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規(guī)》的書名有什么含義
《弟子規(guī)》的書名有什么含義
《弟子規(guī)》原名《訓蒙文》,是由清朝康熙年間的秀才李毓秀編著而成?!兜茏右?guī)》的內(nèi)容是對《論語·學而》第六條“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的文義解讀。作者采用三字一句,兩句一韻的形式編纂而成?!兜茏右?guī)》一共分為五個部分,即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yīng)該恪守的守則和規(guī)范。
《弟子規(guī)》共有360句,1080個字,三字一句,用兩句或者四句表達一個意思,前后押韻,讀起來朗朗上口,易于記誦。《弟子規(guī)》先是“總敘”,接著分為“入則孝、出則悌、謹、信、泛愛眾、親仁、余力學文”七個部分。它將孔孟和老子等圣賢道德教育的成果集中在一起,是傳統(tǒng)道德教育著作的綱領(lǐng)性書目?!兜茏右?guī)》自問世以來便受到人們普遍歡迎,許多教書先生用它對孩子進行啟蒙教育,為孩子們將來的成長和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chǔ)。在古代“弟子”有很多種意思,具體說來,在家是指孩子;在學校是指學生;在社會上是指公民?!耙?guī)”就是規(guī)范?!暗茏右?guī)”的意思就是“弟子”們應(yīng)該遵守的社會道德規(guī)范。
李毓秀是清朝初年著名的學者和教育家。他曾跟隨老師黨冰壑游歷近二十年。成年之后還曾擔任過小官,但他對入仕沒有興趣,對教學卻感興趣。他精研《大學》《中庸》等經(jīng)典,創(chuàng)辦敦復(fù)齋四處講學,引來了四面八方的人前來聽學,太平縣御史王奐也曾多次向他請教,十分仰慕他的才學,尊稱他為李夫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