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子夜歌(二首)》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大子夜歌(二首)
陸龜蒙
【原文】
其一
歌謠數百種,子夜[1]最可憐。
慷慨吐清音,明轉出天然。
其二
絲竹發歌響,假器[2]揚清音。
不知歌謠妙,聲勢出口心[3]。
【注釋】
[1]子夜:樂府曲名,現存四十二首,收于《樂府詩集》中。以五言為形式,以愛情為題材,后來延伸出多種變曲。
[2]假器:借助于樂器。
[3]聲勢出口心:聲音出口卻表現著歌者的內心。
【作者介紹】
陸龜蒙(?一881年),唐代農學家、文學家,字魯望,別號天隨子、江湖散人、甫里先生,江蘇吳縣人。曾任湖州、蘇州刺史幕僚,后隱居松江甫里,編著有《甫里先生文集》等。他的小品文主要收在《笠澤叢書》中,現實針對性強,議論也頗精切,如《野廟碑》《記稻鼠》等。陸龜蒙與皮日休交友,世稱“皮陸”,詩以寫景詠物為多。
【賞析】
《大子夜歌》,是《吳聲歌曲·子夜歌》的一種變調。據說有個叫“子夜”的女子創制了這個聲調。《樂府詩集》收入《清商曲辭》。在《樂府詩集》中,《大子夜歌》今僅存二首。
第一首詩贊美了《子夜歌》聲的可愛,前兩句是直接議論:在數以百計的歌謠中,《子夜歌》是最可喜愛的。“數百”是概數,強調歌謠之多,也正是為了突出《子夜歌》的出類拔萃、不同凡響。后兩句則是具體地贊美《子夜歌》的特色:“慷慨吐清音”是講意氣激昂、音色清亮;“明轉出天然”是講曲調明快婉轉,感情真摯,沒有人工雕琢造作的痕跡。這里只用了十個字,就將《子夜歌》這種江南民歌的特色寫得十分準確鮮明,歌曲的聲、調、氣、情都講到了。
第二首詩是對《子夜歌》用樂器伴奏的描述和評論。從歌詞內容上看,《大子夜歌》的評論性質與《子夜歌》的抒情性質是不同的。它似乎不單獨歌唱,而是接在《子夜歌》后面,是《子夜歌》的“送聲”——一曲《子夜歌》唱完,就唱《大子夜歌》,表示對剛才《子夜歌》美妙的贊揚。第二首歌就記錄了歌唱以及管弦的美妙,是對絲竹管弦與歌喉之間關系的評論。絲竹奏起了曲調,襯托了歌聲,歌聲借助樂器發出美妙激越的音響。但是歌聲的美妙,最終因為它發自內心,唱出了自己的真情。以聲情為主,是這首《大子夜歌》的樂論,也是詩論。所以,就以歌評歌,以工整的五言四句形式評論作品這一點來說,它開了后世論詩絕句的先河;對文學批評史家來說,這兩首《大子夜歌》是比一般《子夜歌》更重要的資料。
這兩首《大子夜歌》是《子夜歌》的變曲,而它的內容卻是對《子夜歌》本身的贊美與評述,完全跳出了《子夜歌》辭的窠臼。可以說,它是我們國家最早的論樂詩,應該在我國詩歌史乃至音樂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