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理化通俗演義》讀后感7篇
《數理化通俗演義》讀后感7篇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后感吧。現在你是否對讀后感一籌莫展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數理化通俗演義》讀后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數理化通俗演義》讀后感1
想起這本書,緣于那天和大女的聊天,她說:“媽媽,這本書確實如你所說,好看。”“怎么好看法呢?”
“在此之前,我非常不喜歡數學,總是感覺有很多難關在我面前,但是這本書卻讓我發現,數學原來真的很有趣。這里面有很多數學歷史,那些數學家,真是個個都是天才。但里面有很多專業的數學知識點,我還看不懂,都略過了”
“那沒事,一本書里面能有一個觀點啟發到你,那這本書就是好書了。”
不知道是女兒是遺傳了我的不開竅呢,還是所有的女生,數學邏輯思維都晚成的原因,總之,閨女在數學上面,學習起來相對文科,還是要吃力的。在為她尋找最好的學習辦法之際,我發現她連最基本的學習習慣都不能持續的進行,就是數學的預習和復習。這,除了是不良習慣,更多的,也是因為興趣所至吧,沒有興趣的事情,總是難以堅持下去的。但作為重點科目,就算沒有興趣,也是要重點去關注。期待她能夠找到自己的弱處,端正好學習的態度,早日找到數學的樂趣!
說到樂趣,我是在初中的時候發生的,當年,初中開始學習代數和幾何,平常數學成績靠抓瞎得分的我,竟然被作為數學老師的班主任委以重任——學習委員。至此,竟然無意造就了我在數學科目上的拔高。在經歷幾次考了班級第一的數學成績后,我竟然因此喜歡上了數學,淺嘗甜頭后,更是進一步喜歡上將題目用幾種方式解答出來的成就感。
今日想起這些,我是不是可以轉化到女兒身上呢?歡迎我的朋友來和我討論關于數學的那些故事,與及如何讓孩子學好數學?
《數理化通俗演義》讀后感2
暑假看完數理化通俗演義后,我對數學,物理和化學這三門科目完全改變了看法,要知道,這三門科目是多么的無趣,枯燥,但里面的故事翻起了我對他們的興趣。
這本書無論讀者的長幼,職業的不同,都可以從科學的歷史中領會到科學精神。
居里夫人史書中唯一介紹的女性,原名:瑪麗·斯可羅多夫斯卡,出生于波蘭,從小就受到了很好的家庭教育。居里夫人對數特別她迷,只要是想讀書,就獨自一人坐在桌旁,即使旁邊聲音再吵,也不會影響到她絲毫。有一次,有幾個孩子好奇,便在她左右兩旁搭起椅子,上面再搭一個,但他卻渾然不知,直到她看完這本書,一起身,椅子就到了一地,這時,一旁的哥哥姐姐正等著嘲笑她,可她卻像個大人一樣撿起書,看了他們一眼,說了聲,真無聊。
24歲的瑪麗剛來巴黎時住在當醫生的姐姐家,這里每天病人連連。于是她搬了出去,為了省煤,冬天就不生火,瑪麗冷的不得不跑到旁邊的圖書館去,直到晚上圖書館關門了,她才回到自己冰冷的閣樓。
憑借她頑強的一生,共獲得了10項獎金,16種獎章,107個名譽頭銜。她將獎金全部捐給科研事業和戰爭中的法國,還把獎牌給六歲的小女兒當玩具。
······
讀了這本書,我知道了許多知識,也對數理化起了興趣。
也許我們并不是從事科學這項工作,雖然有些知識和方法對我們沒有直接的幫助,但是他們的這種犧牲,才換來了我們現在的發展,創造的精神讓我永遠都無法忘懷。
《數理化通俗演義》讀后感3
當我看到這個名字時,我就覺得我發現了一片新大陸。果然不出乎我的意料,讓我對理科愛上加愛。
這本書主要講的是科學家和劃時代的重要事件。就拿其中一些來說,牛頓通過蘋果和月亮引發萬有引力的思考;瓦特通過被蒸汽掀起的壺蓋改進了蒸汽機;戴維通過對化學的熱愛發現了新元素……和一些耳熟能詳的科學家,第谷,哈雷,富蘭克林等等。
與其說,這是一本關于數理化的書,還不如說,這是一本科學發展的歷史書。古時候的人們迷信,希望能通過一些他們所能認為寄托思想的一些事情比如去教堂禱告之類的。而有些頑固之人也會以上帝的名義來束縛百姓的思想。就讓科學在那時變成了邪術,不少科學家也因此丟了性命。
因為一些傳統的觀念,許多科學被誤解。同時許多事例也在提醒著我們,真理往往是實踐發現的,伽利略通過實踐發現了亞里士多德的錯誤;維薩留斯通過實踐搞清了真正的人體結構……
阿基米德被不懂科學的士兵砍下頭顱,伽利略被判冤罪300年,開普勒因貧病一身無錢糊口病死他鄉……都在告訴我們對科學,對真理應當重視起來。而《數理化的通俗演義》這本書更是向讀者更好地展現出了數理化的“”進化”過程。更是喚醒了年輕讀者的數理化的興趣,也許有人會因此改變人生的方向,揚起科學的風帆,更重要的是無論讀者年齡的長幼職業的差異,都可以從科學的發展史,從科學家的成長史中汲取科學的營養領悟和體會科學精神。
其實每一個公式,每一條定理后面都隱藏著一段血與火,淚與汗的歷史,這里面有慷慨的悲歌,有勝利的喜悅,要論人物形象,故事情節一步自然科學史絕不比一部社會科學史遜色,當我們循著這些科學家的足跡再走一遍時,我們就會發現那些公式定理是多么珍貴,多么可愛,這時在學習它不但有了興趣,而且有了感情。
《數理化通俗演義》讀后感4
想起這本書,緣于那天和大女的聊天,她說:“媽媽,這本書確實如你所說,好看。”
在此之前,我非常不喜歡數學,總是感覺有很多難關在我面前,但是這本書卻讓我發現,數學原來真的很有趣。這里面有很多數學歷史,那些數學家,真是個個都是天才。但里面有很多專業的數學知識點,我還看不懂,我都略過了。可是,我覺得一本書里面能有一個觀點啟發到你,那這本書就是好書了。
不知道是女兒遺傳了我的不開竅呢,還是所有的女生,數學邏輯思維都晚成的原因。總之,閨女在數學上面,學習起來相對文科,還是要吃力的。在為她尋找最好的學習辦法之際,我發現她連最基本的學習習慣都不能持續的進行,就是數學的預習和復習。這,除了是不良習慣,更多的,也是因為興趣所至吧,沒有興趣的事情,總是難以堅持下去的。但作為重點科目,就算沒有興趣,也是要重點去關注。期待她能夠找到自己的弱處,端正好學習的態度,早日找到數學的樂趣!
說到樂趣,我是在初中的時候發生的,當年,初中開始學習代數和幾何,平常數學成績靠抓瞎得分的我,竟然被作為數學老師的班主任委以重任——學習委員。至此,竟然無意造就了我在數學科目上的拔高。在經歷幾次考了班級第一的數學成績后,我竟然因此喜歡上了數學,淺嘗甜頭后,更是進一步喜歡上將題目用幾種方式解答出來的成就感。
《數理化通俗演義》讀后感5
“書猶藥也,善讀可以醫愚。”一本好書,就像一劑良藥,可以醫治人的無知之病。可良藥苦口,一味地去背那些知識便是十分苦的。而《數理化通俗演義》便給這些苦的知識披上了一層糖衣。
該書從屈原問天到華特生和克里克研究DNA,以科學家、數學家們的先后順序,以時間為線索,記錄了一個個精彩的故事。
在許多同學的心中,數學、科學可能就是枯燥的背誦:背公式、背模型、背元素……可這本書一定能刷新你對數理化的認識。它以生動的口吻與章回體小說的風格,向你介紹從公元前四世紀到二十世紀六十年代那漫長的科學史。阿基米德、伽利略、牛頓等人仿佛不是遙遠的歷史人物,而是生活中你的朋友,向你訴說著他們的遭遇與成就。而那一條條公式與發明仿佛也活了過來,向你訴說它的前世今生。
在一個數學班里,我曾做過一道叫R(3,3)的問題,它是由一個叫拉姆賽的人在與朋友聚會時提出的一個問題。由于它的難度系數過高,我對它不報好感。可當我在看這本書時,找到了拉姆賽,聯系那道題,我不禁想看一看他的成就。這一看不得了,他竟然發現了氦氬氪氖氙5種新原素。他的成就如此之大,不禁讓我產生了一絲好感,再看那道R(3,3)問題,仿佛也披上了一層糖衣。
今天 我在此推薦這本書。它能讓你像讀小說一樣記住這些知識,讀完它后,你就像服了一劑有糖衣的藥,讓你在不知不覺中更加聰慧!
《數理化通俗演義》讀后感6
《數理化通俗演義》是我們這學期的必讀書,這本書其實媽媽暑假時就已經從圖書館借回家,但我一看題目有“數理化”三個字就沒有讀下去的興趣,認為一定是一本枯燥無味、晦澀難懂的書。直到這學期老師要求我們讀這本書,我才開始拿起書架上被冷落許久的書,才讀了開篇第一回,我就被深深吸引了。
《數理化通俗演義》這本書的作者是梁衡,他非常有創意,用古代章回小說的形式來寫這本書,讓原本枯燥的數理化知識變得妙趣橫生,就像在讀《三國演義》。比如講阿基米德的杠桿原理時,他沒有直接介紹杠桿原理的定理,而是先寫敘拉古和羅馬的戰爭,阿基米德制造了新式武器——拋石機和阿基米德之爪,幫助敘拉古以弱勝強打敗了羅馬。這兩樣武器都是因為用了杠桿原理,威力大增。拋石機能把石頭拋到一千多米的地方,阿基米德之爪能把敵人的戰船抓走,羅馬人損兵折將,還以為遇上了怪物。讀到這里,我不禁對杠桿原理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暢想自己在戰場上如何用杠桿原理設計更加厲害的武器,秒殺敵人。
這本書還告訴我們,科學家都是敢于質疑的,比如哥白尼對托勒密的地心說產生了懷疑,才有了太陽是宇宙中心的理論;伽利略對亞里士多德落體運動的懷疑,才發現了同一高度不同重量下落速度相同的規律。科學家也是善于實踐的,祖沖之經歷無數個日夜奮戰,圖形遍地,算籌成堆,才算出了最新的圓周率。科學家還要不怕失敗,堅持不懈,才能最終成功,居里夫人經過三年零九個月的艱苦勞動才提煉出0.1克氯化鐳......我們也要學習科學家的這些精神,學習的時候常提出疑問、不斷實踐、堅持不懈,才能在人生路上取得成功。
《數理化通俗演義》讀后感7
《數理化通俗演義》是我最近在看的一本書,覺得其中含有不少科普知識,特來推薦給大家。
在這本書中,作者并沒有對自然科學進行長篇大論,一篇文章連著一篇文章的令人頭暈目眩。作者反而以章回小說這種有趣的方式進行寫作,通過一個個章回,喚起了讀者們對自然科學的興趣。不同于其他無趣的教科書,這本書的每個“章回”都有自己獨特的題目。比如說“老少婦孺齊上陣,一面鏡子退千軍”。看看這名字,大家肯定會產生閱讀的興趣——這是一面什么樣的鏡子呢。原來,這個章回講述的內容是凹面鏡的妙用。
并且,這本書涉獵到的內容也是甚廣。從洞庭湖旁屈原的一首《天問》展開了人類對世界的探索,一直到了最后二十世紀的胚胎發育學。其中間寫到的內容更是數不勝數,哥白尼、伽利略、牛頓奠定了經典力學,赫茲等人發現的電磁波帶給了后世人們方便的通訊。一篇篇文章,將大量的知識講述給了我們。通過這本書,我們能夠輕松的記住這些知識,從而擴大自己的知識面。
讀一本好書就如同與許多高尚的人談話,我覺得這本書告訴我們的道理——科學家需要有創造精神、犧牲精神和刻苦精神才是最重要的內容,比背會書中的知識還要重要。
誠然,很多偉大的科學家都遭到了不應有的待遇——布魯諾因為《日心說》被宗教燒死在廣場上,伽利略也被宗教所迫害。但是,真理是不能夠被暴力所撲滅的。盡管經歷了一次次的悲難,可真理仍然為大眾所知。如今,誰不知道地球是圍繞著太陽轉,宗教的神學說也因此破滅了。這些偉大的科學家所具有的犧牲精神當真令人敬佩。
或許,我們并不會遇到這些情況,我們也不需要具有犧牲精神。但是在我們學生平時的學習中,我們也應該具有創造精神和刻苦精神。嘗試著用不同的方法去解決題目,沒準能夠有新的發現。遇到困難不要放棄,在學習中不畏困苦,我們也定能夠取得成功。連孫悟空當年不都在海上漂了好幾年呢。擁有了這幾種精神,成功離我們也就只有一墻之隔了吧。
讀這本書,如同聽一首小歌,悠長而令人回味并深思。讓我們都靜下心來,一起聽聽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