盜戶文言文翻譯 盜戶文言文寓意
《盜戶》是清代小說家蒲松齡創作的文言短篇小說。
【文言文】
順治間[1],膝、嶧之區[2],十人而七盜,官不敢捕,后受撫[3],邑 宰別之為“盜戶”。凡值與良民爭,則曲意左袒之[4],蓋恐其復叛也。后訟者輒冒稱盜戶,而怨家則力攻其偽;每兩造具陳[5],曲直且置不辨,而先以盜之真偽,反復相苦,煩有司稽籍焉[6]。適官署多狐,宰有女為所惑,聘術士來,符捉入瓶,將熾以火,狐在瓶內大呼日:“我盜戶也!”聞者無不匿笑[7]。
【翻譯】
清朝順治年間,山東滕縣、嶧縣一帶,十個百姓中就有七個是盜寇,官府也不敢抓捕他們。后來,這些盜寇受了招撫,歸順了朝廷,縣官把他們另立戶冊,稱之為“盜戶”。凡“盜戶”與一般老百姓發生爭執,官府總千方百計地袒護他們,為的是怕他們重新造反。后來打官司的人便往往冒稱是“盜戶”,而另一方卻極力揭發對方是假的。每每打官司時,訴訟雙方先不去爭論是非曲直,而是苦苦爭辯誰是真盜假盜,還得煩勞官府去查閱戶籍。正巧,官署里經常有狐貍作祟。縣官的女兒被狐貍迷住了,請了法師,用符咒捉住了狐貍,放進了一個瓶子里,準備用火燒死它。這時,狐貍在瓶子里大聲喊叫:“我是盜戶!”聽到的人無不暗笑。
【注釋】
[1]順治:清世祖(福臨)年號(l644—1661)。
[2]滕、嶧之區,指今山東騰縣、峰縣一帶。
[3]受撫:接受招撫,即歸順宮府。
[4]左袒:偏袒。
[5]每兩造具陳:常常被告和原告雙方都進行申訴。兩造,訴訟雙方。
[6]稽籍:查證盜戶名籍。
[7]匿笑:暗中偷笑。
【寓意】
作者巧用曲筆,用“狐”的事巧妙借“盜戶”事,深具諷刺意,含蓄地表達主題。狐被捉后大呼“我盜戶也!”聞者無不匿笑,原因是狐想冒用盜戶之名,取得寬恕,令人啼笑皆非。
《盜戶》借一個虛幻故事與傳說,辛辣諷刺當地清廷官員面對地方盜匪蜂起的現象治政無方、昏庸無能的丑惡本質。
【作者簡介】
蒲松齡(1640-1715),清代文學家,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山東淄川(今山東淄博市) 人。蒲松齡一生熱衷功名,醉心科舉,但他除了十九歲時應童子試曾連續考中縣、府、道三個第一,補博士弟子員外,以后屢受挫折,一直郁郁不得志。他一面教書,一面應考了四十年,到七十一歲時才援例出貢,補了個歲貢生,四年后便死去了。一生中的坎坷遭遇使蒲松齡對當時政治的黑暗和科舉的弊端有了一定的認識;生活的貧困使他對廣大勞動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有了一定的了解和體會。因此,他以自己的切身感受寫了不少著作,今存除《聊齋志異》外,還有《聊齋文集》和《詩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