生與死的交替間,我們既然沒有選擇的權(quán)利,為何不欣然接受這一切突如其來的驚與喜。你不必訝異,她只是看透了人生。“家,一不小心就變成一個沒有溫暖,只有壓迫的地方,外面的世界固然荒涼,但是家可以更寒冷。一個人固然寂寞,兩個人孤燈下無言相對卻可以更寂寞。”都說家是溫暖的港灣,但當這里少了以往的喧鬧,或許安靜,又或許寂寞。那孤寂在空氣中凝聚,一點一點朝自己靠近,那種情景,連空氣都陌生了。我們都不珍惜有家的溫暖,當家殘缺時,一切都變成了回憶,一切都失去了色彩。讀到這里,左手邊的心房不禁顫抖了一下,它提醒了我,也教會我珍惜,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幸福。 “幸福就是,早上揮手說“再見”的人,晚上又平平常常地回來了,書包丟在同一個角落,臭球鞋塞在同一張椅下。”現(xiàn)今的人們都在追尋幸福,可那模糊地詞匯你是否真的知道到那里尋找。貪婪的人類得到的越多想要的也越多,在追尋的路上,你們不斷卸掉身上沉重的負擔。只有失敗的那一刻愚蠢的路人才會發(fā)現(xiàn)原來早已失去了最寶貴的東西,那就是幸福。幸福其實很簡單,不需要你追尋,只需要你珍惜。
再多的遺憾不舍都不過是生命的過程,我們只能往前走,用現(xiàn)在來填補過去的空白和傷口,帶著愛和釋懷與生命和解。
目送讀后感5
龍應臺是我最愛的作家,而《目送》正是我愛上她的最初理由。《目送》里,龍應臺是她兒子的母親,也是她爸爸的女兒。
她送兒子去上學,兒子望了她一眼,然后“瘦小的背影消失在門里”。她送兒子出國交流,兒子過了機場的海關(guān)窗口“倏忽不見”了,一次頭也沒有回。兒子長大了,常常戴著耳機聽歌,“只有一個人能聽的音樂,是一扇緊閉的門”。孩子長大了,漸漸有了自己的人生軌跡,越來越不是屬于父母的孩子了。
這樣的落寞,還有另一面。父親送她去大學,不肯因為自己的小貨車讓她丟臉,遠遠地就離開了。父親失去意識待在醫(yī)院里,她要趕去工作,不舍地看著父親輪椅的背影“在自動玻璃門前稍停,然后沒入門后”。自己慢慢成熟,有了更多責任和任務(wù)。父母卻漸漸老去,離自己的生活越來越遠了。
目送讀后感6
“所謂的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zhuǎn)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龍應臺在《目送》中這樣寫著。
很難想象,這位中華民國文化部部長,曾寫下《中國人,你為什么不生氣》的犀利筆調(diào)也會如此委婉。整本散文七十余篇,無一不是寫父親的逝,寫母親的老,寫兒子的離。這些直白的個人感受以及那些舍與不舍,即使是我們,即使不是在中年,也會為之動容。
《目送》是散文集的首篇,這篇精短的文章通過描述她兒子隨年齡的增長與她的疏離,她與父親一次次離別知道陰陽兩隔。而感人至深的則是其中細膩的筆法,無論是母親目送兒子,還是女兒目送父親,都清晰地表達了她對人生道路中親人間悲歡離合的無奈和豁達。
“不必追”十分準確地描述了作者的心情。愛是自由的,別離時不如欣然接受,而不是執(zhí)著地不放手。
人生就是一次次地目送,面對親友的別離,子女的疏離,甚至是友人的死別,誰又可以欣然接受?如果把文章的兩部分串聯(lián)起來,年少時我們一直在父母的羽翼下,漸漸長大,我們不由自主地疏離了父母,而到了中年,我們又會依念自己的孩子,年老之時,孩子也該遠走高飛,這時候我們也該心無掛念,讓他們不回頭地走下去,正如文章中的母親,她目送著兒子與父親的背影,就好像目送著兩人的人生。而她也曠達地接受了。
到了我們這個年紀,正好是離家探索的時候。其實看得出來,父母在我不在家的時,十分掛念我。那么也慢慢來吧,等等一天風來,我們堅決地放開手。
目送讀后感7
讀完整本書有種悲憫感,有些路,只能我們自己走。
對書印象最深的是描寫父母親老去后的模樣以及生活狀態(tài)。書中父親第一次老去是在兒女制止他開車后,她們說要他不要心疼,去打車,打車也打不了八萬塊錢(車禍修車的錢),可人老了就越發(fā)膽怯了,可憐的父親為了省點錢,出門都很少,害怕給兒女添麻煩。想想我們的長輩,特別是爺爺奶奶他們,能靠雙腿走的就決不會多花費錢。很多老人身體不舒服卻硬撐著,不想讓兒女有更多的負擔,不想給他們添麻煩。可是,親愛的爸爸媽媽,我們也想待你像你們小時候待我們一般。
人一生中記得最多的是年輕時候的樣子,仿佛自己永遠不會老。父母老了,可他們依舊是愛美的。但現(xiàn)在的市場大部分都是迎合年輕人的,老年人的娛樂場所少而且沒有跟上時代。現(xiàn)在中國的老年化加快,以后會不會有很大的改變呢?日本的老齡化很嚴重,目之所及,很多都是老人。看車展的是老人,開車的還是老人。現(xiàn)在的日本模樣會不會是中國的明天?
目送,我想就是看著子女去外面的世界成長,送走離世的父母以及自己的青春。整本書,也就是對時間的無言,對生命的目送。
目送讀后感8
我在車站等車,身旁是一對等著過馬路的母子。母親在起步的一瞬間握住兒子的手,兒子卻不動,轉(zhuǎn)頭看她,眉一皺,正要說什么,不料他此刻的神情被母親盡收眼底,兒子轉(zhuǎn)過頭,撇撇嘴,輕輕把手從母親手中掙脫,大步向前。母親的身軀一怔,隨即上前。我看到的是,她眸中掩不住的失落。
目送著他們的背影,思緒紛飛。
不知從何時起,自己也像那個兒子一樣,不屑父母遞過來的關(guān)心。一件外衣是“不冷,拿走拿走”,一杯牛奶是“難喝,不要”,一只關(guān)懷的手,也是不著痕跡地掙開。即使是一個關(guān)切的眼神,一句詢問的話語,也總是以無所謂的視線,不耐煩的神情擋回。
也不知從何時起,那個捧著書跑來跑去問東問西的身影被時光沖淡,支離破碎,漸漸清晰的是一個人翻書上網(wǎng)尋求答案的背影。也不再是那個在商店里一手拿一個顏色的發(fā)夾,歡快地跑到母親身旁詢問哪個漂亮的孩子,在母親給出建議后,仍然猶豫地左看看,右摸摸,狠不下心,抬起一張哭喪的臉請求“媽媽,我選不好,兩個都要行不行?”而是習慣一個人作出抉擇,再一個人承受。也不像兒時受了委屈跑到父親懷中大聲哭泣并且尋求安慰,而是一個人辯解,一個人反擊。
《目送》中的孩子告別母親,一個人踏上那條每個人必經(jīng)的道路。在告別的.時候,母親目送著孩子漸行漸遠的背影,站在斑駁小路的這一端,看著背影消失在小路轉(zhuǎn)彎的地方,眼睛里流露的風霜是歲月留下的痕跡。她舍不得孩子去受苦,去接受歲月的洗禮。母親太懂得這條路上的艱辛,當年的她也向往過,義無反顧過,然而也跌倒過,流淚過,但,不后悔。如今她只能放手,讓孩子自己走,因為——
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guān),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
前邊的孩子轉(zhuǎn)身離開的時候眼中有不舍,有對前方未知事物的畏懼,但更多的是喜悅憧憬和睥睨一切的自信。他面帶微笑邁出了第一步,留給母親一個“不用追”’的背影。哪怕前方荊棘遍地,被扎得遍體鱗傷,也絕不回頭。
這條路上的艱辛,只有自己懂;這條路上的風景,也只有自己欣賞才能會心一笑,這條路上的果實,只有自己采摘才更覺得甘美,這條路的盡頭,也只有在別人最后的目送中,自己走。
從讀大學到現(xiàn)在工作,離家已有十載,離家遠了,自己年齡大了,反倒覺得和父母之間的線越牽越緊了。記得上學的時候,每年寒暑假回家,剛到家的幾天,不管做什么,只要是在父母的視力范圍內(nèi),那目光必是緊緊追隨的,笑著看我吃飯,邊說“慢點吃,還有呢”;笑著聽我聊校園的趣事,偶爾插一句“是嗎?”,常常會被看得不自在,心想“這是腫麼了,不就是半年沒回來嗎?”;每次開學的前一周,父母必是睡不好的,又一次的“目光緊緊追隨”,心想“至于嗎?半年后不就回來了嗎?”那時的我,就像一只小小鳥,只想越飛越高,掙脫那溫暖的懷抱!
其實,很多時候不是我們?nèi)タ锤改傅谋秤埃嗟臅r候是我們承受愛我們的人追逐的目光,承受他們不舍的,不放心的,滿眼的目送。但我們從小到大只管著一心離開,從未回頭張望過,只因我們知道那份可以依靠的愛一直堅實地存在著。
因為工作在外地,回家的次數(shù)很少,每次都是急匆匆,惹得媽媽總是念叨“真是忙啊?就不能多呆幾天?”,滿眼關(guān)切、懇求。因為要趕火車,每次離家總是清早,爸媽一早起床,把我送到車站,之前很少回頭望過。直到有一次,有一個考查順路回家的機會,父母又一次送我,車子已經(jīng)開動,只覺得心里沉沉的,回頭望去,父母一直站在那里“目送”,看著他們微駝的身影,淚水再也控制不住。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總有一天,他,她會離開,正如書中寫的“火葬場的爐門前,棺木是一只巨大而沉重的抽屜,緩緩往前滑行。沒有想到可以站得那么近,距離爐門也不過五公尺。雨絲被風吹斜,飄進長廊內(nèi)。我掠開雨濕了前額的頭發(fā),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記得這最后一次的目送。”所以,做兒女的我們要明白,在父母的有生之年,讓他們的眼睛多點落在我們的面孔上,而不是含淚看著我們漸行漸遠,常回家看看。
將來,你也會為人父母,看著曾經(jīng)的“小毛桃”一天天長大,也會“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頭一瞥。也會經(jīng)歷父母曾經(jīng)經(jīng)歷的一切,所以做父母的也要明白,孩子不是你的附屬物,“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你能給孩子的只是精神上的慰藉和支持,讓他、她自己體會孤獨、挫折、失敗,這才是真正的愛,因為“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guān),只能一個人過。”
你說你的眼里只有我,我說我的眼里還有那“廣闊的天空”,一次次生命的輪回,為了不留遺憾,這父女母子間的情緣啊,且行且珍惜吧!
目送讀后感9
人生就像在一條漫漫長路上行走,每個人起點不同,終點不同,路線更是各不相同。有時候,這些路線會交錯重疊,有的人已經(jīng)和你同行了很久,有的人才剛剛走入你的旅途,有的人即將離開,有的人還要陪你很久,你永遠不知道誰會在什么時候離開,也許就是下一個路口。
龍應臺在《目送》中寫道:“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的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的消失在小路轉(zhuǎn)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我走在自己的路上,背后總沐浴著父母殷殷的目光。小時候爸爸送我去上學,走到門口,我背上書包跨進校門,轉(zhuǎn)身揮揮手:“爸爸再見!”然后蹦蹦跳跳的走進去,不再回頭,我會坐進教室,打開書,開始一天的學習,而爸爸被那一道掛著“XX小學”的大門阻隔在外。都說養(yǎng)兒為防老,但在我印象中,爸爸總是很沒有安全感,時刻懷疑著我將來長大會“拋棄他”:“不要出國,最好別考外省的大學,免得以后你走遠了,不管我了……以后我就只能看著你的照片念叨念叨嘍……”我皺起眉:“怎么會這樣想?我將來在外地發(fā)展好了,會把您接過來啊!”也許在他心中,將來攔住他的,不再是學校那道有形的門,而會變成更多無形的“門”:健康、時間、金錢……而他只能在門外,目送我漸行漸遠。親鳥為雛鳥搭出堅固的巢,想讓他永遠躲在自己的羽翼之下,但沒有什么能阻擋雛鳥伸出幼嫩的喙,啜吸外界新鮮的空氣。人生的路,遇到什么風雨荊棘只能自己走,父母只能在背后以目光注視。但我能從他們的目光中獲得力量,走的更快更穩(wěn)。
走在這條路上,人人都在變化。父母望著我的背影,我又何嘗不是一直望著父母的背影。小時候,我送媽媽去上班,在家門口揮手:“媽媽再見,一路順風!”然后媽媽提著包下樓,而我總會等在門口目送她離開。她走到下一層樓時,便順著樓梯間的縫隙向下,等待她走過時閃過的衣角,直到再也看不見一點兒與樓梯不同的色彩,聽不見一絲鞋跟叩擊臺階“篤篤”的回響,才縮回頭,合上門扉。望著關(guān)上的門,我不禁想,將來我長大工作了會是什么樣子?爸爸性子急,走路很快,和他一起走時,我總是被他落后幾步,一抬頭就能看到他的背影。小時候,我需要仰頭,把下巴抬得很高才能看到他,從我的角度看來,太陽好像就在他頭頂,像爸爸一樣散發(fā)著光與熱。但是不知道什么時候,我已經(jīng)可以平視他了,我知道太陽比他高,高的多,而陽光也在他發(fā)間留下了不可磨滅的銀白痕跡。我總是追逐著他們的背影,卻從未如此清晰的意識到,終有一天,那些背影也會不再高大,也許有一天我也會成為某個人眼中的背影。
我一直懷疑,親子間是否真的有感應。不然,蕓蕓眾生中為何偏偏是我們有緣成為父子母女?廣袤的大地上,生命的軌跡千千萬萬,為何偏偏是我們的路相互重疊?為何我們在人群中總能視線交匯,互相分辨?小時候我學舞蹈,和一群穿著一模一樣舞蹈服,梳著一模一樣馬尾辮的女孩子,在同一個教室里跳一模一樣的舞。爸爸卻總能在我上完課出來時告訴我,我跳的怎么樣。“關(guān)著門,又沒有窗,你怎么能看到?誆我的吧?”我滿不在乎的反問。“我跑到樓上從你們換氣窗看的。”我無言以對,只得囁喏道:“那么遠,人那么小,你哪能分辨出來誰是誰……?”爸爸自豪的笑:“自己的姑娘,一眼就認出來了。”前些天,媽媽倚在我桌邊翻看學校印發(fā)的宣傳冊,“你們學校宣傳冊上有你,你知道嗎?”我正在寫作業(yè),沉浸在知識的海洋里,灌了一腦袋水,隨口應道:“啊,有嗎?”后來我們比賽在照片中尋找我,媽媽總是能在我自己之前找到,有時候是角度扭曲到我自己都忍不住驚呼“這是誰”的臉,有時甚至是一個后腦勺,半截袖子。前些日子,媽媽參加完同學聚會回來,給我看他們上學時的合影,我一眼就認出了媽媽。“呦,很厲害啊!我以為你認不出來呢。”我嘿嘿一笑:“小瞧我了吧?”便又把視線轉(zhuǎn)向照片。那個圓圓臉的女孩的笑容凝固在時光里,我的目光穿越時空,與她的交匯在一起。我在心里悄悄地說:“你好啊,小時候的媽媽。”
我不僅有靠視覺尋找父母的能力,還有不靠視覺,僅憑聽覺辯認父母的能力。也許這是多年在“違禁品”爭奪戰(zhàn)中練就的“神功”,但我更愿意相信,那是因為愛。小時候,每天媽媽下班回家,不等她敲門,我都提前在門口開門等候。她下班并沒有固定的時間,我也從不在門口蹲守。所依靠的不過是腳步聲罷了。姥姥聽到腳步聲,喊我去看,我充耳不聞,不一會兒,門外傳來了開門聲,原來是鄰家的叔叔。但若那人是媽媽,不等姥姥發(fā)話,我就能躥出去開門,姥姥為此大為驚奇。我也說不出媽媽的腳步聲和鄰家叔叔有何不同,是更沉悶,還是更輕盈;我也分辨不出鄰家叔叔和鄰家阿姨。但我能分辨出她來。一年暑假,爸爸去書城附近辦事,讓我呆在書城看書等他。我正看得入迷,忽然一陣清脆的鑰匙聲驚醒了我,我立馬站起來,把書放回了書架。爸爸走進書城,見我沒有在看書,還以為我偷懶發(fā)呆,殊不知我是聽到了他的鑰匙聲。嘿,你可別以為我不愛學習,三心二意,你若是隨便找個大叔在我讀書時晃鑰匙,保準晃到手酸,我都不會給予一絲一毫反應。
你說,如果沒有感應,是什么創(chuàng)造了這種奇跡呢?就像聰明的一休尋找羊羔一樣,不必分辨,這是天經(jīng)地義的,親子間與生俱來的能力。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zhuǎn)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在彼此的目送中,我們終有一天將漸行漸遠,直至無法追趕。但在目送之前,那短暫的錯身并排,線路交疊,我們可以用愛,讓它變得更燦爛。
目送讀后感10
這個寒假,我讀了著名女作家龍應臺的散文集《目送》。它是一本適合三代人共讀的人生之書。
《目送》收錄的七十三篇散文,我雖然只讀了其中二十六篇,卻已經(jīng)深深感動。同名主打篇《目送》,給我的感受最深。這篇文章分成兩個段落,第一段作為母親,龍應臺敘述了兒子華安從第一天上小學起到中學、直至出國上大學十多年間的幾個感人片段,她一次次目送孩子的背影離去,一次次目送他成長。第二段,龍應臺作為女兒,追憶自己成長的歲月中,與父親的一次次別離:總是目送父親的背影漸行漸遠,直到有一天,在殯儀館熊熊爐火里永遠地消逝。所以她說:“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zhuǎn)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由此,我想到自己。當我第一次踏進小學的校門時,也曾一次次回頭注視父母離去的背影;當爸爸或者媽媽出差離家時,我也曾趴在窗口,目送他們的背影消失在小區(qū)的拐角。當我第一次離開父母遠赴甘肅黃羊川,參加南京電視臺的那次拍攝活動時;當我邁入南外大門,參加人生第一次入學考試時,我也都能感到背后目送我的那兩雙熱切的眼神。
對于13歲的我來說,人生才剛剛起步,還不能完全體會龍應臺“目送”中飽含的深意;但是我想,那些路我一定會走,那些目送背影的瞬間我一定也都會經(jīng)歷。只是我希望以后,自己也能有龍應臺的那顆感動的心,那支感恩的筆。“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頭一瞥。但是他沒有,一次都沒有。”當我看到這句話的時候,心猛地一震,繼而涌出一股莫名的傷感,華安的一舉一動都牽動著媽媽的心,可是,他沒有再像小時候那樣不斷的回頭,而是選擇了將背影送給他的媽媽。因為,他已經(jīng)長大了,有了自己的思想了,他早已淡忘那個依賴母親的小華安了,他不再是那個用怯怯的眼光看周圍的那個小孩子了,是這樣嗎?還是他忘記了?他沒有看到,媽媽的眼神一直都隨著他的行進而移動;他沒有注意到,媽媽的眼神一點點的燃起希望然后又一點點的暗淡下來。
記得在作者回來那天,父親騎了很破的車子送她,將她送到離學校很遠的地方,原因就是車子太破,怕影響女兒的形象。而當時的作者呢?她是這樣寫的“直到車子轉(zhuǎn)彎看不見了,我還站在那里,一口皮箱旁“,雖然她知道父親出于好心,不想讓她蒙受陰影,但她是多么希望父親能把她送進校園啊,懂事的作者知道父親的苦衷,沒有央求,而是默默的理解了父親,望著他漸行漸遠的背影,沒有追。這應該就是親人之間的理解吧,這樣的背影,凄涼且難忘。“我總是在暮色沉沉中奔向機潮,這句話是那樣的簡單明了,但卻是給我了深深的思考:作者為了照顧父親,甚至自己的裙子上都沾上了污跡;為了多陪陪自己的父親,寧可在夕陽西下的時候奔向機場,趕最晚的飛機。這一切,是不是應該讓我們學習呢?我們總說自己已經(jīng)長大,可是給親人們做過些什么呢?我們注意過他們在我們身后的祝福和期盼嗎?我們感受到他們期待的眼神嗎?我們凝視過我們的親人離開的背影嗎?不要讓我們的親人也因我們而傷心和失望,不要讓那滿腔的祝福變成沒有主人的青煙,不要讓親人的目光從期盼變成傷感。
想要珍惜這些關(guān)愛,就要從點滴之事做起,從理解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