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天天天天干_av国产传媒精品免费_欧美视频一区二_少妇人妻中文字幕hd_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妇_女人高潮抽搐喷水视频在线_全免费毛片视频在线播放_国产三级精品在线_国产99视频精品免费观看9_97日日_久久精品日产第一区二区三区在哪里_亚洲美女在线播放_超碰影院在线观看_四月天中文字幕综合网_色窝网_香蕉综合网_蜜桃成人网_免费高清a级南片在线观看_在线超碰av_久久精品亚洲中文字幕无码网站

佛陀最初的格言偈集錦70條

網絡整理 分享 時間: 收藏本文

佛陀最初的格言偈集錦70條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講話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又稱《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簡稱《般若心經》或《心經》,是般若經系列中一部言簡義豐、博大精深、提綱挈領、極為重要的經典,為大乘佛教出家及在家佛教徒日常背誦的佛經。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講話

竺摩法師

「心經講話」自序

一 心經與佛法關系

二 提示般若的要點

三 心經盛行的原因

四 經題的綜集解釋

1 略解經題的意義

2 尊重般若的梵音

3 確定真理的法印

4 世智佛智的比觀

5 粗陳般若的種類

6 波羅密多的名義

7 分析心識的種類

8 本經和十二部經

五 譯本與譯者略歷

1 譯本的略史

2 譯者的簡歷

六 圣者的自在生活

七 五蘊皆空的真義

八 觀空所得的利益

九 融相歸性的正觀法

十 泯相證性的體悟

1 觀五蘊空

2 觀十二處空

3 觀十八界空

4 觀十二因緣空

5 觀四諦空

6 觀六度空

十一 三乘共證的斷果

十二 諸佛不共的智果

十三 般若無上的神力

十四 密咒加持的效益

「心經講話」自序

心經在華譯諸大乘經中,可說是一部文句極其簡短的經典;但是它所 包涵的義理,卻是非常的深廣,世出世間法和利大小乘教義,都有概要的提 示。因此,也有人要求,最好能寫一部既簡單又明白、既切要又確當的注 解。這倒是極好的想法,只是說來容易寫來難,確實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 事情。 筆者在廿多年來,曾經講過心經五六次:第一次是在一九五四年五月 ,暹羅龍華佛教社所建筑的太虛大師舍利塔落成,恭請暹僧王朱點法粉, 邀我由香港飛去主禮舍利奉安入塔,講彌勒上生經後,又在曼谷中華佛學 研究社宣講心經三天,因為時間短促,只講了一個輪廓。第二次是五七年 七月,在吉隆坡扶風精舍,為諸信眾,作了七天的通俗演講。第三次是七 八年五月,在美國舊金山慈恩寺開光法會中,用不純熟的粵語,生吞活剝 地講了一番。第【第4句】:五兩次,是八月由美國歸來,在檳城三慧講堂和馬來 西亞佛學院各講一遍,尚有多少研究的性質。第六次是同年十一月阿彌陀佛誕,在新加坡佛緣林佛七期間,每晚宣講,情形非常踴躍,雖然在第三 四晚大雨滂沱,漳宜路有些地方水漲兩尺多,而自大小坡和中魯遠道而來的聽眾都不顧危險,涉水而過,形色歡悅,得未曾有! 在這數次的講說中,事前都未預算出版講錄,因我覺得有關心經的著作,古今以來的大德緇素,尤其是中日兩國的佛教學者,他們所寫的心經 注解,已不下三四百家之多,其中有不少名著,發揮經義,淋漓盡致,用 不著我再來浪費紙張和筆墨,縱使我能寫一本注釋出來,絕不會比別人家 的高明,所謂「言前人之所未言,發前人之所未發」,那又是談何容易? 常見有人為心經寫序,多有贊為「言所未言,發所未發」;其實呢,前人早已言之,早已發之,只是自己短視,未曾見及,未曾發現吧了。 那么,我這次為何又要出版「心經講話」呢?這因為這次飛美之前, 搜集了多少參考的資料;回來又為講堂和學院的同學們講解,其中亦有人 作筆記的;同時亦有人希望出版一部比較簡要明白的講錄。因此,便有這 本講話出版了。不過所講的話,都是普通話,毫無特別,仍不免是「仰古 德之鼻息,拾前人之牙慧」,更談不到什么「言所未言,發所未發」了。

我有一個感覺,在講心經時,覺得經中有好些地方,對於修學佛法的 人,是極有利的;因它雖然是著重空義的發揮,但決非如普通一般哲學的 空理空論,不落邊際,而是處處空有齊舉,解行并進的。如經文開頭就說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這 正是簡約地揭發出一個教人由修養而得解脫的法門。我們現在所以受苦受 難,是因未空五蘊,在五蘊法上生起執見情愛,起惑造業,故受諸苦;同 時即使能依五蘊法作觀,若是落於虛妄分別,仍是成為解脫清凈自性的障 礙。如我們現在見到一尊佛像,以五蘊法來說,見到是眼受「色」(色蘊 ),感「受」了這色,就會生起「想」,想起佛陀莊嚴的相好,功行、以及教義,又會從教義更生起「行」動的實踐,然後「識」別了解是非邪正 的道理。對於佛像可以生起這五種知解的作用,對於其他各種事物,亦一 樣可以生起這五種知解作用。這作用運想構思慣了,久而久之,就會在心 體上叢生一些「知識影像」,好似一張網蓋覆著,把我們本來無物的清凈 自性蓋覆了,迷昧了,自己不覺不知,反而妄認這不清凈的知解作用,以 為是自己的真心,簡直是認賊作子。正是「譬如百千大海,棄去不用,而認一浮漚體」?,F在觀自在菩薩工夫得力,以甚深般若的妙觀,照察而知 這在五蘊上所起的知解作用,都是因緣假法,虛妄無體的,把這一張蓋覆 自性的網揭開,就可明心見性,直透真源,清凈自在,得大解脫,什么苦 厄都可以消除了。所以心經一開始,就教導我們這一個離苦得樂的簡明方法,我們能依之修學,觀空五蘊,揚棄一切虛妄分別的知見,就可對這煩 擾的人生,生起清凈自在的實際受用。

此外,經文中的:空三科法,由有相到無相;空四諦法,由苦集到滅 道;空十二因緣法,由順生到還滅;空六度法,由相對到絕對;遠離夢想 顛倒,由生死到涅槃;依般若波羅蜜多故,由煩惱到菩提;能除一切苦, 由悲觀到樂觀;大眾度到彼岸,由消極到積極;在在都是教人即知即行、 自利利他的方法。所以學佛的人,未能廣學八萬四干法門,只要能選擇心 經中所講的方法去修習,解行相應,皆境圓明,那 所起的受用,亦是如 「江上之清風,山間之明月,取之無盡,用之不竭」了。

佛歷二五二三(一九七九)年五月十日衛塞節。

一 心經與佛法關系

現在講的這部「般若波羅密多心經」,可以簡稱「般若心經」;還有 更簡單通俗的稱呼,叫做「心經」。這個心經的經名,很通俗普遍,不但 學佛的人都知道,就是未學佛的人,亦多有聽過這個經名;只是懂得它的 道理的人,卻是很少。如有些人,把「般若波羅密多」的「多」字,拖到 下面與「心」字連在一起讀,於是就變成了「多心經」。自己以為讀得不 錯,或者這部經是講很多心的,真是會笑彎了人的肚腸!因找遍了佛說約 三藏十二部經,也找不到有一部叫做「多心經」的經。 凡是佛教的經典,都是釋迦牟尼佛講的;而佛是出生在印度,所以中國 的大乘佛經,都是從印度的梵文翻譯過來的。除了大乘的三藏經典,還有 小乘的巴利文三藏,卷數之多,真如汗牛充棟,說之不盡;而其部派的教 史與教義,亦有很大的演變。原始的小乘佛教,最初只有根本的上座部和 大眾部,後來演化成二十部;大乘原來的教義,則不出性相空有之學。性 空之學,弘盛於龍樹大師,亦名中觀學,傳來中國謂之空宗,或三論宗; 相有之學,傳之於彌勒無著,亦名瑜伽學,在中國謂之唯識學,或法相唯 識宗。所以凡是說相有的經典,都屬於唯識部門所攝;而說性空的經典,則屬於中觀學系的典籍。現在講的這部心經,是屬於中觀性空部門的寶典。 在佛教的大藏經中,屬於般若部門的經典,不但義理湛深,即數量亦 相當豐富,總共有七百四十七卷。在中國唐代初期所編的大藏經,共有五 千零四十八卷(現代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經已增至一萬多卷),把般若經的 卷數與之一比,已占全藏卷數七分之一強。而唐玄奘法師所譯的大般若經 六百卷,尤稱般若部門之巨構。這可見般若經在全部佛教中所處地位,是 非常地重要。 古今諸家判教,抑揚教法雖各有不同的見解,但對於般若法門,都是 十分重視的。如唯識宗立三時教??有相教、無相教、中道教,把般若經 判在第二時教,是屬於空的無相教,由於無相的法空,就接近了最高深、 最圓滿的中道教。天臺宗五時判教,把般若判在第四時教,由於般若時的 融通淘汰,蕩執成智,才悟入法華的圓教。但天臺判教的五時,有「別五 時」與「通五時」,別五時固然判般若為第四時教,而通五時則通前華嚴 、阿含、方等,通後法華、涅槃,於其中間,常演般若妙義。所以佛陀曾 說:「初自鹿苑,終至泥洹,於其中間,常說般若」。天臺判的別五時,說佛講般若經講了二十二年;但在通五時中,更證明了佛陀的一生,常談 般若??梢姲闳艚洸坏頂岛芏?義理亦很重要,如果不重要,何必常常 演說般若呢?太虛大師嘗說:「業力是佛法重要的一法」;我想,般若更 是佛法重要的一法。因般若與業力,同是佛法的根本要義,大乘佛教以般 若為根本,小乘佛教以業力為根本。知道大小乘的根本教義,是在般若與 業力,才能把握到佛教的重心。同時業力固然重要,六道眾生的上下升沉 ,不是有什么最高的神在主宰、在操縱,完全就是操縱在每個人自己所造 的業力;而業力是幻現於妄心,華嚴經所謂:「三界唯心,萬法唯識」。 楞伽經則謂:「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心欲使之善,則所 生之法都是清凈;心欲使之惡,則所造之法都是染污的。清凈的天宮凈土 ,染污的地獄苦器,都從每個人自己的心識所創造,所發現;而染凈的主 使,則受控制於自己所做善惡的業力。所以魔力不大,業力最大,然而心 識之力更大,它可以轉移業力。我們學佛的目標,在凈法的追求,先要凈 化身心,才能凈化世界,故維摩謂:「眾生心凈故國土凈,心垢故國土垢 」;然欲修習凈法,消除罪業,又非從修習般若「行深般若波羅密多」不為功,因從文字般若而修觀照般若,由觀照般若功深,才達到學佛的究竟 目的實相般若。所以說,業力固然是佛法重要的一法,而般若亦是佛法重 要的一法,并無有錯。

佛法有兩種:一種是證法,一種是教法。證法,是佛陀內自修證的境界,是第一義諦,非語言文字思量之所能及。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教法,是佛陀為憐眾生的迷情,解除眾生的苦難,從自己所證真實無妄的理體,而起利他方便的作用,於無分別中而起分別,無言說中而起言說,從大悲心中流露出無量的言教,後世編成了三藏的經典。法華方便品說:「諸 佛智慧,甚深無量;其智慧門,難解難入」。諸佛智慧,就是實相般若的 證法;其智慧門,就是方便般若的教法。解深密經勝義諦相品說:「我說勝義,是諸圣者內自所證,超過一切尋思境相,尋思但行有相境界;我說 勝義不可言說,尋思但行言說境界;我說勝義絕諸表示,尋思但行表示境界;我說勝義絕諸諍論,尋思但行諍論境界」。這佛陀內自所證的超過尋思、言說、表示、諍論的勝義諦相,便是證法;那尋思所行,言說所及的 世俗諦相,就是教法。

這兩種證法與教法,與般若的理趣,亦極接近,因般若亦有「有言般 若」與「無言般若」?有言般若,是尋思所行,言說所及的,即三般若中 的文字般若、觀照般若,也就是教法;而無言般若,便是佛所修證而悟得 的實相般若,也就是離言的證法。有人說金剛經,佛在「飯食訖、洗足已 ,敷座而坐」,寂然入定。是說的「無言般若」;到後來出定開口說金剛 經,才是「有言般若」。所以證教二法,與有言無言兩種般若,亦是相通的。

二 提示般若的要點

現在再把般若的要義,舉出幾點:

【第1句】:般若是諸佛的父母:般若為諸佛的父母,亦是一切經典的根源。大般若經說:「般若波羅密,能生諸佛」。大智度論說:「般若能生諸佛,攝持菩薩,佛法即般若」。又說「般若波羅密是諸佛之母;諸佛以法為師、法者,即是般若波羅密」。又說?「甚深般若波羅密多,能生諸佛一切功德;能示世間諸法實相。由此因緣,我等諸佛,常以佛眼觀視,護念甚深般若波羅密多,為報彼恩,不應暫舍」。金剛般若則說:「一切諸佛及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本經亦云:「三世諸佛,依般若 波羅密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因此,學佛者如不多聽般若經, 不明了般若的奧義,恐亦不能明了其他一切大乘的經典。

【第2句】:般若是諸法的先導:諸法、是指六度中前五度所修的事功;般若, 是指第六度的智眼。前五度如布施等所修的一切善行,都要靠般若的智慧 來做先導,因般若是「擇法智眼」,沒有智眼的觀照明了,如盲人行夜路 ,難免有墮坑落塹的危險。故智論說:「五度如盲,般若如導」。原因是 在般若的空智,能掃蕩執情,心無住著,使一切法都能離去煩惱的纏縛, 解脫自在;不然,住相行善,都與世善相同,不能成為出世的佛法了。如 金剛般若所說:「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則無所見;若菩 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般若智照,如 日如燈,行於大道,明達標的;無此智導,如盲如暗,難脫坑塹。如修人 天善行的人,上生天堂,福樂自然,但報盡仍會墮落三途。永嘉證道歌云 :「有相布施生天福,猶如仰箭射虛空,勢力盡,箭還墜,招得來生不如意」。原因亦在缺乏了般若的智導,所修善行,未能忘情,執相成病,落 於有漏的愛染,難成無漏功德,故不能超脫三界的輪回道路。 明朝蓮池大師,一晚在法堂看經,看到一個「父子作賊」的故事,忽 然哈哈大笑。同伴問他為何大笑如此?他說:「笑他父子情忘,始能作賊 」。原來有一個賊子,一向不知父親是靠偷竊為生的。一日見父年老,要 求傳受一藝,以維持生計。老賊笑而不答,至當晚三更,呼子一同出門, 行止在一巨富家,在窗下挖一地洞,命其子跟隨爬入,登堂入室,撬開衣 櫥之門,命子入內,還將櫥門關鎖,自己溜歸大睡。賊子在櫥難出,情急 計生,作老鼠咬衣服聲。女主人驚醒急啟其門,賊子乘機沖出,循原洞爬 出而逃。主人喊賊,眾人黑夜追捕將及,賊子又情急智生,捧大石墜井, 追者圍觀,以其投井,賊子乃得從容而歸,怒叱其父狠心,棄之不顧!父 笑問他如何無事歸來?賊子具道其故。父聞而呵呵大笑,并告其子說:「 吾法已付與汝,以後汝自有法維持家計」!這便是蓮池「笑他父子情忘, 始能做賊」的緣故。如情不忘,如何肯把兒子鎖在柜里,自己跑了。必要 忘情,始有奇跡出現。我們學般若法門,亦是如此,學到情忘執破,自會水到渠成,出現新的境界,好比「山回路轉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了。

【第3句】:般若以空義為總持:總持、是總一切法,持一切義,包括了全部佛 法的含義。佛法可以定慧為總持,亦可以陀羅尼為總持;而佛法的般若, 卻以空義為總持。大般若云:「般若本攝一切法盡,唯其空故,涵攝一切 」。般若注重掃蕩執情。以顯畢竟空理,然此空埋,空而不空,涵攝諸法 。因此空,非凡夫所執空洞死板的頑空,非外道所執虛無斷滅的惡趣空, 非二乘無為枯寂的偏空,而是菩薩破掉頑空、惡空、偏空所顯的非空非有 的勝義空。勝義雖空,卻是空而不空的妙有,不空而空的真空。所謂「畢 竟空中無盡藏,有花有月有樓臺」。能包涵一切法,能總攝一切法的空, 也便是心經中所說的「諸法空相」的空。故虛大師說:「此經為諸法之總 持,此咒又為此經之總持」。

【第4句】:般若為諸經的首長:古代判教的大德,從豎的時間,有判般若為第 三時教,或第四時教;若約橫的空間來說,不論何時,佛說了義大乘之教 典,都可稱為諸經之首長。況佛說大乘諸經,每部經都有它的重要義理, 強調此重要義理,即以此經為最、為首、為長、并無不可?;蛞唤浀年惲x最高,說理最圓,卷數最多的,指為眾經之首,亦無不可。平常在中國的 佛教界,向來多推「法華為眾經之長」,或推「華嚴為經中之王」;但在 數量上說,法華只有七卷二十八品;華嚴有「四十華嚴」、「六十華嚴」 ,最多亦不過八十卷的華嚴經;而大般若經一部,就有六百卷,洋洋大觀 ,不可謂為諸經之長,眾經之王嗎?又從義理上說:華嚴是「兼別明圓」 的「別教大乘」也好,法華是「純圓獨妙」的「同教大乘」也好;然不經 大乘般若的蕩執成智,何來法華的純圓獨妙,華嚴的圓頓大教呢?又法華 所詮顯的最高理境是「諸法實相」,華嚴最高的陳義是「一真法界」;然 此類最高的境界,如不經般若的觀照工夫的洗鏈與演進,試問從那里,用 甚 來完成與表現「諸法實相」或「一真法界」的理性呢?故金剛般若說 :「此經為大乘者說,為最上乘者說」;足見佛說般若,以般若為佛法的 中心時,贊嘆此般若,并善巧強調此般若為最高的佛法,又有何不可呢?

三 心經盛行的原因

心經在中國,自唐至今,千多年來,流傳甚廣,老嫗能誦,豎子知名,深入民間,膾炙人口,比較其他的華譯經典,更為盛行。在日本,亦極流行。普通人有把心經稱為「繪心經」、或「盲心經」。意思是因為那些不懂文字,不識經文的人,猶如盲者,把心經用圖案畫繪出來,好像通俗的連環圖一樣,特別印行出來,方便她們認識心經。由此可知道這心經, 是多 普遍地流行於民間,比之在中國的普遍流行,并無遜色。探其盛行 如此,約有幾種原因:

【第1句】:簡明切要:心經譯文,簡潔明暢,文句不多,涵義卻深,大小乘的 教義,戒定慧的三學,幾乎都具備了。如經中說的四諦十二因緣,是小乘 法;「無智亦無得」等六度,是大乘法;三般若的內容,即包括了戒定慧 的三無漏學。

【第2句】:句短易記:心經的譯文,短小精明;且字數不多,只有二百六十個字,便於讀誦,容易記憶。所以不但在中國的大小叢林里,朝晚功課,必須背誦;就是在寺院內外的老嫗,亦多能讀,豎子亦多知其名,或亦能念誦。

【第3句】:適合口調:心經的譯筆,明朗流暢,合於讀者的胃口,容易念誦。

如「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等句子,一讀再讀,便 可瑯瑯上口,不會忘記。

【第4句】:文約理詣:心經文句雖簡,而涵義湛深。如「是諸法空相,不生不 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及「無智亦無得」等文句,性相空有的奧義 ,莫不具備?!钢T法空相」,是顯性空的空相;不生滅、垢凈、增減,是 顯諸法「法爾如是」的真理是有的,不是空了什么都沒有,才叫做空。

【第5句】:現前蒙益:念誦心經,能得冥陽兩利,存歿均可沾益。平時寺院里 超度先靈,多念阿彌陀經、心經、往生咒,看來心經好似專利死者的,其 實是與生者更有利。如大唐西域記所載:玄奘法師在西游取經途中,經流 沙,越蔥嶺,遇一大河阻隔前路,四顧無人,又無舟楫可渡,正在旁徨之 間,忽見水面漂著人用的器物,知上流必有人住,乃溯流而上,果見有老 僧臥病草舍,乏人照顧,憐而服侍之;至病愈欲走,老僧意有所感,出梵 本心經授之,并謂:「來日取經途中必遭諸多災厄,若誦此經,便可解除 」。後來奘公背熟此梵本心經,果於途中,解除許多災難。如有一次公渡?,以相貌莊嚴,為土著選中,欲殺之以祭河神。公以取經未成,焉可 先死其身,乃央求他們,待取經歸來,供其祭神。土著不肯,綁之欲殺。 時公無奈,臨危不亂,默誦梵本心經有驗,忽起風暴,飛沙走石,天昏地 暗,大禍將臨。土著睹情大驚失色,知公神明,不可侵犯,乃松其綁,投 地哀求謝罪,天復清明如故。自此奘公每遇災難,誦之即解其危。憑此靈 感,歸譯其文,輾轉抄寫,廣為宣播,紙貴洛陽,風行一時,此亦為心經 弘盛的原因。

【第6句】:顯密雙修:佛教分有顯教和密教,信徒隨根選修,各蒙其利。本經 是提示顯密雙修,真俗并觀,誦文可得顯益,持咒更獲密護,定慧兩運, 現未俱利,因此人多喜歡讀誦,這亦是本經普遍流行的原因。

四 經題的綜集解釋

自有華譯心經以來,古今緇素讀誦其文,講解其義的大德,不知凡幾

;注解本經的作者,亦不下三數百家:解文則各抒心得,互競其美;釋題則深淺互異,廣略不一。然雖各據所說,發揮其義,而在形式上解題的方 式,以依智者大師五重玄義的規模為多。現為便利說明起見,亦采用其方 式;不過筆者淺識,重在說明,有理可知,無玄可談,故把「玄義」易為 「意義」了。

1 略解經題的意義

(A)釋名:本經以法喻立名。般若波羅密多六字是法;心字是喻。喻心 經乃六百卷大般若經的中心,為佛法之心要,比如我們人的心臟,為全身 的中心,全身的脈絡,都操之於心臟,心臟的好壞,可以影響整身的健康 與否。

(B)顯體:一經有一經的主體,若標明主體,則說法者胸有成竹,不致 依文解釋,而聽法者心領神會,亦可智珠在握,運用自如。本經的主體, 在顯「諸法空相」,亦在顯明「無智亦無得」的畢竟空理,從空理的本體 ,而演化一切現象的諸法。

(C)明宗:宗是宗要,本經以證悟「實相般若」為宗旨,由觀照般若,照見諸法性空無得,即顯現實相般若的真理,達到由學佛而成佛的目標。

(D)辨用:用是作用,本經既有主體和宗旨,就有從體所起的作用;它 的作用是什么呢?就在「度一切苦厄」,或「能除一切苦」??嗍腔?、業 、苦三障之一,能照見五蘊皆空,便可息滅貪瞠癡三惑,解除一切由惑業 而來的苦報。

(E)判教:是判定本經所說義理的淺深,屬於佛陀一生說法那一個時期 的言教。佛陀一生的教法,有判為五時八教,有判為三時教,有判為一音 教,則為大乘。維摩經說:「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有判 三時教的,有兩種說法:一是解深經說三時教,初時說阿含經為有相教, 次說般若為無相教,後說解深密經為中道時教。本經屬於第二的般若時教 。二是智光清辨兩論師所判的三時教,一以阿含等經說諸法有的為「心境 俱有教」,二以解深密經等說三界唯識為「境空心有教」,三以般若等經 明一切皆空,為「究竟了義時教」。本經被判為第三時的究竟了義時教。 而天臺的五時教,則判本經屬第四時般若教,是對根機已熟的眾生說的大 乘法,使之回小向大,直趣佛果。這樣看來,無疑的,本經是屬於究竟了義的大乘佛法了。

2 尊重般若的梵音

般若二字,梵音原為PRAJNA,華譯除般若外,還有班若、波若、 缽若、般剌若、波羅娘等異譯;而最通行的,是般若二字。 古來譯經的規則,對於印度佛教中專門的名詞,有「四不翻」與「五 不翻」的保留梵文原音。四不翻是:【第1句】:翻字不翻音,如般若、咒等;二 、翻音不翻字,如 字;【第3句】:音字俱翻,如華文經典;【第4句】:音字俱不翻, 如梵本原樣。五不翻是:

【第1句】:多含不翻,如阿羅漢(具殺賊、無生、應供 三義)薄伽梵(具熾盛、自在、端嚴、名稱、吉祥、尊貴六義);

【第2句】:秘 密不翻,如神咒;

【第3句】:尊貴不翻,如般若;

【第4句】:順古不翻,如阿耨多羅三 藐三菩提;

【第5句】:此無不翻,如庵摩羅果、閻浮提樹。

般若不翻,其原因不 但尊貴,亦因含意深遠,不易譯得妥切;但歷來翻經的譯者,亦有翻出六 義的:一遠離,出放光經;二明,出六度集經(明度);三清凈,出大品 般若;四慧,此說很多經典都有;五智,此說較少,如智度論;六智慧,此說最多。但為何不流行智慧而仍通行般若呢?釋論上說:「智慧輕薄, 不能稱於般若」。智慧被人口輕輕地說慣了,說出來不會引起人的恭敬、 尊重,故仍保持般若,不用智慧。又智慧所以輕薄,因世間的智慧,不切 實際,且含有好壞二義:一好的智慧,如寫一部好書,教人立正見,修正 行,會使人上進,得大利益;二壞的智慧,若作一篇壞的文章,誨殺誨盜 ,誨淫誨妄,相習成風,流毒社會,就會使很多人墮落。所以說智慧輕薄 ,不但壞的智慧是染污不凈的,即使是好的智慧吧,依佛教看來,亦屬於 世間「有漏法」的「世智辯聰」,不能靠此脫離生死,超越輪回的;而佛 法的般若,是從正知見,正思想生出來的正智慧,清凈無染,有百利而無 一弊的,所以是被尊重而非輕薄了。

3 確定真理的法印 學佛的行者,要達到學佛的目標,須要修得般若高度的智慧,才能徹 證人生根本的真理。這真理在佛學的名詞,亦呼做「真如」。真者不偽, 如者不變,它是「法爾如是」的,包括了本來如此、必然如此、普遍如此的三個原則,才能稱之為真理,才當得真理的美名;否則,沒有或不合這 三個真理的原則,那就是世間法的真理,不是佛學上所講的真理了。因在 世間法中如科學家、哲學家所說的真理,他們對真理所下的定義,都是變 化不定的,後勝於前,前仆後起。如愛因斯坦所發明的相對論,當時大家 都奉為金科玉律,可是曾幾何時,現在又被後起的科學家楊振寧、李政道 等把他的對等定律推翻,他的真理就不能成為決定的真理了。而佛陀所悟 證所發現的諸法之「真如」,是亙古不變,歷久常新的。佛陀在小乘經典 中,分判世間法與出世間法的真理,說有「三法印」,凡是經過三法印印 定正確不變的真理,就是佛法;不然,任你說得頭頭是道,與三法印之理 不合,都不能稱之為佛法。三法印的名義如下:

(A)諸行無常:諸、指一切法;行、是遷變不停的意思。這是從豎的時 間說的,諸法從過去到現在,現在到未來,都是川流不息在變動,所謂「 長江後浪推前浪,世上新人換舊人」,所以是無常;不過變有「突變」與 「嬗變」,突變粗顯容易知道,嬗變隱微不易覺察,有些人就誤認諸法是 常住了。

(B)諸法無我:指一切諸法,都是緣起性空的,其中找不到一個單獨常 存的我,這是約橫的空間來說。因諸法既是從眾緣和合而生,緣來即生, 緣散則滅,生滅法中,那里有固定不變的我體存在,所以理解它是無我可 得。但世間的人,多數是執著有我,做我的奴隸,為我驅使,造業受苦。 我曾在美國報紙上看到一則新聞,美國有一班好奇的大學生,想要知道人 們在電話或書信來往中以那一個字用得最多?在討論這個問題:有的認為 一定是戀愛的「愛」字為多;有的以為游樂的「樂」字最多;有的認為是 讀書的「書」字最多,有各種不同的推論。很多學生經過半年的實地調查 與考驗,結果以「我」字出現最多。以打電話來說,每十通電話中,統計 有一百三十個我字。如拿起電話筒來聽:你是誰?是我。你問我作什么? 我向你報告一個有關我們的好消息……每句話里都忘不了我,可見世人都 是執有我的。這便是執有我的是世法,說無我的,才是合乎佛法無我法印 的道理。

(C)涅槃寂靜:這一法印,是從世間的生滅法中,印定了出世佛法的涅 盤,是不生不滅的真理。涅槃的理性,是從息滅了一切動亂變化的生滅現象,回歸到本來無生滅差別的理性中,體驗到宇宙人生的真如,悟證成佛 最高境界,謂之涅槃。凡是說及涅槃、真如的典籍,都可印定它是佛法無 疑。 小乘佛教說三法印的真理,是行者從修學悟解的程序而來的,先了知 諸法無常、空,才了悟在諸法中無我可得,無我執,無煩惱,無業障,就 進入了寂靜的涅槃。大乘佛教則站在最高的勝義空上,只用一個空字,便 把三法印統攝起來,成為一個「諸法實相」的無相印。無相即空,但空并 非沒有了東西,而是經過一番革命性的徹底的大破壞,惑盡情空,掃蕩了 一切虛妄的知見,才把實相無相的一切無為的真理和功德建設起來。

4 世智佛智的比觀

般若的智慧與世俗的智慧,很容易混同,所以在佛經里加以分別,把 般若的智慧叫做真智妙慧,以示與一般的世智俗慧不同。因世智俗慧從好 的方面說,亦是世間的善法,不能說它有什么不對,可以攝入般若的方便 智中;但是從壞的方面說,那些知見不正、思想錯誤的講話,或舞文弄墨的黃色文章,文過飾非、言詞艷麗,動人心魄,真不知要遺誤多少的聽者 與讀者,瞎人眼目,損人慧命,使人退墮。這些世智俗慧,自然與般若清 凈無染的真智妙慧,要距離得很遠很遠了。 智慧二字,亦可以分別解說:智有真智與俗智;慧有聞所成慧、思所 成慧、修所成慧。真智是觀察諸法的勝義,用以內照真如的理性;俗智是 觀察世法的差別相,用以分別外在諸法的不同事相。聞所成慧是文字般若 ,由文字的方便作用,使我們悟解佛法;思所成慧是觀照般若,由於觀照 的得力,使我們的「始覺智」現前,如大夢初醒,了知自己的本性,原來 是佛,只要現在行持,將來必可成佛;修所成慧是實相般若,由於觀照的 功深,惑盡情空,得「本覺智」,契證實相般若的理體,使自己修行得到 成功。說一個比喻,從文字般若,悟解佛法。如過渡獲得了舟筏;從觀照 般若,修行佛法,如過渡的駕駛工作;從實胡般若體驗到本覺的理體,如 渡過了中流,達到彼岸的涅槃。這是說明了智和慧在修學佛法途中,外察 內照,各有不同的功用。 上面是把智慧分開來說,有真俗二智和聞思修三慧的不同;若把智慧合攏來說,則世法的俗智粗慧與般若的真智妙慧,有所不同,可分四種智 慧來說明: 第一種「常識的智慧」,是普通一般人的智慧。這種智慧,從普通見 聞覺知的常識而來,有對的,有不對的,不對的常識是有錯誤的,屬於三 量中的「非量智」,對事物量度不準確,是錯誤的。如暗夜見繩,誤以為 蛇;或隔山見霧,誤以為煙,妄謂有火;或見瓶衣,不知是「所作性故」 生滅無常的,而認為是實有常存的。這都是錯誤的推斷,落於非量智。但 亦有常識屬於「比量智」的。如隔墻見角,比知有牛,隔岸見煙,比知有火。這種比例而知的常識,屬於比量智是對的。第二種「推理的智慧」, 是科學家的智慧,屬於「比量智」。因科學家凡對於一切事物的真實性, 不肯隨便下判斷的,要經過分析比較的研究正確,才把他研所得的成果加 以肯定。這種智慧是屬於比量智。第三種「揣想的智慧」,是哲學家所運用的智慧。哲學家是注重從揣測推想中去建立他的理論。這種理論,有時 揣測推想有錯誤的,則屬於非量智;沒有錯誤的,那從經驗上自己直接體 驗到的,則近於「現量智」,是有多少真實性的。第四種直覺的智慧,是宗教家的智慧,多數是從直接的體驗得來,具有真實性的。如學佛修禪的 人,從定中所見的真境,所以是屬於「現量智」所攝。這因行者從佛教的 正知見中修養戒定內證所發的真智,在現前觀照的事物上,獲得直覺(直 接覺照)的智慧,徹見事物的真相,所以它是屬於「現量智」所攝。如佛 陀的般若智,從直覺的證悟得來,是真正的現量智;以其所言不誤,也叫 做「圣教量」的正智。 這四種智慧,前三種都是相對的真理,屬於世間法;後一種宗教的現 量智,尤其是佛法的證悟,是絕對的真理,屬於出世的佛法。這種智慧達 到最高峰,所謂「無分別智」,就是本經所說的實相般若。 從前有一個國王,因自己國內甚 寶貝樣樣都有,看得厭了,就派一 個大臣到世界各國去采買自己國內沒有的寶物。這個大臣游觀了許多國家 ,買不到一點寶物,因為所看到那些寶物,自己國內都已有了的。買不到 寶物,回國是難以向國王交差的,正為此事納悶,忽見一間店中空無一物 ,只有一個老學究似的坐在那里,門口標的招牌是「賣智慧」。他很奇怪 地走進去問那位老先生道:「智慧也有得賣的嗎」?答:「有的」。問:

「那么幾多錢才賣呢」?答:「智慧偈四句,銀子五百兩」。他感覺到價值太貴,但,轉念一想,這是自己國家沒有的東西,就付錢買偈。只聽那老先生念智慧偈道:「遇事善思惟,莫遽發暴怒,今日雖不用,時至得大 利」。他買到偈,在回國的途中,背得很熟,因久別家鄉,順便先往家里 一轉,正值晚上,從窗口望見妻子睡床前面放了兩雙鞋子,頓疑妻子不貞 ,大發火氣,急要進去殺妻子;忽然想起智慧偈中的兩句:「遇事善思惟 ,莫遽發暴怒」就把腳步停下一想,再望睡床一看,看見他的母親撩帳子 從床上出來,并不是有什么男人。他大喜過望,就大嚷起來說:「這智慧 偈不貴不貴,值得值得,不但五百兩,一千兩銀子也值得,如果沒有這首 偈,我將誤殺妻子,鑄成千古的大恨」。現在所講的般若智慧,正是無價之 智寶,若不修行,不但五百兩銀子買不到,就是五萬兩銀子也買不到,唯 有自己從觀點照般若修行,才能體驗到那實相般若甚深的智慧與價值。

5 粗陳般若的種類 在實相般若最高的理趣上,第一義諦,原無種類可言;而在行者所證悟的程度淺深,亦有種類可以分別。

(A)二般若:是共般若和不共般若。前者名我空般若,也是三乘共證的 方便般若,後者名法空般若,是大乘不共教的般若,乃菩薩法門,不共二 乘所修的。智論說:共般若是通聲聞、緣覺、菩薩、三乘共修共證的般若 ;不共般若是獨菩薩法,為大乘了義之教,不與二乘共學的。

(B)三般若:三般若有約橫說的三種,和約豎說的三種。約橫說的三種 ,是文字般若,觀照般若,實相般若。【第1句】:文字般若的文字是用,通指一 切語言名相。這亦有二種:一種是顯義理的文字,是指凡以名字語言詮表 一切事物意義者屬之,一種是顯境界的文字,凡從人心的思想觀念,變現 一切境界之相狀者屬之。依此二種文字所發生的智慧,叫做文字般若。若 依佛法精義說,則從佛菩薩遺教所發生的清凈智慧,都是文字般若,亦稱 「真教般若」?!镜?句】:觀照般若是相,觀有能觀與所觀,能觀是能取之心識 ,即能觀照的觀智;所觀是所取的義理文字和境界文字。若如實觀知所取的 文字性空,而能取之心亦不可得,就是觀照般若。依此行解相應的觀照般 若,亦稱「真慧般若」?!镜?句】:實相般若是體,體本空寂,境自如如,只因 無明覆蔽,不自覺知;今於文字而起觀照,豁破無明,如實了知能所本空 而不空,選出真如圓明的本體,就是實相般若,亦稱「真性般若」。這三 種般若,是依心之相、見、自證三分而立:文字般若,依相分心而立;觀 照般若,依見分心而立,實相般若,依自證分心體而立的。 若約豎說的三般若,是加行般若,根本般若,後得般若。加行般若是 初聞佛法,但有理解,順起觀行,始能與理解相應,到觀行功深,求證實 相,就與根本般若接近;再加功用行,至能所空寂,心境兩亡,證悟實相 ,就是根本般若。後得般若,是從根本智證真後所起設化度生的'智慧,覺 行圓滿,成就菩提,而起教化的勝用,皆屬後得般若所攝。

(C)五般若:

【第1句】:實相般若,為所證之理,真如之體,離諸妄相。

【第2句】: 觀照般若是能觀的觀智,粗想為覺,細思為觀,思惟觀照,五蘊皆空。

三 、文字般若,為能詮之教,以文字方便,說諸法門,饒益有情。

【第4句】:境界般若,是理之所依,如觀徹大地,皆成佛國,所謂「山河及大地,全露法 王身」?;颉赣粲酎S花,無非般若,青青翠竹,盡露真如」。都是境界般 若所攝。

【第5句】:眷屬般若,是智之所屬,由般若智推展出來的六度萬行,一切善業,都是般若的屬眷。因這些萬行善業,都以般若為主體,才能成為出 世無漏的功德。

6 波羅密多的名義

梵音「波羅」,華譯「彼岸」?!该堋棺g「到」?!付唷故钦Z尾的拖 音,譯如華文的「矣」或「了」的意義。合起來古文是「彼岸到矣」,白 話是「到彼岸了」。印度的習俗,凡做一種「功德圓滿」,或一件「事業 成辦」都叫做「波羅密多」。但般若波羅密多里面含有三個意思:

【第1句】:普 通人做事完了,或求學畢業,皆非究竟波羅密多;

【第2句】:普通人做事到底, 謂「到死方休」,如杜甫的「句不驚人死不休」,亦非究竟波羅密多,因 死了亦未休,尚要輪回;

【第3句】:佛弟子依般若修學佛法,斷煩惱,了生死得 到究竟涅槃,才當得起波羅密多這個高貴的名。 波羅密多共有六種,亦叫做「六度」,能度「六蔽」,即布施度慳貪 ,持戒度毀犯,忍辱度瞠恚,精進度懈怠,禪定度散亂,智慧度愚癡。現在略釋名義,以作參考:

(A)布施波羅密:布施梵音「檀那」。

布施度有三:【第1句】:是財施,以財 物濟眾利生;【第2句】:是法施,在世法以謀生技術,傳授他人,在出世的佛法 ,則以講經說法,濟眾利生;【第3句】:是無畏施,以善巧的方便,使眾生遠離 恐布,得大無畏。

(B)持戒波羅密:持戒梵音「尸羅」。

菩薩持戒度有三:【第1句】:是攝律儀 戒,誓斷一切惡,無惡不斷;【第2句】:是攝善法戒,誓修一切善,無善不修; 【第3句】:是饒益有情戒,誓度一切生,無生不度。

(C)忍辱波羅密:忍辱梵音「羼提」。

忍辱度有三?【第1句】:是耐怨害忍, 雖遇怨害,無有瞠心;【第2句】:是安受苦忍,對諸苦惱,不生怨嫌;【第3句】:是諦 察法忍,於諸義深,不生難心。

(D)精進波羅密:精進梵音「 離耶」。

精進度有三:【第1句】:是披甲精進 ,用功斷惑,如披堅甲,沖鋒陷陣,不畏艱難;【第2句】:是加行精進,加功用 行,充備資糧,勤修不退;【第3句】:是無厭足精進,進修無厭,不安住一地, 不樂居二乘。

(E)禪定波羅密:禪的梵音「禪那」,華譯「靜慮」,即思惟修。

禪定度有三:一是安樂住,於禪定中一心住定,平等任持名等持,即等持已, 復引之轉入定境,名等引;已入正定的境界,得安樂住,則名等至;二是 解疑,得安樂住已,不貪著覺觀的享受,舍離至於無念,可於定中解除一 切疑惑。三是究竟無念,工夫至此,常安住法性無分別的三摩地中,證法 性空,無住無著,故能究竟無念,於定自在。

(F)智慧波羅密:智慧梵音「般若」。

智慧度亦有三種:【第1句】:是聞所成 慧,由聞法了解,得生勝慧了,【第2句】:是思所成慧,由如理思惟抉擇,而起 觀行;【第3句】:是修所成慧,由思而修,親證其境;若不真修,如說食不飽, 不得實際受用。 復由般若度開出四度:【第1句】:方便波羅密,有回向方便,將自己所修善 法,回向廣大菩提;拔濟方便,以種種善巧方法,拔濟眾生苦惱;教化方 便,隨順眾生所樂,以種種方便,現身說法。【第2句】:愿波羅密,愿度眾生, 有四大愿力,成就一切眾生;愿求菩提,供養諸佛,得成正覺?!镜?句】:力波 羅密:具足思擇力與修習力,精益求精,力上加力,以圖進取?!镜?句】:智波 羅密,此智比前般若智度更為進步,能知一切法的真實性,能知一切如來的智慧力,所說佛智與世智不同,有漏智與無漏智區別,以至此智為無漏 凈智的極則。故此智所起的圓滿作用有二:一為受用法樂的智慧,即根本 智;二為成熟有情的智慧,即後得智。 由六度的第六般若波羅密,開出方便、愿、力、智四度,成為十波羅 密多,如其次第,十度是為配合十地菩薩所修的十波羅密多妙行。

7 分析心識的種類 上面說過,般若心經的心字,俗人不解其義,往往讀破句,變成了「 多心經」;其實應念「般若波羅密多心經」,一句讀下來,中間不可中斷 ,若中間要停頓應在「般若波羅密多」停頓,下面接念「心經」二字亦是 可以的;決不可以念錯為「多心經」,那就成了笑話。 華嚴經說:「三界唯心,萬法唯識」。解深密經說:「諸法識所變, 唯識現」。佛教說萬法唯心造,對於這個心,非常重視。它的種類很多, 唯識學上列有八識,或分作心,意,識三類。真諦三藏譯有九識,即加一 白凈的庵摩羅識。諸經分析此心,約可歸納為五類來說明:

【第1句】:肉團心,這是物質的心,由地水火風四大組成的,如生理學上所 說的心臟。中國象形造字,篆書心字,猶如動物的心臟,為全身的總樞。 據生物學家的生理考察,心臟掌理全身血液流動,心臟健康,則全身生活 靈敏,心臟若病,則周身皆病,生命亦停止。瑜伽論云:「人受胎時先生 心臟,次第生百骸五官;死時心臟最後冷了,則生命一切活動皆停止」。 但此肉團心是物質的,假名為心,實非真心,而眾生不知,錯認為心。楞 嚴經說:「眾生顛倒,認物為己」;或認賊作父,便是指的這個肉團心。

【第2句】:緣慮心:是第六意識攀緣六塵境界的妄心,日常思惡作惡,思善 作善,都由此虛妄意識為中心。楞嚴經說:「塵有則現,塵無則亡,離塵 無體,純屬妄想,而非真心,凡夫暗昧,誤認為心」。圓覺經謂:「眾生 妄認六塵緣影以為心相」,即指此攀緣的妄心。

【第3句】:思量心:即第七末那染污意識心,o?思量第八識的見分為我, 計執五蘊假相,執有實我實法,看不破,放不下,世界與人生的種種人我 是非爭斗,都因此識思量執我的心理作祟而來。

【第4句】:積聚心:即第八阿賴耶識心,此心無始以來,集起許多的善惡的功能種子,由於業力的熏習,遇緣即變起根身(人生)器界(宇宙)的現 象諸法。所以這個心是人生宇宙的本體,具有真妄兩種原素,真即指下面 第五種真如心,妄即指這個虛妄的阿賴耶識。故起信論說:「真如無明和 合而成阿賴耶識?!顾^「真妄同源」,即指此識而說的。

【第5句】:真如心:真是真實,指諸法的體性離諸虛妄而說;如是如常不動 ,指法性常住不變不改,不同法相生滅變遷。成唯識論卷二說:「真謂真 實,顯非虛妄;如謂如常,表無變易?!构收嫒缧?就是自性倩凈的心, 與佛性法身,如來藏,圓成實性,是同體而異名。古德有說:「真性心地藏,無頭亦無尾,應緣而化物,方便呼為智?!惯@智是轉識成智的智,也 就是靈明洞徹的真如心的別名。 在佛學上分析這個心,有上列的五類心:但這五類心,只是從心的不 同角度上看有此不同,并非都是心經上所講的心。若以心經的經題是「從 法喻立名」來說,其中只有「肉團心」與「真如心」,是與心經的心有多 少關系的,說明如下:

【第1句】:從心經「以喻立名」上說,則與肉團心的心臟有關。因心臟是我們全身的中心,比喻大般若經是大乘佛法的中心,而般若心經,又為大般 若經的中心,故以心臟的重要性,來比喻般若與佛法的重要關系。

【第2句】:從心經「以法立名」上來說:此法即是般若波羅密多的心法,則 此心與真如心有關,因真如心即是實相心,實相心即是實相般若。實相無 相,不但無相,亦是無念,無念即是「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 諸法皆空的無所得心。無所得即是解脫,解脫即是涅槃,涅槃即是到彼岸 ,到彼岸即已心不著相,心不著相,即是般若的真空實相。所以這個心, 即是真如心、亦即本來清凈的菩提心,或般若心經的心要,亦無不可。 這個般若心從真心上來說,也即是禪宗的涅槃妙心,連磨祖師「以心 傳心」的心。指月錄卷一說:「世尊在靈山會上拈花示眾,是時眾皆默然 ,唯迦葉尊者破顏微笑。世尊乃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 ,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詞迦葉」。這個付與迦葉的涅 盤妙心,也即金剛經所說的無住心,心經所說的無所得心。所以楊仁山居 士說:「達磨一宗,專弘般若,六祖稱為學般若菩薩」。則此般若心,是 人人皆有,個個具足的自家寶藏,非外來之物,是自心本有的功德法財。

唐朝慧海禪師參禮馬祖道一,祖問他:「從何處來?」答:「從越州 大云寺來?!箚?「來此將做何事?」答:「來求佛法。」祖曰:「自家 寶藏不顧,拋家散走作什么?我這里一物也無,求什么佛法?」師有所省 ,禮拜再問:「那個是我慧海的自家寶藏?」祖云:「即今問我者,是汝 寶藏,一切具足,更無欠少,使用自在,何須向外求覓?」師於言下大悟 ,識自本心。這即是當下省識此般若真心,自己本來具足,不必枉向他求 。正如慧思大師所說:「道源不遠,性海匪遙,但向己求,莫從他覓,覓 亦不得,得亦非真。」這樣,我們現在聽講般若心經,學習佛法,不須向 外追求,但向自己內心反省,觀照思惟,便能得到一個著落處,休歇處。

8 本經和十二部經

經之一字,平常呼為「契經」。契是契合相符的意思。凡是經典里所 說的義理,必是上契十方諸佛之理,下契一切眾生之機。或經是鏡義,喻 鏡能照出人之污點。我們如讀佛經,便知自己三業不凈的污點。經亦作徑 字解,徑是路徑,識路徑才能達到走路的目標。如研讀佛經,認佛理,才 能知道人生應走的路向,而達到應達的目標。 佛陀一生所說的經典,依義類別有十二種,亦稱十二分教:

【第1句】:修多羅,或素咀覽,義譯「法本」。依文體言,約如散文,亦有長 行。今所講的心經,屬於此類。

【第2句】:只夜,義譯「重頌」,在長行後加些偈頌,重宣其義。有可葉韻,如 中國之古詩;亦有不葉韻,聽其自然的壓韻。

【第3句】:伽陀,義譯「孤起」,全篇皆偈頌的裁體。

【第4句】:尼陀那,義譯「因緣」,說的或人或事的始末因緣。

【第5句】:伊帝目多,義譯「本事」,說佛弟子一生一世或多生多世的歷史掌故。

【第6句】: 多伽,義譯「本生」,佛說自己過去在因地中多生多世修道弘法 的歷史。

【第7句】:阿毗達磨,義譯「未曾有」,言經中妙義,聞所未聞,言所未言, 得未曾有。

【第8句】:阿波陀那,義譯「譬喻」,以喻為主,寓法於喻中。

【第9句】:優波提舍,義譯「議論」,有經以議論為主題,議論佛理,收集成經。

【第10句】:優陀那,義譯「 無問自說」,佛法本來非請不說,但亦有例外,如 阿彌陀經,是因機緣到了,無人請問,佛自宣說的。屬於「佛為眾生作不 請之友」一類。

【第11句】:和伽羅,義譯「授起」。如佛於法會中,授記何人,將來於何時何 地成佛。經過佛陀親口記載,將來必定成佛無疑。

【第12句】:毘佛略,義譯「方廣」,即說方等大乘的義理,廣大平等,性相因 果,無所不講。 這十二部經:有從文字性質立名的三種,為法本,重頌,孤起;有從 事實立名的八種,為本事,本生,因緣,譬喻,未曾有,無問自說,授記 ,論議;有從所表之理立名一種,為方廣,亦有人說:修多羅,伽夜,伽 陀三部,為經文上的一種體裁,余九部,是從其經文所載的別事而立名。

五 譯本與譯者略歷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1 譯本的略史

本經從梵文譯成華文,自南北朝至宋朝,大約共有九種譯本。今略列 於左,并敘其內容的同異:

【第1句】:摩詞般若波羅密多大明咒經 西歷402 姚秦(弘始四年) 鳩摩羅什譯

【第2句】:般若波羅密多心經 西歷649 唐(貞觀二三)玄 奘譯

【第3句】:佛說般若波羅密多心經 西歷700 唐(中宗時)義凈 譯

【第4句】:普遍智藏般若波羅密多心經 西歷733 唐(開元二六)法 月譯

【第5句】:般若波羅密多心經 西歷790 唐(貞元六年)般 若等譯

【第6句】:般若波羅密多心經 西歷850 唐(大中時)智慧輪譯

【第7句】:般若波羅密多心經 唐法成譯

【第8句】:佛說圣佛母般若波羅密多經 西歷980 宋施護譯

現存以上八種譯本(唐菩提流志及實叉難陀二譯今缺不存)的異同, 據今人所考,約有三說:

(A)依譯文大概分別:玄奘與義凈譯本,文字全同;唯凈師於本經末增 「誦此經破十惡五逆九十五種邪道」等五十三字,是說誦此經的功德,乃 屬於流通分;般若譯本與法成譯本,文字亦大略相同。

(B)依三分具缺分別:什譯本與奘譯本,皆只譯正宗分;而略去序分及 流通分;余六譯本,三分具足,但文字亦詳略不一。

(C)依說經者分別:法月譯本謂此經乃觀自在菩薩,請佛向大眾宣示般 若深法,所以此經為佛所親說;般若及法成譯本,謂此經乃佛深入甚深三 昧時,舍利弗欲聞般若深法,就請觀自在菩薩為他宣說這部心經;施護為 密宗高僧,故其譯本謂此經乃在佛入三昧時,以威神力,令觀自在菩薩說 此經。這樣說來,此經雖為觀音菩薩所說,亦等於佛陀授意而說的。且經 中直呼「舍利子」名字,皆為佛呼弟子的口氣,非菩薩語氣,亦足證明此 經為佛所說。 諸譯中以奘師譯本最正確、最穩妥,文字亦最簡明工整,故特別單行流通,為人所愛讀,歷來各宗法師,亦多以此譯為講本及注釋;現在我所 講解,亦不例外。

2 譯者的簡歷

唐、是朝代。李淵三世仕隋有功,至隋恭帝將中國天下禪讓於李淵, 為唐高祖,建都長安,國號曰唐。 三藏,是指全部佛法有經、律、論三藏。經為佛說,律是佛制,論有 佛在經中所議論的,但多數是佛弟子所造,分有宗經之論和釋經之論。 法師、是以三藏法自師,亦以三藏法師人,上弘下化,稱為法師。今 出家者,目不識丁,愚不可及,未明佛理,亦稱之為法師,或自稱法師, 以誤為正,正是末法現象。今奘公博通三藏,譯講利人,才能當此嘉號。 其平生軼事甚多,略志於下:

(A)考官賞識:奘師河南偃師人,俗姓陳。師十三歲正逢國家度僧,以不足歲數,徘徊考場不去。考官鄭善果問其故,及出家志愿為何?彼答: 「遠紹如來,近光遺法」。鄭嘉其志,破例許度為僧。

(B)遍訪明師:俗語謂:「出家不參訪,菩薩未開光」;但出家後,須從剃度師學戒究理五年有得,才可出外參訪。奘師隨其兄長捷,出家於凈 土寺,繼之參訪國內名德,於經論猶多問題,非求梵文原本,難以解決, 乃於貞觀三年,適逢年荒;開放難民出關,乃隨之出國,潛行覓食,西游 求經,取道哈蜜,越天山,渡流沙,過雪嶺,經七年抵北印,遍訪明師, 學習唯識,入那爛陀,親近戒賢,盡傳其法。

(C)生烹祭天:師由中印東南行,將過?,被賊所俘,賊欲選相貌英 俊莊嚴者,生烹祭天。師美中選,自分必死,唯誦梵本心經,及觀想彌勒 菩薩,忽颶風四起,賊船覆沒,余賊恐怖,不敢害師,懺悔頂禮,親釋其 縛,得以重生。

(D)師徒因緣:師所參訪的善知識甚多,而以那爛陀寺的戒賢論師為最 。時戒賢論師,年已百六歲。當師未抵印度,戒公患病如刀刺者三年,欲 不食而死,夢文殊菩薩告之曰:「汝夙為國王,多害物命,故得此報。將有中國僧人來此求學,汝當以法盡授之,使彼東歸流通大法,汝罪可滅, 其病可愈。」戒公因此忍痛相待。奘師既至,喜極而泣,擁奘師曰:「吾 忍死以待子久矣」。

(E)十師之一:戒公主講那爛陀寺,門下數千人,精通三藏者十人,師 為十人中之一。為授瑜伽師地論,歷十五個月方畢;再講九月,深究五年 ,猶不欲東歸。其為學之苦心孤詣,令人五體投地!後復東行經十余國, 謁龍猛所造古寺,拜觀音菩薩住處,參禮勝軍論師,再學唯識二年,一夕 得菩薩示現,告以十年後戒日王崩,印度將亂,始決意作東旋之計。

(F)戰敗為僧:時南印度有小乘論師,造破大乘七百頌,呈戒日王,愿 與大乘論師辯議決勝,王乃致書戒賢,請派四人赴會。戒公因派?;?、智 光、師子光及奘師共往。未行,忽有外道書四十條義,懸於寺門。來求論 難,倘論不勝,當斬首以謝。奘師挺身而出,與之詰辯,外道詞窮,愿自 斬首。奘師謂吾教慈悲,不隨便殺害,乃命皈依為僧,免其自死。外道生 大感激,乃為奘師述破大乘七百頌的內容。師既知其說,乃作「破惡見論 」三千頌破之。

(G)拜大乘天:戒日為普揚奘師之論辯,乃在曲女城召開無遮大會,敕 告天下。當時到會者萬余人,沙門外道,悉共與會。奘師升座標宗曰:「 真故極成色,定不離眼識」。意謂:「本體界之真,乃因極微堆積而成物 質;定中的境界,仍須仗眼識始能觀看」。牌懸十八天,無有能問難者, 與會論師,盡皆箝口,大乘佛法於是大盛印度,奘師亦名布五天,被尊為 「大乘天」。

(H)松知東歸:奘師在唐太宗貞觀三年赴印度,十九年回長安,其中十七 年,在印游訪一百三十多國,學其文字語言。歸得梵文經本共六百五十七 部,太宗歡喜贊嘆,乃敕令於弘福寺大開譯場,歷二十年,先後於弘福寺 、玉華宮,共譯經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聞其赴印時,眾問何日 歸來?師笑指屋旁之松樹說:待此松首東向之時,吾即歸矣。至其歸時? ?貞觀十九年,松首果然東向。大眾皆嚷師將歸矣,果然於是年歸來了。

(I)痛失國寶:高宗麟德元年,師示疾。於二月十五日中夜疾重,師口尚誦心經之「色蘊不可得,受想行識不可得,眼界不可得,乃至意識界不 可得,無明不可得,乃至菩提不可得,不可得亦不可得」。後命左右同稱彌勒如來佛號,右脅安臥而逝,世壽六十有五。帝聞其逝,三日不朝,悲 嘆曰:「朕失國寶!」奉安陜西白鹿原,滿朝文武百官及百姓送殮者逾百 萬人,法緣希有,千古景仰!

六 圣者的自在生活 觀自在菩薩

凡是佛經,都有序、正、流通三分,等於普通論文的緒論、本論、結 論。本經沒有頭尾,開始就先提出「觀自在菩薩」的圣號,那 本經究竟 是誰說的呢?是觀音菩薩說的?抑是佛陀說的?若是佛陀說的,為何經首 不安「如是我聞」等六種成就的文句?若是菩薩說的,那 全部般若經( 包括小品、放光、光贊、道行、仁王、金剛、天王、文殊等八種般若)共 有七百四十七卷,都是佛陀說的(佛講般若經達二十二年的長時間),為 何這般若心經卻是菩薩說的呢?有關這一問題,在上節「譯本與譯者略歷 」中已作三種說明:法月譯本謂此經是菩薩請佛說的;般若及法成譯本,謂佛入甚深三昧時舍利子等要聽般若法,請觀音菩薩說的;施護譯本謂佛 入三昧時,以威神力令觀自在菩薩說的。如云:「於是具壽舍利子承佛威 神,白圣觀自在菩薩摩訶薩言:善男予!若欲修般若波羅密深妙法門者, 作何修習?於是菩薩始呼其名而告之」。是則此經是佛加被菩薩所說,亦 等於佛陀自己之所說。況大般若經中有「學觀品」,其中有文句完全與心 經相同,可見心經是佛說的。因心經是從大般若經中的學觀品抽出來,是 大般若經的心要,大般若經既是佛說的,心經自然也是佛說無疑。而講此 經者,有以為是菩薩所說,是因什奘二譯僅譯正宗分,略去序分與流通分 ,沒有首尾,所以看起來好似菩薩說的,其實是佛說的。如「舍利子!是 諸法空相」,都是佛呼弟子的口氣,不是菩薩呼羅漢的語氣。況佛是諸部 般若的說主,本經是佛說是最合情理的。 「觀自在」是唐時新譯,舊譯「觀世音」或「光世音」。八十華嚴探 玄記說:譯觀世音是偏重語業立名,因說法或稱念時,以用語言為多,有 語言才聽到音聲;「光世音」是偏重身業立名,因菩薩度人常放身光;譯 「觀自在」是從修證解脫得名,三業清凈,成為三輪不思議化,攝物無礙,得大自在。又簡稱「觀音」,據說是因唐太宗名李世民。為避諱,略去 世字;或中國人性喜簡厭繁,觀音簡稱,呼及順口,便把世字略去了。 觀世音的梵名,阿縛廬枳帝濕伐羅(AVALOKITESVARA)。又梵語 「毗缽舍那」,華譯為「觀」。觀深般若,性空無礙,故能得其自在。華嚴三八卷說菩薩有十種(瓔珞謂之十明)自在:

【第1句】:壽命自在:菩薩超出三界煩惱,已無生死壽夭,長短不拘,延萬劫 而不長、促一念而不短。

【第2句】:心自在:凡夫妄識用事,心隨境轉,不得自在;菩薩真心無礙,已 融其境,故得自在。壇經說:「心能轉物,即同如來」,菩薩功同如來, 故能於心得其自在。

【第3句】:財自在:即資具自在。菩薩於境無礙,隨所樂欲,於諸資具,得大 自在。如攪長江為酥酡,變大地為黃金,不算什么一回事。凡夫貪財,不 得自在。如呂洞賓參黃龍禪師悟道後,為化世人病在何處,看見一個小孩 ,試問他要什么?他說要錢。呂就以指頭點一石成金,給他;誰知小孩貪 財,不要黃金,而要指頭,你看貪得多么好笑。

【第4句】:業自在:業指凈業,才能自在;垢業纏縛,不得自在。菩薩以弘法 為家務,利生為事業,應機設化,利濟自如。

【第5句】:受生自在:菩薩隨類受生,廣度有情,隨緣示現,人或非人,隨意 所作,自在無礙。

【第6句】:勝解自在:菩薩於佛法中自得勝解,了徹勝義;亦為他說,令他普 得勝解,了徹勝義。

【第7句】:愿自在:凡夫有愿,難得自在做到,就成虛愿;而菩薩發愿要做的 事,必得圓滿成遂,無「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感慨。

【第8句】:如意自在:亦作神力自在,菩薩具大神通,隨意生身,意到何處, 即生到何處,變化自如了無障礙。

【第9句】:法自在:菩薩能修行一切法,亦能演說一切法,普令眾生,受法圓 滿。

【第10句】:智自在:菩薩具大智慧,善說法要,辯才無礙,眾生愛樂,歡喜受 化。

菩薩梵語「菩提薩埵」,華譯「覺有情」,或「大心眾生」。三覺具足,自利利他。奉行三戒,圓成佛道:持攝律儀戒,攝善法戒以自利;持 饒益有情戒以利他。自他兩利,?;矍f嚴,究竟佛道,得大解脫。 觀自在可作二解:

【第1句】:別指觀音行深般若,以智洞達人生真諦,空有 雙照,於諸法中得其自在。

【第2句】:通指一切高位菩薩,觀空法性,解脫苦縛 ,無有障礙,都具十種自在。

本經是指前一種,即觀自在菩薩,是觀音菩薩的別名。 觀自在菩薩的能觀自在或不能自在,完全在乎菩薩修觀般若工夫的深 淺不同,而有自在與不自在的境界差別。凡夫未悟,有障有業,名不自在 ;圣者悟道,無障無礙,故得大自在。在菩薩本行經里,記載過去印度在 應現如來時代有一個坐禪比丘,工夫相當深,能與身上生的虱子談話。他 在坐禪時,虱子在身上爬來爬去咬他,他不堪騷擾,就與虱子訂下條約, 要他遵守法則:在他靜坐時,要虱子隱身休息,不好出來活動打擾他,在 他不坐禪時,它可出來活動,怎樣咬他都聽它自由。虱子守約,雙方相安 無事,而虱子因過的生活有規律,能守時,有秩序,又合衛生,所以養得 又肥又白,好生高興。不料一天忽然來了一只跳蚤,看到虱子養得又肥又白,而自己卻又黑又瘦,心中非常羨慕地說:「虱子姊!到底你有何法, 能把自己養得又肥又白?」虱子答說:「我遵守上人所訂的條約:上人坐 禪我休息,上人休息我出來活動,生活起居有時,合於衛生,所以養得又 肥又白了?!固檎f:「我求求你,可憐我又黑又瘦,答應我加入你的團 體,跟你學習,好嗎?」虱子說:「跳蚤弟,只要你能守法,跟我一起生 活是可以的。」到比丘坐禪時,誰知跳蚤消化力很強,已很饑餓,嗅到比 丘陣陣肉香,垂涎欲滴,禁不住跳出來咬了幾口,比丘定中驚起,以為虱子 不守法,趕快把衣服脫下,要捉虱子定罪,誰知動作太快,太緊張了,把 衣角觸到身旁的火爐,燃燒起來,虱子和跳蚤,頓時都遭劫了。這也證明這 個禪師雖有定通力,能與虱子訂條約,教他守法,可是工夫不夠,仍有觸 怒的煩惱,所以還不能觀法自在,而得逍遙。 現在再講一個修觀工夫能觀自在的禪師。日本在德川時代,有一位白 隱禪師,道行甚高,似已到了「行深般若,得其自在」的境界,名滿全國 ,無不景仰。當時有一位權勢高貴的將軍,全家大小數十人都皈依白隱禪 師座下,是一個虔誠的佛教徒。一次他的愛女和一青年戀愛相交而懷孕,父知其事,有敗壞家風,怒不可忍,責問其女,此孽種到底是誰所為?女 知其父秉性燥急兇猛,若說實話,必與青年俱被打死,想到師父慈悲,或 能救命,就答:「是師父白隱所為的?!蛊涓嘎犃嘶鹈叭?大罵師父騙 人,急奔寺中,不問皂白,把白隱打得頭破血流而歸。白隱莫明其妙,不知 究竟是甚 一回事,一句話也不出,只是默默無言。後來小姐生了小孩, 將軍怒氣末消,又去向白隱找麻煩,把嬰兒丟與白隱說:「這是你的孽種 ,你拿回去養吧!」白隱慈心,不忍見嬰兒死而不救,就把他抱過來養,但 無奶可買,嬰兒小命難保,只好朝晚抱出抱入,向人求奶,不顧名譽掃地 ,聽盡冷諷熱嘲,都不在乎,還是救活這條小生命要緊。 當時那位留下孽種而逃走他方的青年,在外渾過了一個時期,靜靜回 來暗中向小姐打聽風聲,問起那個胎兒如何處理?小姐把嫁禍白隱禪師的 經過,具說一番。這青年也是皈依白隱禪師的弟子,聽到師受冤枉,大哭呼 冤,心中感激,又是慚愧,大叫對不起師父,良心發現,就與小姐同去向 將軍自首,承認那嬰兒是自己所為。將軍聽了大驚失色,幾乎暈過去,如何 會冤枉師父,冤枉好人!乃率全家老少赴寺,跪在白隱禪師面前,痛哭流涕,哀求懺悔。一對青年夫婦,亦對禪師說:「孩兒是他倆的,不是師父 的。」禪師就說:「孩兒既是你們的,快抱回去吧!」白隱交還了孩兒, 如無其事。這因他的修養工夫很深,其心無礙,沒有煩惱,故能得大自在; 同時因他已體驗到甚深般若,性空無相,故不動聲色,如無其事,與上面 說的那位和蚤虱相處而未能無相,心有所礙,不得自在的禪師,工夫深淺 ,自然有所不同了。

七 五蘊皆空的真義

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 「行深」,是指菩薩修行佛法達到最高深的般若智慧。約淺深的程度 說:修四諦,觀十二因緣,是淺行;修六度至「無智亦無得」,或歷住、 行、向三賢位和十地圣位而證佛智,才是深行。前者是以智進趣名行;後者是 以達到佛位的佛智,都無得名行。意即無所行而行,無所得而得的甚深妙行。 又行深般若者的所知所見,都是難知難見的佛知佛見。如唯識宗說有三量:以五根所接觸的為現量;由意識推度而知的為比量;憑信仰而得的 為圣教量。三量是正的,倘有錯的,謂之非量。今此深行,都屬佛知佛見 的現量境界,凡夫難知難見,為故以其行為「甚深」?!笗r」,是指菩薩 行此般若深行時,以此最高智力,當下「照見五蘊皆空」,契悟空無所得 的理性。 五蘊是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蘊是積聚義,凡積聚之物, 因緣所生,必會消散,故知其空。又蘊亦譯作「五陰」,陰是蓋覆義,由 此五陰積聚的業報之身,蓋覆了我們的真如佛性,所以長淪苦海,生死不 息;若觀空五陰,當體明心見性,解脫自在。所以觀世音菩薩行深般若, 照見五蘊皆空,得名「觀自在」;其他的一切菩薩,凡有此觀照法空的工 夫,亦都可得名為「觀自在」菩薩。那么,五蘊是怎樣才能觀空呢?這是 唯證方知的境界,為方便初機,略釋如下:

【第1句】:觀色蘊空:色蘊的色,是指一切有形相的色法,是屬於物質的, 不可誤為色欲之色。色法的定義有二種:一是質礙義,凡是物質的東西, 必定是互相阻礙的。如我前面有一張桌子,我的身體就被阻礙,要向前進,便不能通過。二是變壞義,凡是物質所成的東西,一定會變壞的。如一 只茶杯拿在手中,不慎墮地,便會碎壞了。因此,經過智慧的分析與觀照 ,由種種色法所聚的色蘊都是假名無實,猶如聚沫,空無自性。

【第2句】:觀受蘊空:受是領納義,是五遍行心所中的受心所。對於接觸的 外境,領受而納入心中,生起順利的、相違的、俱非的感覺,有苦、樂、 舍三受的分別。如五根攝受外面美味妙香而可愛境,就生起樂受;五根攝 受污穢痛楚而感到悲痛的逆境,就生起苦受;五根接觸外面與自己不相干 的境象,非苦非樂,苦樂俱非,就生起舍受。又自意根所接觸的外界塵相 ,約五俱意識則屬色法,約獨行意識則屬心法言之,則有喜受、憂受、舍 受的分別,即意之所好的為喜受,意之所惡的為憂受,意無所著,好惡俱 非的為舍受??鄻放c憂喜,同為感受之作用,所不同的,苦樂二受是由外 境促成,其相為粗:喜憂二受發自內心,其相為細而已。若能觀知這些順 、違、俱非之境,都是虛妄不實,如水上的泡,便知受蘊是空了。

【第3句】:觀想蘊空:想是構想義、取像義。如人對境思慮,不令即散,即 此境相,想了又想,思之再思,洄溯過去,憧憬未來,而施設種種名言,名之為想。如看見一朵紫色花,緣計此花非淡紅,非深紅,即由此想攀緣 計度分別而取其相,名為非淡紅非深紅的紫色花。這即是於境取相的意義 。經中喻如渴鹿追逐陽焰,以為陽焰是水,可以解渴,結果徒勞無益,不 解其渴,反增其累。由此觀之其想,虛妄是空。如小乘行者,皆執五蘊為 我,而在五蘊中,尤以受想二蘊,最易令人生起我見,執著於我,故小乘 必須要修滅受想定,破除我執,悟契我空涅槃,才能證得阿羅漢果。

【第4句】:觀行蘊空:行蘊的行,是遷流義,是造作義、一切造作的東西都 是遷流不停的。在變遷不停的過程中,造諸行業,謂之行蘊。一切眾生三 世遷流,輪轉不息,皆由生、住、異、滅等行相的變動不定而來;由未有 而有,因緣輻湊而出現,叫做生;既生之後,在停留的階段叫做住;在住 中不斷地推移變化無常,叫做異;結果由有變無,不能存在,叫做滅。在 此一切生滅的四種行相中,遷流相續,其所造作的一切,叫做行業。凡夫 由迷於諸行四相遷流之境,生起執著,決定所作,表現於行為的,叫做行 蘊。經喻行蘊如芭蕉,芭蕉剝盡始知空,觀行蘊遷流不息如芭蕉心空無實 ,便會悟入行蘊空幻的境界。

【第5句】:觀識蘊空:識是了別義。廣五蘊論云:「云何識蘊?謂於所緣, 了別為性。亦名心,能采集故;亦名義,意所攝故」。此中含義,識有三 類:第一名識,是指前六識,了別為性,乃能了別六塵的粗相,名粗了別 ;其細了別,則屬於七八二識,因此二識,行相內轉,極多深細。第二名 意,即指第七末那識,名染污意,無始以來o?思量第八識的見分為我, 人生一切穢污濁亂的現象,皆因此識執我執法而來。第三名心,集起義, 指第八阿賴耶識,其義為藏,有能藏、所藏、執藏三義;尤在能藏一切諸 法的善惡種子,保持不失,眾生一切善惡輪回的業果報應,皆由此識的持 種功能而來。此八識中以第八阿賴耶識為根本識,內變根身,外變世界, 就由此幻識幻現此虛妄不凈的人生世界。 識蘊之執著,在執根身有我有法,在前六識生起後天的分別我執和分 別法執;在六七二識,起先天的俱生我執及俱生法執。能從觀照般若觀空 前六識,分別二執即可破除;倘更空俱生我執,則達小乘極果,成阿羅漢 。唯俱生法執未破,識蘊仍在,故必待法執全破,始能盡空識蘊。

佛學以此五蘊,為組成我們身體的要素。色蘊是物質的形體,其他四蘊是無形的精神作用。凡夫多數執著身體為我,以心為形役,為了這具身 體,追求享受,造業受苦。中國的哲學家老子亦說:「吾所以有大患者, 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患何有!」老子的知識,已比一般凡夫高明,已觀察到身是大患,一切災難都是由我身所造的;只是他還沒有找出為什么無我的理由。有人說他的「及我無身」的思想,已接近小乘佛教的我空; 但他也只有理論,還沒有佛法在修養上內證無我的觀法,所以仍未悟達無 我的真理。 印度的外道哲學,多數囿於有身有我的思想范圍,所以終難了悟人生 徹底無我的真相,解除惑業的桎梏。他們執我的成見很多:或計一身一我 ;或計一身多我;或計色大我小,我在色中;或計我大色小,色在我中; 或即蘊計我,或離蘊計我等等,都離不了執著蘊身有我的知見。其實五蘊 諸法,都是眾緣所成,緣生性空,那里有我有得?退一萬步說,即使真的 有個固定不變的我,也應該每個人只有一個我才對,決不應有好多個我! 如執五蘊身為我,這五蘊已有五個,究竟以那一個蘊為我?若每個蘊都有 一個我,那 五蘊就有五個我了;若連其他諸法亦都有一個我算起來,那 一個也是不對,如有人打我的手,我手知痛,即知我在手痛處;但若多人 一齊打我的頭、背、肚、腳等各處,各處同時知痛,同時皆有一個我在, 豈不是一身又是有好多個我,那里只有一個?既是一個,為何各處皆能知 痛,可知我有好多。外道又轉言道:我只一個,猶如猴子,跳得很快,所 以各處同時被打,同時知痛。這真是笑話之極。我們一身中那里來這許多 的猴子?其實比如猴子的,應該是我們那心猿意馬似的意識。這意識是虛 妄無性的。佛經中把它比作幻師變出的幻術,本是虛妄,那有實質,所以 在那里面,是找不到有什么固定存在的我可得的。因此,觀自在菩薩修養 到「行深般若」的時候,便了悟無人我,亦無法我,證實了「五蘊皆空」 的真理。諸法不出五蘊,五蘊空故,諸法亦空了。

從前有一個行腳僧,經一村莊,天晚求宿。村長告以僧人不宜住在俗 人家,此地只有一破廟,可供借宿;但廟中有鬼,你敢住否?僧不便說自 己怕鬼,只好說敢住。他去廟里,睡在神桌下面,到半夜時,忽見一小鬼 拖一死尸進來;正欲食尸,忽又來一大鬼,爭吃死尸,說這個尸是他拖來 的,小鬼則說自己拖入來的。兩鬼諍論不休,小鬼忽見神桌下有僧,乃指 向大鬼說:「可請此僧證明,他是看見我拖尸進來,尸不是你的」。僧聽 得發抖,要他證明,不知怎樣說才好?他想兩鬼都兇惡,說真話說假話, 恐都不免一死,不如說真話吧!於是就說:這尸是小鬼拖進來的,應該是 屬於小鬼的。大鬼聽後暴怒,認為僧人不幫他的忙,就拔出僧的左腳來吃 ,小鬼即把那死尸的左腳抽出來補回僧的左腳。大鬼吃完左腳又拔出僧的 右腳來吃掉,小鬼又抽出尸體的右腳,補回僧的右腳。隨後左右手等都被 大鬼吃去,小鬼又都拔出尸體的左右手等補回僧體。吃完整個身體,兩鬼 走了,僧想自己全身都已被鬼吃光,換來的是死尸的假體。到天亮走出廟 門,疑團重重,邊走邊念:「我的身體是假的,我在那里?我在那里?」 不斷地念,剛被一修道的高僧經過聽到,就對正他大聲說:「無我呀!」 一語道破,僧便省悟。我們的身體亦是一樣假的、無我的,不可再執迷不悟了!

八 觀空所得的利益

度一切苦厄 這是由於觀空五蘊,所獲離苦得樂的利益。我們多生以來輪回生死的 根源,由於無明不覺,起惑、造業、受報,在惑業苦三道中滾來滾去,從 未停息???就是身體所受的苦惱,能逼迫我們的精神,使身體不自在: 厄、是災難,所碰到的禍患和危險。佛法以輪回六道為大災難,以墮落三途為大險厄。凡是遇到禍患或災難,多會使我們受苦的。但是受些什么苦 呢?苦有幾多種類呢?佛經說有二苦、三苦、八苦等無量諸苦:

(A)二苦:一是身苦,即肉體上的痛苦,有饑寒,痛癢,疲勞等苦;二 是心苦,即精神上的痛苦,有瞠怒、憎恨、嫉妒、憂慮、哀悼、恐懼、沉 悶等苦。這些苦,貧窮的人固然有,富貴人亦是一樣地有的。

(B)三苦:照普通的說法,三苦就是由物質上來的求不得苦;由精神上 來的不愉快苦;由自然界來的風霜雨雪,水火天災等苦。照佛法說的三苦 ,是苦苦、壞苦、行苦。

【第1句】:苦苦,是指我們由造惑業招感的這個身體, 本來已是眾苦交聚,又加上人禍橫生、環境逼迫,苦上加苦,謂之苦苦。

【第2句】:壞苦,是指樂境變壞的痛苦。人處順境則樂,則樂境變壞,樂極生悲 ,其苦更甚。如窮人粗衣淡飯,習以為常,安於生活,亦不以為苦;而富 人穿的是綾羅綢緞,吃的是珍饈百味,一旦受挫,傾家蕩產,尤其粗衣淡 飯亦不可得,那時的痛苦,豈可想像,所以壞苦,是指榮華富貴的消散或 事業失利、商場失意、情場失戀、賭場喪本、戰場失敗等諸苦。平常說: 「英雄末路半為僧」,為僧如未勘破塵事,消極厭世,不發大心,積極救 世利人,則精神苦悶,仍是無由解脫的,不是說為僧,就什么都快樂了。 【第3句】:行苦,行是遷流不停的意思,由於身心環境轉變無常而生起來的痛苦 。如人生由少而轉老,壯而忽病,生而忽死,都屬於無常遷變不息的行苦 。 這三種苦,人間天上以及三途眾生,都是有的;若加以分別,則苦苦 以人及修羅、地獄、餓鬼、畜生所受為多。壞苦,以六欲天(四王、仞利 、夜摩、兜率、化樂、他化自在六天)及色界四禪天人所受為多。這些天 人平時在天宮寶殿,福樂隨身,衣食自然;但是由於前世修的是有漏十善 業所感受,福報享盡,還要墮落受苦的。天人在墮落之前,先有五種衰相出現,即一衣裳垢膩,二頭上花萎,三頸項光滅,四腋下汗穢,五不樂本 座。衰現樂壞,自知將墮,非常苦惱。涅槃經說:「天上雖無大苦惱事, 然五衰相現,極受大苦,與地獄同」。至於色界天的天人,初禪天得定生 喜樂定,二禪天得離生喜樂定,三禪天得離喜妙樂定,四禪得舍念清凈定 ,都生活在禪定中,快樂無比;但這些禪定都是世間的有漏定,到定衰樂 壞時,生大苦惱,隨念墮落。行苦,以無色界四空天(空無邊、識無邊、 無所有、非非想)的天人所受為多。因四空天人修四空定,皆厭動趣寂, 無色質之累,有空定之樂。如以最高的非想非非想天來說,他們依定力壓 伏妄心(六識),可維持八萬四干大劫不動,但至最後一劫,壽滿定衰, 妄心又起,勢將墜落,生大懊惱,如箭入體,其苦倍多。故大智度論說: 「上二界死時,生大懊惱,甚於下界,譬如極高之處,墮落碎爛」。正是攀之愈高,跌之愈痛。其所說的「懊惱」,是因印度婆羅門教的外道,不 懂佛法,得此定時以為已是究竟涅槃,生死已了;到了定衰樂壞,身要墜 下,才懊悔走錯門路,仍落輪回。所以佛法說:「縱使修到非非想,不及 西方歸去來」,就是這個意思。當時悉達多太子出家,參訪很多的印度的 宗教師,他們都知修到非非想處天,就可壽長八萬四千劫,最為快樂;但 當太子問他們到八萬四千劫天壽完了的情形是又怎樣?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

學佛的目的是明心,因為人有心才能學佛,沒有心用甚麼學佛?所以心為萬法源,心經就是為心源而說,所以叫心經,心經的智慧,為大智慧,妙智慧,智慧功能來源於心,心為智慧體,心為智慧根,簡稱慧根。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

自心如如不動,心生良智良能,用自心的智慧之光,化自心之暗昧,復自性之光明,證真空之境界,出塵海,超氣海,入如來圓覺海

觀自在菩薩

觀:心之覺,以自心照自心為觀,以自明化自愚為觀,以自心悟真空為觀。

自在:并不是自由自在,或逍遙自在。是自心理體如如不動,不住於法,不住於相,一無所住,自性本空為自在。起心即是妄,自性本來清凈,也沒有來,也沒有去,即是自在。

菩薩:菩薩是梵語,譯成漢語,「菩」意為覺,「薩」意為性,人能覺悟本性,這個「人」即是菩薩。

觀自在菩薩,即是自心求理悟真宗,由定慧開始,悟心明覺,達明心見性的內圣功夫,即是自心自參自悟,自性自一度,自心自明的功夫。是明心見性的第一步,是明心見性的基礎。是心行覺觀,佛才把此經定名為心經。實為自心求理悟真宗,明心見性之真功,心為佛果,觀自在菩薩為佛因。

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

即自心已通妙有真空之理體,無人無我,無善無惡,無是無非,清凈本然,心明覺圓之時。

照見五蘊皆空

照不是用光去照,明心與自然母體合明叫照,即自我之真心本體,通過自身的眼、耳、鼻、舌、身、意,接觸到外界的色、聲、香、味、觸、法叫做照,用自心智慧之明,照自心愚昧無知之暗,即是照。

五蘊是色、受、想、行、識的總稱,即是蒙在珠寶上的塵垢,理明透徹一塵不染,復本性之圓明,心空無物,一物不迷,萬有皆空,即是五蘊皆空。

度一切苦厄

自心理體本無苦厄,苦是隨緣而生,因緣而起,父母深恩,夫妻兒女之重愛,生老病死,是是非非等精神上的壓力,或肉體上的折磨,苦不堪言,無法擺脫。只有明白道理,認識到苦因何而起,因何而有,因何而生,才能擺脫。苦與不苦,是由心定,自心量大,無所謂苦。自心狹小,一句話都承受不了。同樣的事,因人的覺悟不同,或是看問題的角度不同,可能就有完全不同的結綸。有一個故事是這樣的:從前有一個老婆婆,人人都叫她做哭婆,為甚麼呢?原來她每天都坐在廟門前哭。無論是晴天或是雨天都哭。有人就問她為甚麼每天都哭呢?她就回答:我有兩個兒子,一個是賣雨傘的,一個是賣鞋的。雨天的時候賣鞋 的兒子沒有生意,我替他擔心所以便哭。當晴天的時候賣傘的兒子沒有生 意,我又替他擔心所以便哭。人們聽了就對她說:唏!雨天的時候賣傘的兒子有生意,你應該開心笑啦。 晴天的時候賣鞋的兒子有生意,你更加應該笑啦。自從哭婆聽了那人的一番說話后,從此就沒有人叫她做哭婆了,無論是晴 天或是雨天她都是開開心心的,人人都叫她做笑婆了。又有一個故事是這樣的:從前有一個盲公,在地上拾到一只金戒指,他又非常不開心,人家都很奇怪,於是就問個究竟,你想想他怎樣回答?他說:我是盲的也拾到金戒指, 開眼人一天不知拾幾多。其實只要明理明心,明白社會人生的一切道理,自心平靜如水,不起一念,苦從何處來?自性圓明,無善無惡,無苦無樂,一切苦厄自脫。

舍利子 色不異空 空不異色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舍利子,可以比喻為自性。

色,可以簡單地理解為物質。宇宙真空為萬物之母,天地日月星都是源於真空母體,都是生於真空,滅於真空,生生不息,永無了期。這些被真空所包含的形形色色的萬物,統稱為色。色是真空演變生化出來的。是與空不同的另一種表現形式。顯的時候,人看得見,摸得著,謂之有,隱的時候,看不見,摸不著,謂之無。但實際上并不是無,而是隱於空,是另一種形式的有。比喻水,水就有不同的表現形式,雨,雪,霜,霧,冰,都是水,波浪也是水,水蒸氣也是水,這些都是有形式的水,水蒸氣再擴散,與空合為一體,眼睛看不見了,只看見空,但并不等於空中無水。即是說,空即是隱於空,色即是現於空。妙有真空乃色之本,萬物生生滅滅永無了期。從一種形式轉化為另一種形式。生是滅的開始,滅是生的開始,生生滅滅的一切是色,生色之本是真空,空色一體。所以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受想行識 亦復如是

受想行識,是客觀外界之物,通過見聞覺知的功能,反映在心中產生的領受(受),想象(想),思維(行),辨別判斷(識)的心理活動,這些都因心應才有。心生法生,心滅法滅。心在物上物就有,心不在物上物就無。心不在焉,就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自做到如如不動,無受想行識。

舍利子 是諸法空相 不生不滅 不垢不凈 不增不減

舍利子,也可比喻為自我之心性,此言心之本質。

法,不是方法的法,也不是法術的法,這個法字,在這里泛指萬事萬物的意思,也可以說就是五蘊。前面已經說過,空即是有,有即是空,空和有永遠互相轉化,當然,有的轉化過程可能需要很長的時間,比如星球的生滅,恐怕得以若干萬萬年的時間才能完成。人生不過百年,誰也不可能看見這個轉化的全部過程。但是用理可以推出來。在這個意義上說,不但宇宙真空無生無滅,萬物也無生無滅,只是由一種形式轉化成另一種形式存在著。所以說萬物同體,誰也沒有離開這個宇宙大自然,即然如此,也就無所謂垢與凈的區別了。物轉化為真空時,真空并沒有增加,真空化為物時,真空也沒有減少甚麼。就像人的生育一樣,母生九子,母體并沒有少了甚麼。一個子女沒生,母體也沒有多出甚麼,道理是一樣的。

是故空中無色 無受想行識

這裏說的空,是說人的妙明之心本來空無一物,至清至凈,如如不動,正因為如此,所以才能應萬事萬物,才稱其為妙覺,色受想行識,心動則生,心空自滅,所以稱其為幻,所以說真心之中,無受想行識。

無眼耳鼻舌身意

眼耳鼻舌身意豈能沒有,每分每秒都在用,但真正起作用的能源是心,心若不動,心不外馳,眼耳鼻舌身意隨之不起作用,眼不見色,耳不聞聲,鼻不嗅香,舌不知味,觸身無知覺,意不生念,雖有若無。眼耳鼻舌身意又叫六根,六根是心的派出機構,是心應萬物不同的器官。心通過六根覺察,判斷萬事萬物,那一根失靈,心就失去了那一方面的作用,心用到那一根,那一根就起作用,同時用,同時起作用,心不在六根上,六根就無事可做了,就失業了,就等於沒有了。

無色聲香味觸法

色聲香味觸法是對應六根而言,又叫六塵。六根不起作用,六塵從何而起?故真心之中無色聲香味觸法。

無眼界 乃至無意識界

此句是無眼界,無耳界,無鼻界,無舌界,無身界,無意識界的簡化說法。界,解作「識」,所以也可以說成是無眼識乃至無意識識。六根眼為首,六根意為總,六根心為源,心動眼界生,心動意念立,心不動無界可立,眼見心不煩,聲亂心不惱,心平氣則和,自性無煩惱。自心本清靜,一了百自了,明心見了性,萬事都能了,表面平常人,心中覺悟高,不離諸是非,不逃諸煩惱,本來沒有事,苦辣酸甜都是自我心。

無無明 亦無無明盡 乃至無老死 亦無老死盡

無明,是執迷不悟的人,無無明,是甚麼都明了,是一個知萬理,通萬化,自心圓明的大覺者。亦無無明盡,是一塵不染,萬法皆空,明心見性的大覺者。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是說自心之光輝,與真空母體合而為一,已達無生無滅,無老無死之涅盤境界。

無苦集滅道

佛說人生有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苦,求不得苦,五蘊盛苦。集,就是眾苦在心,心中全是苦,滅,是跳出煩惱,諸苦全無,道,是所以能離苦得樂的原因。滅道,就是已達明心,無苦無樂的境界。苦樂乃是境,并非自心,自心如如不動,無苦亦無樂,到此地步,已無苦可舍,無集可斷,無滅可證,無道可修,故無苦集滅道。

無智亦無得 以無所得故

自心本來清靜,本體光明。因除愚昧才生智慧,如無愚昧可除,智慧也不必生了。即無智。人愚昧無知之時,妙明之心并沒有丟,只是自心不明白,似失而非失。理透心明之時,似得而非得,乃自家原來本有之珍寶,本非外得。俗語說:「騎著馬找馬」,也是這個道理。馬本沒丟,只是心沒想到。心明白過來了,馬也不是找回來的',本來就是自己騎著。即是無得。

菩提薩埵 依般若波羅密多故 心無罣礙

菩提薩埵(音多),簡稱菩薩。煉心達大定,自性圓明之人叫做菩薩。依心經所指之路,由定慧而達彼岸,復自性之真空,沒有一絲欲念,萬法皆空,為心無罣礙,得大自在,為心無罣礙。

無罣礙故 無有恐怖

人的生死本末,來龍去脈,以及宇宙自然千變萬化之理,即已明了,就應一無所戀,一無所貪,人間的一切幸福,苦厄,生死別離,俱屬幻生幻滅,此時此地天倫樂,散時離時兩無關,假的真做圓倫理,何真何假如是觀。明理明心法自然,即是心無罣礙。自心坦然自如,如如不動,就是已達到圓覺,已脫眾苦,自然也沒有恐布。

遠離顛倒夢想 究竟涅盤

涅盤,就是自心已達圓覺,與真空母體合而為一,無生無滅。

三世諸佛 依般若波羅密多故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過去,現在,未來,稱為三世。三世諸佛皆由此理而證。此理即自心自明,自性自度,依自性之定智慧,照自心之暗昧,而達明心圓覺,登無上界,與真空母體合而為一。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譯為無上正等正覺。有無上正等正覺之心即是佛。

故知般若波羅密多 是大神咒

智慧能解自心迷誤、暗昧、無明、未知數,能通萬化之源,無一化不知,無一神秘不解。自心比神還乎其神,秘不可言之事,迷不住心。自心不被一切所轉,不被一切所迷,心同自然一體,自心就是一個大神。

咒,就是語真言實,不二之理,可不是把心經當做咒語來念就能成佛。若不理解經意,若不實際練心,若不能做到明理明心,即使念上幾千遍幾萬遍也沒用,能悟到自心,認識自心,體會到自心,用自心照自心,自心明自心,勝於念千經萬卷,因為千經萬卷唯心旨,就是說,千經萬卷,都是已經明心的人,給尚未明心的人下的圣旨,必須遵旨而行。所以說千經萬卷唯心旨,目的是明心不是念,心經所言之理,能使人明心,故為大神咒。

是大明咒

自心智慧明燈,照自心之暗空,達明心見性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自然真空同體,一性圓明,十方平等,是為大明,能達此地步皆是心經之功。是使心達大明之真寶,是使心達大明的明言靈語,此理真實不假,是為大明咒。

是無上咒

無上指心而言,人心是一身之君,是生命之源,理解宇宙人生的至極真理,也只能用心去悟,心為無上智,心出於無上之源,是為無上咒。

是無等等咒

自性真空妙明理體為萬佛根,萬佛源,無心一切皆無,也無佛,也無經。一切果皆從心成,心是一切的種子,若沒有妙明心,就甚麼都沒有了。心能明萬理,心是一臺靈機,心是萬機之母,什么能與妙明之心相比呢?心高于一切,妙明心即是無等等。

能除一切苦 真實不虛

所有的道理前面已經講清楚了,沒有什么再說的了,佛還怕后人不信,因此,這句話就像是佛在發誓一樣地對后人說:「我不會欺騙你們,這個道理一點也不假,只要照這個道理去做,就一定能離苦得樂」,佛的慈悲之心盡矣,學佛者千萬不要埋沒圣賢一片心。無量大過難得悔,無為大法難得信。信是功德母,信而行,行而證,明心見性,也非難事。

故說般若波羅密多咒 即說咒曰 揭諦揭諦 波羅揭諦 波羅僧揭諦 菩提薩婆訶

此句從來沒有人解過,只接上句真實不虛四字,即了結了這一大因緣。

心經總共有260個字,心經的實旨是心,是佛說與見性弟子由定慧到明理,明心,達到無上正等正覺的理論,心經是以心為剛,講的是心法,心法的最高境界就是練功,自參自悟,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只可以意會,不可以言傳,用語言文字,是沒辨法說清楚的這些就叫做語言道斷,又叫真經無字,在這個意義上說,凡是有字的經,可以說的法,都是假的,寫的經,說的法,就像一個指路牌,對不明方向的行人,是有用的,對一個不走路的人是無用的,對已經走過這段路的人,都是沒有用的,練心者讀心經亦要同樣看法。

佛教所說的是慈悲,儒教所說的是忠恕,道教所說的是感應,這六個中文字,下面都有個心字在的,其實大家都是叫人去修心,去練心,亦是心經所有的意思,只不過是其它不同的學說,不同的老師,用不同的語言,去教同一個道理。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白話全譯文

這是一段神奇的文字,好多好多的人因為背誦它們而受益。有時候心經就是神奇的咒語(當然,只有在你完全相信的時候),望珍惜!

guān zì zài pú sà 。

觀 自 在 菩 薩 。(觀察內在,自見菩薩)

xíng shēn 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 shí 。

行 深 般 若 波 羅 蜜 多 時 。(深入的修行心經時)

zhào jiàn wǔ yùn jiē kōng 。

照 見 五 蘊 皆 空。(看到五蘊:形相、情欲、意念、行為、心靈,都是空的)

dù yī qiē kǔ è 。

度 一 切 苦 厄 。 (就將一切苦難置之度外)

shě lì zǐ 。

舍 利 子。(菩薩對學生舍利子說)

sè bù yì kōng 。

色 不 異 空。(形相不異乎空間)

kōng bù yì sè 。

空 不 異 色 。 (空間不異乎形相)

sè jí shì kōng。

色 即 是 空。(所以形相等于空間)

kōng jí shì sè 。

空 即 是 色。(空間等于形相)

shòu xiǎng xíng shí 。

受 想 行 識。(情欲、意念、行為、心靈)

yì fù rú shì 。

亦 復 如 是。(都是一樣的)

shě lì zǐ 。

舍 利 子。(舍利子呀)

shì zhū fǎ kōng xiāng 。

是 諸 法 空 相 。 (一切法則都是空的)

bù shēng bù miè 。

不 生 不 滅。(不生不滅)

bù gòu bù jìng 。

不 垢 不 凈。(不垢不凈 )

bù zēng bù jiǎn 。

不 增 不 減 。 (不增不減)

shì gù kōng zhōng wú sè。

是 故 空 中 無 色。(因此空間是沒有形相的)

wú shòu xiǎng xíng shí 。

無 受 想 行 識 。 (也沒有情欲、意念、行為和心靈)

wú yǎn ěr bí shé shēn yì。

無 眼 耳 鼻 舌 身 意。(沒有眼、耳、鼻、舌、身、意等 六根)

wú sè shēng xiāng wèi chù fǎ 。

無 色 聲 香 味 觸 法 。(更沒有色、聲、香、味、觸、法 等六塵)

wú yǎn jiè 。

無 眼 界。(沒有眼睛所能看到的界限)

nǎi zhì wú yì shi jie 。

乃 至 無 意 識 界 。 (直到沒有心靈所能感受的界限)

wú wú míng 。

無 無 明。(沒有不能了解的)

yì wú wú míng jìn 。

亦 無 無 明 盡 。 (也沒有不能了解的盡頭)

nǎi zhì wú lǎo sǐ 。

乃 至 無 老 死。(直到沒有老和死)

yì wú lǎo sǐ jìn 。

亦 無 老 死 盡。 (也沒有老和死的盡頭)

wú kǔ jí miè dào

無 苦 集 滅 道 。 (沒有痛苦的集合以及修道的幻滅)

wú zhì yì wú dé 。

無 智 亦 無 得。(不用智慧去強求)

yǐ wú suǒ dé gù 。

以 無 所 得 故 。 (所以得到與否并不重要)

pú tí sà duǒ 。

普 提 薩 埵。(菩薩覺悟之后)

yī 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 gù 。

依 般 若 波 羅 蜜 多 故 。 (依照心經)

xīn wú guà ài 。

心 無 掛 礙。(心中沒有礙)

wú guà ài gù 。

無 掛 礙 故。(由于沒有礙)

wú yǒu kǒng bù 。

無 有 恐 怖。 (所以不恐怖)

yuǎn lí diān dǎo mèng xiǎng 。

遠 離 顛 倒 夢 想。(遠離顛倒夢想 )

jiū jìng niè pán 。

究 竟 涅 盤 。 (最后達到彼岸)

sān shì zhū fó 。

三 世 諸 佛。(過去、現在和未來的三世諸佛)

yī 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 gù 。

依 般 若 波 羅 蜜 多 故 。 (依照心經)

dé ā nòu duō luó sān miǎo sān pú tí 。

得 阿 耨 多 羅 三 藐 三 菩 提 。(得到無上、正宗、正覺的' 三種佛果)

gù zhī 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

故 知 波 若 波 羅 蜜 多。(所以說心經)

shì dà shén zhòu 。

是 大 神 咒 。 (是變幻莫測的咒語)

shì dà míng zhòu 。

是 大 明 咒。(是神光普照的咒語)

shì wú shàng zhòu 。

是 無 上 咒。 (是無上的咒語)

shì wú děng děng zhòu 。

是 無 等 等 咒。(是最高的咒語)

néng chú yī qiē kǔ 。

能 除 一 切 苦。(能除一切苦 )

zhēn shí bù xū 。

真 實 不 虛 。 (不是騙人的 )

gùshuō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 zhòu 。

故 說 波 若 波 羅 蜜 多 咒。(所以說心經)

jí shuō zhòu yuē 。

即 說 咒 曰 。 (其咒語曰)

jiē dì jiē dì 。

揭 諦 揭 諦。(去吧,去吧)

bō luó jiē dì 。

波 羅 揭 諦 。 (到彼岸去吧)

bō luó sēng jiē dì 。

波 羅 僧 揭 諦。(大家快去彼岸)

pú tí sà pó hē 。

菩 提 薩 婆 訶 。 (修成正果)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講義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又稱《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簡稱《般若心經》或《心經》,是般若經系列中一部言簡義豐、博大精深、提綱挈領、極為重要的經典,為大乘佛教出家及在家佛教徒日常背誦的佛經。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講義

──二十年五月在南京中國佛學會講──

懸論

釋經

甲一 序分

甲二 正宗分

乙一 略說

丙一 略說五蘊皆空

丙二 略說度一切苦厄

乙二 廣說

丙一 廣說五蘊等皆空

丙二 廣說度一切苦厄

甲三 流通分

乙一 贊顯同密

乙二 說密加顯

附錄

【懸 論】

今天講的般若波羅密多心經,是般若經中之一種。佛經以般若為最鉅,總共有七百二十卷。其最簡括切要提綱挈領者,即現在講的般若波羅密多心經。此經字數不多,不過二百六十字,中國無論研究佛學、信仰佛法之人,及不大研究、不甚信仰之人,莫不知之,故此經在中國流傳甚廣。

此經在梵文原只一種,譯成中文共有七種。七次所譯,各有不同,亦如近人譯西書,各人譯本不同。現所講的,乃唐朝三藏法師玄奘譯本,其余六種譯本,專為研究佛學或考證之用,概未流通。此本流通最廣,誦之者獨多,故今以之為講本。誦此經者,得到精神安寧,心理愉快及特殊之靈感者甚多。當時玄奘法師遠適印度,歷種種苦,遇梵僧賜以此般若波羅密多心經;奘師誦之,在途得免一切艱難危險,故得周歷印度以求法,復回中國而宏法,以成就其大學問,建立其大事業。經云:菩薩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心無掛礙、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佛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得無上菩提。此經之力量,乃具于‘能除一切苦’一語。故此般若波羅密多心經,不但義理無窮,如能信受讀誦,亦功德無量。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八字,乃此經之題。般若及波羅密多,乃梵語音譯之名詞,心及經,乃約義譯成中文之名詞。此題聯綴四名而成,今一一釋之。

般若古讀波那。義雖可翻,但難恰當,故存其梵語而用音譯。如近譯哲學為“斐羅梭斐”,論理為“邏輯”之類。般若之義,雖可譯為智慧,但未極正確,因中文之智慧,有美有惡,如絕圣棄智之智,好行小慧之慧,皆含有非美善之意,不能恰好與般若相當,故不如存般若之原音,而以智慧──加以界限──為解釋。蓋般若者,諸佛菩薩親證諸法實相真如之智慧也。以一切萬有之法性本來真實如此。一切有情,不了真如,違于法性,故起顛倒迷謬虛妄之分別,必須遣除之,始得般若現前。故般若非平常之智慧,雖有時以之作解,須知實與普通書中之智慧不同。今為定義于下:般若者,乃依佛所說教法,解理修行,遣除一切顛倒、迷謬、虛妄的分別,親證諸法實相真如的無分別智慧也。

依此定義,說明三種般若:其【第1句】:實相般若:即親證諸法實相真如之智慧,依此實相般若故有諸佛及諸菩薩。此根本般若,離言說,絕文字,超分別,如經中謂:觀世音菩薩照見五蘊皆空,即親證諸法實相。此時此境,為一切文字言說思量所不能到,即此般若波羅密多心經亦無可說。惟無分別智乃名般若,既無可說,何以復有此經耶?則以有文字般若在。

其【第2句】:文字般若:其實文字本非文字,惟因諸佛菩薩親證諸法實相,而人等眾生未能證之,即未得實相般若。若諸佛菩薩對于一切有情,無有方便以開導教化,則雖自證諸法實相而不能利益眾生。依此為利益眾生的大慈悲心,乃施設方便的言說,即從親證得的法中,假設語言文字,使眾生了解起信,故有佛所說法。佛弟子中多聞而記憶力強者,如阿難陀輩,結集佛語而紀錄之,故有經律論三藏流傳于后世。故實相般若離絕語言文字,但從實相般若而方便教化,令未知者知,未解者解,乃有文字般若。

其【第3句】:觀照般若:觀照者,觀察覺照之義。蓋經典乃佛所說之法,使人依之而得了解其所含之理。顧理雖明,不離名字,未達無分別的親證,故欲從文字般若而達實相般若。其間有功用在,即觀照般若。是學佛之人,非僅于三藏佛典研究到透澈明白,融會貫通便已,又須向當下身心世界加以觀察,如本經所謂:“照見五蘊皆空”,即系將近而身心遠而世界,觀察覺照,決定明了自他一切萬法如幻如化,當體皆空。若能依經中道理,以為思想知識之標準,起心動念,常有觀照,勤為心理之訓練,則向者之分別執著煩惱串習,可以改變,可以伏除,終可引生實相般若,而與諸佛菩薩的般若完全一致,是為觀照般若。

譬之渡河,實相般若為一切眾生求渡達之處所;文字般若為諸佛菩薩方便布施之船筏;而觀照般若則為借船求渡各眾生撐篙持舵等等功力。是以依經解義,縱許博通三藏,若不身體力行,猶之空玩舟筏,不思行駛,終無渡達之日。其欲由解理而獲親證實相,亦猶是矣。且諸佛菩薩乃吾人之引導者,吾人對之亦非如迷信者流,崇拜一神多神可比。果能獲得親證實相的般若,即人人是菩薩;究竟證之,即人人是佛。是法平等,無有高下,只在智慧的覺達到耳。

波羅密多,華譯到彼岸,乃就一件事之圓滿成功言。如前渡河之喻,則動身處為此岸,欲達處為彼岸,渡河事竣為到彼岸,乃得稱為波羅密多。故內典所謂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之六波羅密多。乃至無量無數波羅密多,皆以一一事圓滿成功為義。由是般若波羅密多一語,應有當注意之三點:【第1句】:修行成功至于究竟圓滿,如佛菩薩成就親證諸法實相之澈底智慧,始得謂之般若波羅密多。其體性,唯是佛之真實澈底智慧,所有世間一切智慧,不能親證諸法實相,故非般若;非澈底圓滿,故更非波羅密多?!镜?句】:文字如船,觀照如在船上之駕駛努力。若證實相,則文字、觀照皆無所用,所謂到岸不需船,亦無須撐篙努力。是故依教解理、依理修行,皆為中流之事。故文字、觀照二者,雖稱般若而未為波羅密多;惟實相般若,乃為般若波羅密多。但就有能達到實相般若之可能性而言,則觀照般若,亦得方便稱為般若波羅密多?!镜?句】:諸法實相,初地以上菩薩,即能親證而得實相般若。就自度言,可謂之般若波羅密多,如本經觀自在菩薩之行深般若波羅密多。第以菩薩普渡未圓,差別智未滿,功德未熟,故須以實相般若為根本,以修萬行而圓萬德,直至究竟乃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終以成就佛果為波羅密多。

心、吾人常言及心,而心理學則為心之研究,則心固為存在之一種事;但以不見不聞,其義含混,故較其余事物難言,難以為研究之對象,依內典說明略有四種:【第1句】:肉團心,此指身中司血行之心臟,乃肉體中機關之一,屬于生理的?!镜?句】:緣慮心,乃感觸或觀察對象,而覺知或思慮者,即近人所謂心理現象之心?!镜?句】:集起心,謂集聚諸法種子,遇緣生起現行的心。如云:心田心地,喻心如田地之集聚種子,滋生草木。故凡見聞經驗之事,時無久暫,遇緣重現,吾人固常有此功用也。緣慮心與集起心,雖為物質上所無,而為精神作用所有,然而昏明不定,起滅無常。【第4句】:真實心,謂:“三界唯心、萬法唯識”之真實性也。佛典所謂唯識、唯心,原就緣慮心或集起心以言;謂可從緣慮心以知一切法,而集起心乃總攝諸法種子而現起諸法。故諸法真實相,不應從一一法以明之,但應從心以明之,把無明的`心轉變成明的心,即能明見諸法的真實相性,此即實相般若,亦即謂之真實。

佛典中普通有此心之四義,乃隨語意所指,取其一義以為言說,非一言心而四義皆具也。然則本經題心字之意為何義耶?此有數解:一者、心、乃比喻之詞,不屬于前四義,以佛典中般若經甚多,而此寥寥數百字乃七百余卷般若經中之心要──如綱要──故名曰心。蓋取常言重心點、中心點等意,又或取許多關系中之旨要點曰心。以此乃般若經許多文字中旨要之經,譬如人身之心臟,物體之中堅之意。二者、謂此心字乃前四義中之真實心,故即名為般若波羅密多心。以達到實相般若,即為最真實之心,而實相般若所證,即般若波羅密多心;又以具足功德妙用,如本經中所謂:‘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即實相般若相應之真實德用。本經題亦有譯作“般若波羅密多大明咒經”者,則以總持為“心”。又、亦即真實心,故心字可連屬上文為一名,而名為般若波羅密多心。

經、梵語修多羅,直譯華文為線。印度昔以貝葉記錄佛語,以線穿之,裝定成本,俾供遵依,垂之千古使不散失者,名為修多羅。中文經字之義,所謂:推四海而皆準,歷萬世而不渝;則經與修多羅意義恰當,故意譯曰經。又經,對律、論、為三藏;經乃開示之教理,律乃行為之規范,論則研究解釋發揮辨明經律者。又、以其余一切著作列為雜藏,故復有四藏之稱。本經則屬于經藏,非律、非論、非雜,故題為般若波羅密多心經。

釋經

【釋 經】

甲一 序分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本段序分之文,乃結經人所敘。觀自在是別名,菩薩是通名。觀自在者,以修觀照般若,而達實相般若,親證萬法皆空,無障礙,無束縛,而一切分別無不解脫,故名觀自在。菩薩乃菩提薩埵之簡稱,菩提譯覺,無上正等正覺,乃大乘究竟位所成最上圓滿之覺悟。薩埵譯為有情,即人及動物乃至一切眾生。合此菩提及薩埵二名為一名者,義即上求無上正等正覺,下度一切有情。故無論何人或何種眾生,立此志愿──即發上求下度之心者,即為菩薩。世俗誤以偶像為菩薩,有某種小學教科書,甚至兒童之玩具亦有洋菩薩之稱,殊屬非是。須知吾人皆可為菩薩,絕對不可誤會。

此段首敘觀自在菩薩,修般若行甚深至于波羅密多時,即實相般若現前之時,其智慧照見五蘊等皆空。五蘊者:色、受、想、行、識,乃身心世界各要素之五大聚。照見者,非研究明了之謂,乃如實覺照明見之謂,照見此身心世界要素皆虛妄非實,所謂五蘊皆空,則內而身心,外而宇宙之萬有,澈底皆空,是故度一切苦厄。良以種種痛苦厄難,眾生皆所不免。即以人類而論,略從三方而觀察之:【第1句】:依內身而有生、老、病、死、淫欲、饑渴等無數苦厄。【第2句】:依自然界而有水災、火災、風災、地震、及種種天災等苦厄?!镜?句】:依社會而有私人沖突仇殺、公法禁制拘罰、階級斗爭、國際戰爭等種種苦厄,充滿世間,隨時皆有。度即解脫之、超出之之謂。古今圣賢費盡心思才力,無非欲謀解脫人類之苦痛厄難,至于今日,迄無澈底有效之方法,而苦痛厄難轉有加無已。故度脫苦厄,實為人類及一切眾生共同欲達未能之目的。茲則舉出觀自在菩薩達到五蘊皆空境界,超脫一切苦厄之事實,使吾人作為標準,知所趨向;此結經人之深意也。其原理方法,后此隨文說明。

甲二 正宗分

乙一 略說

丙一 略說五蘊皆空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序中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二語,已將觀自在菩薩所證之事實,完全表示。自此以至正宗分竟,乃菩薩說明此事實者。故佛法非先有理論而后有事實,乃由達到此事實之人,為方便說明其事實而有此理論。良以見空度苦,吾人雖聞其事而未得親切證明,故猶有待解釋之必要。此一小段,即略釋照見五蘊皆空。舍利子,人名,聲聞中智慧第一,成羅漢果,為釋迦牟尼佛上首弟子。舍利,乃印度一種鳥名,目最美,中譯鹙鷺;其母以此鳥名為名,舍利子則依母為名,故名舍利子。他經有譯舍利弗者,弗、乃梵語,即子也。至供養之舍利,俗稱舍利珠,應與此為人名者異。正宗文首列舍利子名者,乃觀自在菩薩將說自證甚深之法,使世人了解,于當時聽眾之中,呼聲聞中智慧第一之人而發言也。色不異空以下六句,正明五蘊皆空。蘊者,蘊藏積聚之義。五蘊亦稱五法聚,亦稱五陰,亦即五類之義;乃將所有一切精神物質之法,歸納為五類:即色、受、想、行、識的五蘊以觀察之。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之一字,非僅顏色女色等義,亦非僅指對眼之色,蓋包括眼、耳、鼻、舌、身五根,色、聲、香、味、觸五塵,及法塵之一分而言。其義攝盡全宇宙一切物質及未發現而與物質同類者,故與物質之義相近而較廣。大而顯者,恒星地球;細而微者,原子、電子;凡此皆常識或科學認為有實體存在者也。第何以不異于空耶?故有研究。

此理若在二十余年前,偏執唯物論之時,但認物為實在,頗難解釋。近二十余年科學進步,如相對論物理學,略謂物質者,必須有:【第1句】:主觀上的一種感覺,【第2句】:對象,【第3句】:時間,【第4句】:空間;集合此等關系而成一概念乃名物質。原子、電子等,亦一概念耳。概念非根本實在成立,乃由相對之關系,湊合而成,故物質非根本存在;此說與佛學眾緣所生法之義略同。眾緣所生法者,一切法無非眾多因緣關系集合而成之團體耳。故凡見聞覺知之所到,無論大小顯微,莫不皆然;此所謂色,義相如是。

譬之杯然,視覺上有紅白,觸覺上有冷暖,數理上有方圓,復感覺其有一聚──即獨一個體──之對象,故從感念上,名之為杯。故知杯者從眾緣假相以立名,若除眾緣,杯無實體,既無實體,故謂之空??罩蛔?,即無實體之謂,乃義理之空,非謂滅無之空或空間之空。

色雖分明顯現而無實體,故云色不異空;雖無實體而分明顯現,故云空不異色。雖然、不異云者,相等為義,觀念上仍有色空之見在。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則進一步以言色空直無二致;以一切色皆假相現,非滅色而后為空,乃即存在而不實,故為空也。先言“不異”二句,乃打破舊思想;后進之以“即是”二句,乃改立新觀念。此五蘊中先舉色蘊為例。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乃明四蘊亦如色之非實,當體皆空。依前四句廣明,應言:“受不異空,空不異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想、行、識三蘊,類推可知。受為苦、樂、憂、喜、舍等之感覺;想為彼此、是非等之分別;行乃動身作事諸行為,識即了別覺知此受想行者。四者亦系眾多因緣集合而生,故無實體。譬之視覺,必須因有對象、光明、空間、眼根、及內心一切作用,始得有一剎那之視覺現起;若此種種關系或變或缺,則此視覺不能存在。藉緣而有,故謂之空。故即存在而不異空;亦即存在而即是空。故五蘊者,色為物質現象,受、想、行、識為精神現象,非實有體,皆不異空,皆即是空,故以亦復如是總括言之。

宇宙、人生,有情、無情,一切常識認為存在者,無非物質之現相及心理之現相,即無非五蘊之法;故五蘊實為構成宇宙人生之基本條件。今既證明此基本條件之五蘊皆空,則所構成之人生、宇宙,乃至一切一切,無不空矣。譬之基于土、木、瓦、石、人工等緣而成屋,若明諸緣為空,則屋亦空。是故五蘊不異空,空不異五蘊;五蘊即是空,空即是五蘊。乃觀自在菩薩依實相般若,澈底照明親切見到之智境也。

復次、所謂宇宙人生一切皆空者,非創為空義,強納諸法以歸于空;以諸法本空,而諸佛菩薩乃發見此空相,亦猶科學之發見公例耳。又或一聞空義,誤以為眼見空間之空,而起諸法消滅之見;不知空間之空,在佛學上仍屬于對眼之色,故非以消滅諸法為空。蓋以人生宇宙諸法,皆唯是依眾緣所成之假相,本來是空;第吾人無實相智,知識迷妄,見解顛倒,誤認假相以為真相,執著自我,自我而外分疆劃界,無不一一皆實,由之物我角立,自他對待,互感自我之不足,互求自我之發展,沖突殺害,助長貪瞋,而演成充滿煩惱苦痛之世界,是皆昧于五蘊皆空有以致之也。

丙二 略說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

此略釋度一切苦厄。重呼舍利弗之名,而告之以“是諸法空相”。是者,此也;承上文五蘊皆空言。然則此五蘊諸法之空相為何相耶?乃即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之真如實相。以諸法真如實相本來如此故,以見生滅、見垢凈、見增減,即是不見五蘊皆空所顯真相故。大抵生滅就體言,垢凈就相言,增減就量言。然則復云何度一切苦厄耶?以不見空故苦,以照見空故度。

何則?見生滅者,不了萬有非實,而認為相互角立之一一物,故計何時生,何時滅;以橫計生滅故,即欲茍免其死滅而延長其生存,由是沖突爭斗,無量苦厄充滿世間。若了諸法空相,即知眾緣聚故虛妄名生,眾緣散故虛妄名滅。眾緣存于全宇宙,亦即全宇宙為眾緣,無始終,無邊際,是故本來不生,亦無有滅;乃為人生世界之實相。了達此一切不生不滅之實相,故當下皆空,更無因橫計生滅而起諸煩惱。

見垢凈,則有相形之美惡優劣;由是瞋惡貪善,取舍心生,即欲消垢而求凈,彼羨極樂慕天堂者非歟?下焉者貪瞋內蘊,謀奪外馳,以演成欲望橫流之世界,遂至苦厄無窮!若了實相,則了諸法緣生;眾緣生故,法法圓滿,法法具足,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遍一切,一切遍一。無不遍故,無不圓故,則凈善垢惡之相了不可得,取舍煩惱更無由生。

見增減,故計大小多寡之量;此疆彼界,自他歷然,憾自不足,嫉他有余,求自增益,不顧損他,求自滿足,不惜害彼,食肉寢皮,殺貪不止,殺機所屆,人將相食,此殺彼拒,強弱以形,差等斯興,階級復起,聚族糾眾,報復斗爭,怨結冤深,窮劫莫解,是皆眾生妄想顛倒,執著轉深,罪業所招,遂同感此惡濁世界,苦惱人生。若了諸法皆空,達真如相,互遍互圓,不可增減,一切苦厄,復安所寄?是故度一切苦厄者,非諸苦厄實有,又從而消除之;乃以了達諸法,緣生無性──實體,生滅、垢凈、增減等相皆空;迷謬顛倒既消,而煩惱自然不起,故云度耳。

乙二 廣說

丙一 廣說五蘊等皆空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自此至無智亦無得,乃廣明五蘊等皆空,以破除凡夫之迷及三乘之謬。故五蘊下可加一等字,而云照見五蘊等皆空,即等此世間所有法及下文之出世間法一切皆空也。

此一節先就上文之意以確定之,故說是故諸法空相之中,無實在之五蘊。推類而言,亦無實在之六根、六塵,乃至十八界;無、即空義。以皆心──精神的、物──物理的、之現象假相而已。色、受、想、行識名五蘊,詳前略說。

眼、耳、鼻、舌、身、意,名六根,前五根為物理現相,亦稱色法;意根為精神現相,亦稱心法。色、聲、香、味、觸、法,名六塵,前五及法塵之一分為色法;又法塵之一分,為心所法,及不相應行法。六根,六塵,亦名十二處。眼界、耳界、鼻界、舌界、身界、意界,色界、聲界、香界、味界、觸界、法界,眼識界、耳識界、鼻識界、舌識界、身識界、意識界,名十八界。前十二界分屬色心,如六根六塵所說;后六識界,概屬心法。十八界為六根、六塵加六識,故云自眼界乃至意識界;諸法空相中皆無之。根、塵、識、處、界,無非色心諸法開合之不同,等于五蘊,亦即皆空;然法處、法界攝無為法,又較廣矣。以上為凡夫所有法,即眾生共依之基本條件。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此十二緣起流轉門及還滅門,為辟支──緣覺所修之法。以觀察世間眾生,依此無明乃至老死等緣起之相續而有生死流轉,故修無明盡乃至老死盡之還滅而成出世解脫。十二緣起流轉之理:【第1句】:無明,謂能發業之煩惱,即惑?!镜?句】:行,謂善惡無記有漏行為,即業。此二由惑發業為過去世之因,謂之無明緣行?!镜?句】:識,謂最初入胎之業識?!镜?句】:名色,謂胎中精神、物質初備之相?!镜?句】:六入,胎中六根初全。【第6句】:觸,出胎與外境之接觸?!镜?句】:受,謂領納所感觸之境。此五初由過去之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而成現在之果。【第8句】:愛,謂貪愛?!镜?句】:取,謂取著。由受緣愛,愛緣取,為現在之惑。【第10句】:有,由取緣有,即由愛取之惑,引生后有之業;故愛取有三者,合為現造之因?!镜?1句】:生,【第12句】:老死;由有緣生,生緣老死,故生與老死,即指未來之果,而未來生死之中,復如現世之起惑──愛取、造業──有,如是生死死生輪回不息,故名流轉門。修出世法者,欲了生死而得解脫,必須先將生死根本之無明滅盡,無明盡故行盡,行盡故識盡,如是乃至老死盡,故名十二因緣還滅門。

流轉門乃詳明五蘊生滅之相,還滅門為解脫出世之法。但在諸法空相中,生滅既無,解脫何用?故云無流轉之無明,亦無還滅之無明盡,乃至無流轉之老死,亦無還滅之老死盡。

無苦、集、滅、道。

苦、集、滅、道,謂之四諦,乃聲聞所修之解脫。諦者,真理之謂。蓋以觀察生、老、病、死等而知人生根本是苦,是名苦諦。復觀此苦乃由貪、瞋、癡等煩惱之惑所造殺、盜、淫等之業集積而來,是名集諦。集為因而苦為果,故欲解脫苦果,必先滅此集因,是名滅諦。滅之必有其道,故廣修三十七道品,是名道諦。故從知苦,斷集,證滅,修道,而得羅漢四果,為聲聞所修之法??嗉?,亦不外五蘊,今依菩薩所證諸法空相之中,則知苦集本空;苦集既空,滅道亦無;故云無苦集滅道。

無智亦無得。

上來十二因緣及四諦為二乘之法,智與得則通于三乘。以初心菩薩亦認有涅槃之可得,與求得涅槃之智;不知涅槃云者,即以了脫生死而立名,別無涅槃實法可得;既無可得,亦即無證得之智,故云無智亦無得。

丙二 廣說度一切苦厄

以無所得故。

此承上文無得而啟下文。自此至正宗分竟,為廣說度一切苦厄。一者、就所得方面言之,必有實體之法,如常識所認衣食等,可取而有之,名為所得;今證諸法皆空,無有實體,故無所得。二者、就能得方面言之,必本身有所欠缺,如世間人寒而得衣,饑而得食,乃名為得;今證實相,無不圓滿,故無可得。以無所得故,故無上文世間出世間一切法,亦以無所得故,而啟示下文菩薩及諸佛之成就。

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此明菩薩因中度苦,至于凈盡,乃至圓成佛果,皆以無所得而依般若波羅密多故。良以畢竟無所得,始為親證實相之真實心,亦即般若波羅密多心,此真實心,普遍圓滿,一真絕待,無事外求。若有所得,則如以手攜物,有此攜物之相,即為對待而非絕待,非絕待即非普遍圓滿,亦即失彼真實之相,不得名為般若波羅密多心也。

菩提薩埵,簡稱菩薩,即發心上求無上正覺,下度一切有情者。如何能上求下度耶?即以依于親證真如實相智慧故。否則妄想心用事,顛倒心用事,煩惱心用事,有掛礙,有恐怖,即不能上求下度。菩薩成就般若波羅密多,身心皆依之而行,如行路者,眼既清明,復有日光,乃可往來自由,否則盲人瞎馬,動輒得咎。菩薩依于此心,則一切顛倒妄想空之無余,更無一法可得。金剛經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即無所住行于布施,行于持戒,行于忍辱,行于精進,行于禪定等。無住即無得之義,無住生心,即般若智現前,依之而行,故能上求下度,一切無礙。心無掛礙:礙掛者,心被事境所牽,則心之力用為之籠罩,如人聞聲,心即隨之落在其中,即為有掛礙之相,是以見不超色,聽不超聲,乃至嗅香、嘗味、覺觸互不相通,亦即有所得故。若依般若波羅密多,則無對待,無分別,故心無住──無得──而無不存在,故云無掛礙??植酪驋斓K而有,如常人不解生空,認身為自,即被身掛礙。身須有住,陸需屋,水需舟,生活需賴社會國家,即為住處掛礙。如是而有死亡之恐怖,天災人禍苦痛危險等之恐怖。若能了達身心世界皆空,眾緣所成,普遍圓滿,如是心等虛空而無一定住在處,所謂利衰毀譽稱譏苦樂皆不能動,故無掛礙,即亦無有恐怖;由此而大無畏精神油然以生。是以佛學中所稱大無畏精神,非血氣用事,剛愎莽闖無所忌憚之謂,乃由真智以明真理,親證確切,決定堅固,故非任何利害所能搖奪。到此則心地光明,坦坦蕩蕩,不復有絲毫胡亂思想,故即接說遠離顛倒夢想。

顛倒夢想:淺言之,則睡夢時因五根依于生理睡眠之關系,知覺作用缺緣不起五識,意識亦無充分之知覺現起,但意識等精神之活動不斷。故其間則有錯覺、幻覺,一切善惡有無皆與醒時之知覺不符,若細究之,則人生實一大夢。語云:“大夢誰先覺”,蓋有以也。比類以言,吾人初睡之時,必經一度──短至一剎那──完全無知而后入夢,將寤之時,亦必經一度完全無知而后醒覺;以視人之初生以及臨死,其昏迷無知之狀,實無有異。自生時經過昏迷以后,漸漸能知我知人,知自知他乃至事事物物,盡其數十寒暑所知之量,則人生心境,以視夢中景物漸生,苦樂備呈者,亦無有異。顧睡眠之夢,醒則覺之,人生大夢,則以無始長夜無明,生死死生,曾無剎那之醒寤,必有大覺而后知此其大夢也。佛陀即是經過大夢而得大覺者,以其經過大夢,亦能歷歷了知前此乃為長夜無明之夢心所蔽,故能將此夢幻人生種種顛倒合盤托出,使一切眾生得以警覺。至于菩薩則自決定信心后,信此大夢非實,信有大覺可得,種種修行,求打破長夜無明,誠能減少一分睡眠習氣,即為破除一分顛倒夢想;是故深位菩薩,亦未全離大夢,以其己有醒覺之動機,可以比為清夢,且亦自知其夢耳。至此境界,可比為東方將白,晨鐘將動,去覺不遠之時,其間尚有可說者,亦只所謂無掛礙無恐怖,以至于遠離顛倒夢想而已。最后無明全破,大夢全離,則為究竟涅槃。

究竟涅槃,梵語般涅槃那,簡言涅槃,乃安寧無擾之義。分釋則圓滿為涅,寂靜為槃,故亦譯為圓寂。德無不圓,患無不寂,故稱究竟涅槃。至若羅漢、辟支,以了生死──即解脫六道輪回──為涅槃,尚非此所云究竟涅槃。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菩薩從凡夫位發心,經過種種修行之過程,至于究竟,即達佛果,故在佛果上,更無些微度苦之相可說,故云一切諸佛,皆是依般若波羅密多,而得成就無上菩提。

三世,即過去、現在、未來,第過、現、未非有固定的年限可計,不過假定少分時間為現在,而前與過去,后與未來相望,在流動相上立此三名。依佛教理,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即人人皆可成佛,但已成、今成、當成未定。三世諸佛,即將未來當成佛之人,亦即一切眾生,包括在內。以從佛之立場觀一切眾生,佛性平等,無不是佛也。佛梵語,具云佛陀,西文譯補達,中國古譯浮屠或浮圖,皆是音譯。有以浮圖為塔,浮屠為出家人之稱者,俱屬非是。佛即覺者義,以眾生無始時來,輾轉于生死長夜大夢之中,今得澈底醒覺,故為覺者,顧何以得澈底醒覺耶?即經云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此九字,皆梵音,阿、無也,耨多羅、上也,三藐、平正而普遍也,三菩提、正覺也:具譯為無上正遍──亦作等──正覺。正則非邪,遍則非偏,得此無上正等覺之人,即名為佛,即名覺者,亦猶飽學之人名為學者。如此覺者,無數無量無邊,本世界則有釋迦牟尼覺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一切經皆為所說。

自以無所得故至此,廣說度一切苦,度至于究竟,明菩薩之所以成菩薩,佛之所以成佛,皆依般若波羅密多,故般若波羅密多為佛母,為佛之本源。

茲再總括正宗一分,就現事易明者一談。譬如國民革命過程中,必先經過一番破壞,將所有不良政法,不良勢力,不良份子,不良之風俗習慣等一一推翻,而后良好建設乃得實現。佛法亦然,世以佛學為反革命、不革命,而不知佛學乃真正之革命,且為全宇宙整個的革命,無量無邊一切有心界澈底的總革命,先破壞后建設。即如本經義理明甚,自舍利子色不異空起至究竟涅槃止,即為破壞工作;蓋將虛偽無實,無明不覺,昏夢妄想,煩惱苦厄一切之法,依般若波羅密多之金剛智劍,以打破之、消滅之,一掃而空,使破壞至于澈底。復即依此實相智以完成其圓滿建設,即所謂依般若波羅密多,得無上菩提,然后眾生、世界乃成圓滿清凈大覺光明之法界,此諸佛之所親歷,觀自在菩薩之所親證,吾人幸得聞之。時人亦有謂佛學為非人生倫理的,消極的,厭世的,逃空的等說,皆以不明佛學之全系統,及其真精神所在;無異二十年前之人,多有認革命祗為搗亂,而不知革命實為除惡以成善也。

甲三 流通分

乙一 贊顯同密

故知般若波羅密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經典中明說道理的,謂之顯教;加持功用的,謂之密言。顯教即經文,密言即咒語,如下文羯諦羯諦等。本段稱贊顯說之般若波羅密理,其功用同于密說之般若波羅密多咒,故曰是大神、大明、無上、無等咒,能根本除離一切苦,是真實不虛的。

咒、梵語陀羅尼,為有真功實用之言。中文咒字,含有精神力量,如發誓令人得福得禍之類,故以為譯。但咒語非但理論之思想力,如上文之澈底改造人生乃至得無上正覺,亦即依般若波羅密多之真實功用。有解脫生死煩惱等之妙用,故為大神咒;此為三乘共咒。遠離顛倒夢想,打破無明而成明覺,故為大明咒;此為大乘共咒。究竟涅槃最高最上,故為無上咒;此為八地以上菩薩佛咒。無等者,究竟涅槃最高無上無與等者,而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即等于無等之究竟涅槃,故為無等等;此為佛不共咒。有此功用,是以除苦非虛。世間圣賢豪杰,亦有種種勤求離苦得樂之方,但以苦根未除,樂非真實。若依般若波羅密多,則一切苦除之永斷,故為真實不虛。此贊顯說之經義,其功用能同于密咒,亦可見持咒念經等,可離苦以成德矣。

乙二 說密加顯

故說般若波羅密多咒,即說咒曰:羯諦羯諦,波羅羯諦,波羅僧羯諦,菩提娑婆訶。

羯諦羯諦以下,乃此經之密語。其內容即般若波羅密多之功用,說此密咒以加持上說經義,使持念者,獲其真實之效力。咒語如軍中之口號,不在解釋,凡出入通過,說得對則可行,否則不能。咒語亦然,其作用全在聲音,是以誦持咒語,不可錯誤,誦持不對,即失效力。其義則不必解、不應解。如欲略明咒中梵字之義,亦可略釋如下:

羯諦羯諦:羯諦、度義,重言羯諦,自度度他義,即般若波羅密多能自度度他出生死煩惱海也。波羅羯諦:波羅、即波羅密多,度到彼岸也。波羅僧羯諦:僧、眾也,自他一切無不度到彼岸也。菩提娑婆訶:菩提、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娑婆訶、即速疾成就義;度一切眾生速皆成佛也。

究之密咒,在念不在解,誠能至心持念,近之達到身心安寧,遠之可祈世界和平,即為般若波羅密多現前功用;至于究竟,則自他一切有情,共成正覺。(李了空、胡法智合記)(見??硎黄?

附 照見五蘊皆空

附 照見五蘊皆空

一 五蘊

蘊,聚也,五蘊猶云五聚。

甲、色蘊  諸物質類為一聚之謂,總分三類:

【第1句】:內五根──眼、耳、鼻、舌、身。

【第2句】:外五塵──色、聲、香、味、觸。四微與四大之關系,如下:

【第3句】:法處所攝色──極微,極迥,受所引,定所引,妄所執。

乙、受蘊  根塵接觸之諸識相應感受心所,可分為五:

丙、想蘊  取境界別之知覺,相名,觀念,概念。

丁、行蘊  以流動、造作、行為之慮思為主,包括二法,如下:

【第1句】:相應行──五遍行除受想,五別境,十一善,二十六煩惱,四不定。

【第2句】:不相應行──時、方、數等二十四。

戊、識蘊  六識或八識。

二 五蘊皆空

甲、但有五蘊諸法,而和合、相續假現之人物皆空。

乙、五蘊諸法亦因緣所生而各各自性皆空。

三 照見五蘊皆空

能照見之般若,是別境慧及相應諸善心心所:圣菩薩是妙觀察智、平等性智,佛加大圓鏡智、成所作智,即四智菩提。(見正信第六卷第十八期)信第六卷第十八期)

(附注)“照見五蘊皆空”,二十四年七月講于莫干山;今附于此。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广东光信机械有限公司| 粤北联合钢铁有限公司| 东莞发机械有限公司| 邹平县宏鑫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 常州浦发机械有限公司| 汕头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江苏力源液压机械有限公司| 东莞市合辉精密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新乡市特昌振动机械有限公司| 无锡烨隆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木业有限公司起名大全| 青岛鳌福机械有限公司| 湖南中旺工程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湖南博长钢铁贸易有限公司| 东莞鸿昌机械有限公司| 温州科迪机械有限公司| 苏州海盛精密机械有限公司怎么样 | 黑龙江建龙钢铁有限公司| 大禾众邦机械有限公司| 苏州星光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德州联合石油机械有限公司| 新乡市大汉振动机械有限公司| 济南博威液压机械有限公司| 青岛宏达锻压机械有限公司| 桂林中天机械有限公司| 重庆川普机械有限公司| 牛力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邯郸新兴重型机械有限公司| 武汉餐至饮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江苏贝尔机械有限公司| 大连仁海重工有限公司| 江苏中闽钢铁有限公司| 浙江赛力机械有限公司| 合肥成龙钢铁有限公司| 山东同洲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北京起重机械有限公司| 旺磐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江阴祥乐机械有限公司| 诸城市富瑞德机械有限公司 | 烨隆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安徽泰恒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兰州炊事机械有限公司| 福建亿鑫钢铁有限公司| 山东省机械施工有限公司| 宁波联成机械有限公司| 青岛青锻锻压机械有限公司| 青岛凯顿机械有限公司| 天津新港船舶重工有限公司| 江阴市联拓重工机械有限公司| 承德 机械有限公司| 震德塑料机械有限公司| 杭州爱科机械有限公司| 文穗塑料机械有限公司| 山东三牛机械有限公司| 海沃机械扬州有限公司| 漳州三宝钢铁有限公司| 上海汉享食品机械有限公司 | 芜湖富鑫钢铁有限公司| 江苏瀚皋机械有限公司| 青岛云龙纺织机械有限公司 | 保定市恒瑞游乐机械有限公司| 天津宏大纺织机械有限公司| 中山市翠山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山东胜亚机械有限公司| 广州 机械有限公司| 鄂州吴城钢铁有限公司| 高义钢铁有限公司电话| 上海大恒光学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南京华创包装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 瑞安市创博机械有限公司| 安徽正元机械有限公司| 山东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南通力威机械有限公司| 青岛凯机械有限公司| 成都市机械有限公司| 东莞市固达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上海 马机械有限公司| 河北东方富达机械有限公司| 浙江鼎业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 宁波利豪机械有限公司| 潍坊润达机械有限公司| 山西美锦钢铁有限公司| 郑州志乾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新乡市东源机械有限公司| 北京市机械施工有限公司| 上海山卓重工机械有限公司 | 上海 输送机械有限公司| 石油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建设工程有限公司起名| 京山力拓机械有限公司| 上海科瑞机械有限公司| 无锡金球机械有限公司| 江苏莱宝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苏州友众传动机械有限公司| 天重江天重工有限公司| 宁波市北仑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浙江瑞尔斯机械有限公司| 昆明远桥机械有限公司| 浙江杰豹机械有限公司| 义乌市新起有限公司| 宁波梦神床垫机械有限公司| 河北燕山钢铁有限公司| 宁波星箭航天机械有限公司| 福州优利机械有限公司| 首钢长治钢铁有限公司地址| 石家庄三一众力工程机械有限公司| 烟台博迈机械有限公司| 日照山东钢铁有限公司| 华通动力重工有限公司| 丰机械有限公司怎么样| 机械有限公司怎么注册| 江阴古川机械有限公司| 东远机械昆山有限公司| 东莞达机械有限公司| 深圳创能机械有限公司| 扬州 机械设备 有限公司| 福州四兴机械有限公司| 武汉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五矿钢铁上海有限公司| 浙江东雄重工有限公司| 无锡包装机械有限公司| 宁波力源机械有限公司| 大连孚德机械有限公司| 佛山丰又丰机械有限公司| 东莞市通盛机械有限公司 | 南通友德机械有限公司| 杭州三普机械有限公司| 汇大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机械电子制造有限公司| 浙江双环传动机械有限公司 | 山东华雄机械有限公司| 华隆 机械有限公司| 德阳川广机械有限公司| 常州 重工有限公司| 南京伟舜机械有限公司| 成都弘林机械有限公司| 诸城市博康机械有限公司| 徐州徐工随车起重机有限公司 | 山东神力起重机械有限公司| 畜牧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江苏舜天机械进出口有限公司| 济宁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四川兴明泰机械有限公司| 无锡海天机械有限公司| 河南丰泉机械有限公司| 珠海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江苏特佳机械有限公司| 浙江兴发机械有限公司| 常州久压久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温州欧诺机械有限公司| 东莞宏起塑胶电子有限公司| 浙江机械有限公司招聘信息| 天盛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章丘市宇龙机械有限公司| 台在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昌邑市机械有限公司| 上海善能机械有限公司| 山东天路重工有限公司| 安丘市 机械有限公司| 青岛软控重工有限公司| 广州磊蒙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上海纺织机械有限公司| 苏州勤美达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友嘉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宁波巨隆机械有限公司| 河南耿力支护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 江苏古川机械有限公司| 东莞市柯达机械有限公司| 昆山塑料机械有限公司| 洛北重工机械有限公司| 北京航天振邦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匹思通机械有限公司| 扬州鼎隆机械有限公司| 固安嘉峰机械有限公司| 南通昭和机械有限公司| 威海盛世机械有限公司| 上海 坚机械有限公司| 保定金地机械有限公司| 上海春田机械有限公司| 浙江天泰机械有限公司| 川岛洗涤机械有限公司| 天重江天重工有限公司| 荏原机械烟台有限公司| 芜湖汇丰机械工业有限公司| 济宁新田工程机械有限公司| 台湾正河源机械配件有限公司| 济南 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绵阳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北京晨光兴业机械有限公司| 阜新恒泰机械有限公司| 河南江河机械有限公司| 上海科劳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东莞大同机械有限公司| 金纬机械溧阳有限公司| 青岛力克川液压机械有限公司| 厦门船舶重工有限公司| 常德三一机械有限公司| 洗涤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新乡矿山起重机有限公司| 威海石岛重工有限公司| 东营石油机械有限公司| 芜湖中安重工自动化装备有限公司 | 河南柴油机重工有限公司| 东莞市比奥机械有限公司| 苏州苏媛爱德克机械有限公司 | 浙江传动机械有限公司| 河南省矿山起重有限公司| 张家港市亿利机械有限公司| 常州斯太尔动力机械有限公司| 沈阳三洋建筑机械有限公司 | 昆山市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上海橡塑机械有限公司| 食品有限公司起名大全| 上海科劳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协展机械工业有限公司| 厦门大金机械有限公司| 青岛奥硕数控机械有限公司| 南京凯驰机械有限公司| 合肥起重机械有限公司| 张家港和和机械有限公司| 宁波民盛机械有限公司| 哈尔滨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新疆起亚铝业有限公司招聘| 山东威曼机械有限公司| 东莞沃德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温州朝隆纺织机械有限公司| 重庆明华机械有限公司| 浙江宇丰机械有限公司| 宁波科鼎钢铁有限公司| 南通航力重工机械有限公司| 河南卫华起重机有限公司| 合肥汉杰包装机械喷码有限公司 | 宁波五峰机械有限公司| 东莞市源机械有限公司| 桐乡合德机械有限公司| 佛山市浩铭达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上海华东制药机械有限公司| 鑫达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无锡鹰贝机械有限公司| 重庆自动化机械有限公司| 东莞市金峥机械有限公司| 河北天冠环保机械有限公司| 畜牧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宁波佳利来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金达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武汉益达建设机械有限公司| 安丘市 机械有限公司| 张家港市贝尔机械有限公司| 天津石油机械有限公司| 上海科瑞机械有限公司| 蓬莱巨涛海洋工程重工有限公司怎么样 | 浙江西子重工机械有限公司| 萍乡萍钢安源钢铁有限公司| 吉林鑫达钢铁有限公司地址| 无锡锡南机械有限公司| 杭州丽伟电脑机械有限公司| 山东建筑机械有限公司| 三益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昆山铭世特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四川沱江起重机有限公司| 扬州精辉试验机械有限公司| 广东星联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 液压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昆山海进机械有限公司| 研精舍上海精密机械加工有限公司 | 新乡市矿山起重机械有限公司| 南京凯驰机械有限公司| 威图电子机械技术上海有限公司| 南京瑞亚挤出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杭州春江制药机械有限公司| 山西 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山东兴田机械有限公司| 京雕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太仓越华精密机械配件有限公司 | 广州新成机械技术有限公司| 青岛新大成塑料机械有限公司| 三星重工业宁波有限公司招聘 | 北京大起空调有限公司| 农友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唐山泰钢钢铁有限公司| 浙江康明斯机械有限公司| 浙江精劲机械有限公司| 浙江德玛克机械有限公司| 广州山推机械有限公司| 日照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河北新金钢铁有限公司| 天津海特传动机械有限公司 | 杭州川禾机械有限公司| 常熟 机械有限公司| 爱可机械深圳有限公司| 宝鸡忠诚制药机械有限公司| 东莞市金联吹塑机械有限公司| 长葛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安徽建筑机械有限公司| 石家庄钢铁有限公司| 昆山苏隆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四川依赛特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镇江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北京机械设备租赁有限公司| 浙江园林机械有限公司| 纸箱机械 有限公司| 上海汉 机械有限公司| 龙腾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新乡市欧霖佳机械有限公司| 北京京民兴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山东源鑫农牧机械有限公司| 邯郸海拓机械有限公司| 东莞市利成机械有限公司| 德州佳永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温州市机械有限公司| 青岛吉瑞特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河南兴邦重工机器有限公司| 青岛威尔塑料机械有限公司| 机械设备工程有限公司| 常州超通机械有限公司| 河北昭达机械有限公司| 上海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浙江常至机械有限公司| 养殖有限公司起名大全| 鑫科木工机械有限公司| 洛阳高峰工程机械有限公司| 安来动力机械有限公司| 浙江中益机械有限公司| 自动化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广州伟基机械有限公司| 鄂州鸿泰钢铁有限公司| 昆山市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沧州卓鑫机械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 玉环万全机械有限公司| 江苏正兴建设机械有限公司| 青岛晟森机械有限公司| 济南耐刻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南通福斯特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河南瑞峰机械有限公司| 三技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杭州中亚机械有限公司| 精密机械配件有限公司| 临沂正大机械有限公司| 广州德机械有限公司| 湖南天拓重工有限公司| 福建巨霸机械有限公司| 涂装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青岛山森机械有限公司| 恒瑞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张家港亿塑机械有限公司| 东莞钰腾机械有限公司| 泉州市劲力工程机械有限公司| 玉环万全机械有限公司| 新昌县蓝翔机械有限公司 | 河北永洋钢铁有限公司详细地址| 澳太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宁波工业机械有限公司| 埃比西斯机械有限公司| 东莞%机械%有限公司| 江苏宇达机械有限公司| 安丘市 机械有限公司| 苏州星光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江阴市液压机械有限公司| 诸城市放心食品机械有限公司| 江苏精明机械有限公司| 上海川口机械有限公司| 济宁立派工程机械有限公司| 东莞伟机械有限公司| 志高机械有限公司官网| 浙江中力机械有限公司| 大连起重矿山机械有限公司| 常州市 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天津德尚机械有限公司| 淄博宏达钢铁有限公司| 山东 包装机械有限公司| 阳煤化工机械有限公司| 河南启瀚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郑州矿山机械有限公司| 北京市政中燕工程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重庆华世丹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江苏天泽精工机械有限公司| 珠海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宏源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江阴市勤业化工机械有限公司| 维特根机械有限公司| 江苏博森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济南大鹏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机械有限公司起名大全| 上海枫信传动机械有限公司| 常熟神马机械有限公司| 杭州春江制药机械有限公司| 南京润森工程机械有限公司| 新乡市东振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淄博晟峰机械有限公司| 禹城通裕新能源机械铸造有限公司| 大连 工程机械有限公司| 吉林小松工程机械有限公司| 速技能机械有限公司| 南通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上海松井机械有限公司| 九江益鑫机械有限公司| 温岭永进机械有限公司| 沈阳六合机械有限公司| 上海先德机械工程有限公司| 临海市机械有限公司| 大连铸鸿机械有限公司| 山东鲁一机械有限公司| 昆山富邦机械有限公司| 唐山荣程钢铁有限公司| 昆山乔地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湖南威士重工机械有限公司| 河南长城机械有限公司| 青岛欣鑫数控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东莞培锋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昆山市升达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江阴 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摩丁机械常州有限公司| 天津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安徽普源分离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长沙中传机械有限公司| 常州曼恩机械有限公司| 瑞利包装机械有限公司| 唐山龙泉机械有限公司| 河南省新乡市矿山起重机有限公司| 无锡水登机械有限公司| 河南隧通机械有限公司| 武汉瑞威特机械有限公司| 金瑞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南通佳宝机械有限公司| 无纺布机械有限公司| 临沂市机械有限公司| 东莞 机械有限公司| 机械租赁有限公司名字| 佛山市康思达液压机械有限公司 | 温州利捷机械有限公司| 上海国青机械有限公司| 通力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起帆电线电缆有限公司| 金坛市 机械有限公司| 福建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云南昆鼎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浙江斯耐达机械工具有限公司| 陀曼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河南江瀚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宿迁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温州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潍坊爱地植保机械有限公司| 长沙起重机厂有限公司| 舞钢中加钢铁有限公司| 江阴市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四川瑞迪佳源机械有限公司| 杭州大精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山东德工机械有限公司| 上海电工机械有限公司| 广东恒联食品机械有限公司售后| 苏州市丰科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华东造纸机械有限公司| 河南千里机械有限公司| 深圳恒盛力包装机械有限公司| 秦皇岛机械有限公司| 佛山市宝索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汕头 机械有限公司招聘| 汶瑞机械山东有限公司| 淄博张钢钢铁有限公司| 沙钢永兴钢铁有限公司| 苏州联佳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重庆江增船舶重工有限公司| 广州工友起重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江苏昆仲机械有限公司| 广州市市政工程机械施工有限公司 | 山东泰瑞汽车机械电器有限公司| 芜湖 机械有限公司| 新疆起亚铝业有限公司招聘| 建荣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河南起重机器有限公司| 福州恒拓机械有限公司| 长春合心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常州艾隆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卓郎智能机械有限公司| 绵阳新晨动力机械有限公司招聘 | 上海毅锴机械有限公司| 四川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广州市中铭印刷机械有限公司| 浙江天泰机械有限公司| 临西中伟机械有限公司| 众立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宁波 机械有限公司| 宁波恒威机械有限公司| 郑州锦德润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青岛国森机械有限公司| 上海楷钛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高臻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上海捷如重工机电设备有限公司| 深圳市高郭氏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 上海捷赛机械有限公司| 珠海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无锡奥野机械有限公司| 河南兴邦重工机器有限公司| 常州市工程机械有限公司| 上海凯奇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邯郸海拓机械有限公司| 溧阳申特钢铁有限公司| 江苏方邦机械有限公司| 杭州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烟台金元矿业机械有限公司| 绍兴三纺机械有限公司| 诸城科翔机械有限公司| 上海液压机械有限公司| 山东萨丁重工有限公司| 太仓鸿安机械有限公司| 中安重工自动化装备有限公司| 青岛 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浙江瑞德森机械有限公司| 河南豫弘重型机械有限公司| 上海理贝包装机械有限公司 | 首钢京唐钢铁有限公司| 江苏宏威重工机床制造有限公司| 浙江 料机械有限公司| 宏达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文水海威钢铁有限公司| 张家港白熊科美机械有限公司 | 勃农兴达机械有限公司| 河南耿力支护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宿迁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无锡橡塑机械有限公司| 华电重工装备有限公司| 四川广鑫粮油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唐山亚捷机械有限公司| 洛阳中冶重工机械有限公司| 常州倍安特动力机械有限公司| 三一起重机械有限公司| 新鹏辉钢铁有限公司| 上海得力起重索具有限公司| 启益电器材机械有限公司招聘 | 西安金力特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郑州市鑫宇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洛阳鹏起实业有限公司怎么样| 尤工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福建联丰机械有限公司| 江苏洪流化工机械有限公司| 鞍山源鑫钢铁有限公司| 唐山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鑫华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营口京华钢铁有限公司| 深圳市鑫台铭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江阴市华科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山西风源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星塔机械深圳有限公司| 南京聚力化工机械有限公司| 木工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力邦 机械有限公司| 盐城益聚达机械有限公司| 西安鸿运机械有限公司| 金马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河北圣和农业机械有限公司| 南通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青岛华雷重工设备有限公司| 上海杉野机械有限公司| 宁波信泰机械有限公司| 上海赛峰包装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佛山突破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江苏巨风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镇江宏泰钢铁有限公司| 山东瑞浩重型机械有限公司| 佛山松川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常州日月机械有限公司| 山推工程机械有限公司| 温州中环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宁波海江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厦门市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珠海康信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飞迈烟台机械有限公司| 苏州华尔普机械有限公司| 江苏沃元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重庆维庆液压机械有限公司| 山东宁联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西安凌通机械有限公司| 江苏宏达起重电机有限公司| 长江液压机械有限公司| 泉州力泉机械有限公司| 广州市勤达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江苏方圣机械有限公司| 易百通机械有限公司| 佛山市万为包装机械有限公司| 宁波江北机械有限公司| 宁波迈拓斯数控机械有限公司 | 江苏联鑫钢铁有限公司| 东莞正扬电子机械有限公司怎么样| 汤阴升达机械有限公司| 日照兴业机械有限公司| 瑞安正博机械有限公司| 浙江华球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 浙江速成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河南万泰机械有限公司| 扬州市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江苏汉庭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衡水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铜陵富鑫钢铁有限公司| 群鑫机械有限公司电话| 广东重工监理有限公司| 青岛青宏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济南博威液压机械有限公司| 山西天巨重工机械有限公司| 抚顺石油机械有限公司| 成都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东莞市旭田包装机械有限公司| 广州冠浩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龙文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杭州嘉诚机械有限公司| 江苏力威机械有限公司| 福州协展机械有限公司| 安徽建筑机械有限公司| 潍坊爱地植保机械有限公司| 抚顺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湖南省湘粮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诸城海宝环保机械有限公司| 莱州市华弘机械有限公司| 东莞市永创包装机械有限公司| 欧力特机械有限公司| 新乡市大汉振动机械有限公司| 昆山富邦机械有限公司| 上海申越包装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湖南 机械有限公司| 盘锦 机械有限公司| 山东岳工机械有限公司| 台州瑞达机械有限公司| 锋劲威机械有限公司| 重庆鹏程钢铁有限公司| 江阴派格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矿山起重机有限公司| 黄山三佳谊华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潍坊广德机械有限公司| 江苏船谷重工有限公司| 江苏力源液压机械有限公司| 常州市昊博机械有限公司| 东莞市恩必信塑胶机械有限公司 | 杭州康比机械有限公司| 富世华机械有限公司| 山东岳工机械有限公司| 浙江中益机械有限公司| 郑州一正重工机械有限公司| 上海颍盛机械有限公司| 德龙钢铁有限公司招聘| 河北小犟牛工程机械有限公司| 金格瑞机械有限公司| 温州海翔机械有限公司| 江苏利普机械有限公司| 韶瑞重工有限公司官网| 机械设备有限公司经营范围| 泉州精镁机械有限公司| 吴江聚力机械有限公司| 纽科伦新乡起重机有限公司| 全椒 机械有限公司| 珠海 机械 有限公司| 邹平县宏鑫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上海胜松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艾沃意特机械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襄阳博亚机械有限公司| 江苏船谷重工有限公司| 珠海三麦机械有限公司| 宿迁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泰安华伟重工有限公司| 杭州丰波机械有限公司| 郑州红星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南京科倍隆机械有限公司| 青岛昌源隆纺织机械有限公司| 临沂新天力机械有限公司| 江苏鼎盛重工有限公司| 哈尔滨机械有限公司| 南通贝思特机械工程有限公司 | 西安柳工机械有限公司| 佛山突破机械有限公司| 上海众和包装机械有限公司| 久隆久兴机械有限公司| 东莞市柯达机械有限公司| 泉州金鹰机械有限公司| 志成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新乡市中轻机械有限公司| 华威焊割机械有限公司| 浙江金马逊机械有限公司| 机械自动化有限公司| 山东 包装机械有限公司| 阜新恒泰机械有限公司| 杭州中亚机械有限公司| 燕拓航(北京)真空机械有限公司 | 藏不起服饰有限公司| 浙江弘润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惠州德钢机械有限公司| 安徽省机械有限公司| 浙江合诺机械有限公司| 青岛 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广州 机械 有限公司| 山东欧劲工程机械有限公司| 张家港 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常州汤姆包装机械有限公司 | 龙口和义机械有限公司| 张家港 机械有限公司| 浙江海重重工有限公司| 中航国际钢铁贸易有限公司| 无锡聚英机械有限公司| 浙江江华机械有限公司| 常州英来机械有限公司| 广州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开封茂盛机械有限公司| 苏州苏安起重吊装有限公司| 温州科迪机械有限公司| 东莞市联顺机械有限公司| 北京液压机械有限公司| 上海山卓重工机械有限公司 | 溧阳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深圳市力豪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广州通泽机械有限公司| 上海盾克机械有限公司| 安徽宏远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金泰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温岭华驰机械有限公司| 深圳液压机械有限公司| 淄博张钢钢铁有限公司| 郑州新水工机械有限公司| 陕西 机械 有限公司| 青岛力克川液压机械有限公司| 沧州恒宇机械有限公司| 常州市日中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深圳精机械有限公司| 江苏舜工机械有限公司| 贵州力顺机械有限公司| 快克数控机械有限公司| 深圳电子机械有限公司| 扬州禹笑水利机械有限公司| 群韵饮料机械有限公司| 安徽中晨机械有限公司| 莱州市龙骏化工机械有限公司| 纸箱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溧阳科华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西安冠杰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太原市 机械有限公司| 南京起重机械总厂有限公司 | 鞍钢朝阳钢铁有限公司| 河北新金钢铁有限公司| 台州市双辉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上海盾克机械有限公司| 新乡市矿山重型起重机有限公司 | 山西天巨重工机械有限公司| 唐山兴隆钢铁有限公司| 青岛青工机械有限公司| 德龙钢铁有限公司招聘| 青岛奥硕数控机械有限公司| 大江重工焦作有限公司| 江西 机械有限公司| 济南液压机械有限公司| 威海石岛重工有限公司| 恒利达机械有限公司| 江苏百德机械有限公司| 东莞凯格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全氏食品机械(上海)有限公司| 河南天成矿山起重机有限公司| 河南飞龙工程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广州汉牛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 宁波顺兴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宁波钛龙机械有限公司| 安阳三一机械有限公司| 山东力王重工机械有限公司| 常矿起重机械有限公司| 中马园林机械有限公司| 广东达诚机械有限公司| 天门纺织机械有限公司| 济南真诺机械有限公司| 连云港兴鑫钢铁有限公司| 江阴市化工机械有限公司| 云南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中山市机械有限公司| 河南黄河防爆起重机有限公司 | 河南天成矿山起重机有限公司| 上海久浩机械有限公司| 辽宁春光机械有限公司| 浙江博创机械有限公司| 深圳机械院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 浙江坤鸿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 中车南口机械有限公司| 苏州三维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江苏华雕机械有限公司| 上海钦典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陕西锦泰机械有限公司| 无锡东源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瑞达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辽宁 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重庆旺田机械有限公司| 宁波天佳塑料机械有限公司 | 佛山市柯田包装机械有限公司| 长兴诺力机械有限公司| 输送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杭州双林机械有限公司| 湖北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江苏 重型机械有限公司| 南通宝顺机械有限公司| 济宁天鸿机械有限公司| 三星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郑州大华矿山机械有限公司| 通力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佛山丰又丰机械有限公司| 诸城市华钢机械有限公司| 浙江上易机械有限公司| 南京巴蜀机械有限公司| 浙江鑫 机械有限公司| 张家港港龙机械有限公司| 江阴市博越机械有限公司| 许昌智工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广东金兴机械有限公司| 鞍山矿山机械有限公司| 志高机械有限公司官网| 浙江华球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天津市申成包装机械有限公司| 青岛莱恩机械有限公司| 上海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玉环双友机械有限公司| 吴江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安徽国梁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东莞鸿昌机械有限公司| 德昌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上海铮潼起重机电设备有限公司| 广东华鼎机械有限公司| 西安金力特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 江苏中圣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广州市赛思达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鞍山 机械有限公司| 厦门船舶重工有限公司| 西安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浩胜食品机械有限公司| 潍坊铭金机械有限公司| 诸城隆泽机械有限公司| 无锡市川中五金机械有限公司| 青岛大牧人机械有限公司| 泰兴市立君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小松工程机械有限公司| 上海辰品食品机械有限公司| 无锡液压机械有限公司| 杭州德工机械有限公司| 湖北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江苏威鹰机械有限公司| 东莞市柯达机械有限公司| 徐州明文机械有限公司| 中实洛阳重型机械有限公司实习报告| 广东富华机械装备制造有限公司 | 诸城市万兴机械有限公司| 东元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上海汉虹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中山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安徽泰源工程机械有限公司| 洛阳市机械有限公司| 申光洗涤机械有限公司| 华威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江苏清淮机械有限公司| 郑州红星机械有限公司| 邯郸海拓机械有限公司| 成都海科机械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安徽佶龙机械有限公司| 高密永和精密机械有限公司招聘网| 秦皇岛 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杭州康发塑料机械有限公司| 广州永晋机械有限公司| 德大机械昆山有限公司| 重庆华世丹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苏州市联佳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 洛阳重型机械有限公司| 凹凸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上海汉普机械有限公司| 万兹莱压缩机械(上海)有限公司| 浙江南山传动机械有限公司 | 成都望锦机械有限公司| 四川依赛特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济南 建筑机械有限公司| 江阴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太原重工轨道交通设备有限公司| 常州常矿起重机械有限公司| 泰安东岳重工有限公司| 浙江君鸿机械有限公司| 上海钦典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宁波星峰机械有限公司| 青岛威尔塑料机械有限公司| 诸城市天顺机械有限公司| 浙江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河南点赞钢铁有限公司| 浙江蓝宝机械有限公司| 宁波住重机械有限公司| 重庆明天机械有限公司| 浙江帅锋精密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大连橡胶塑料机械有限公司| 东莞液压机械有限公司| 中核华兴达丰工程机械有限公司| 乐陵双鹤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苏州阿姆斯壮阀门机械有限公司| 新乡市辰威机械有限公司| 河北冀工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南京泽创机械有限公司| 浙江弘润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阿特拉斯工程机械有限公司| 联德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邢台德龙钢铁有限公司| 临海市机械有限公司| 中阳钢铁有限公司招聘| 浙江勇力机械有限公司| 英隆机械昆山有限公司| 广东 钢铁 有限公司| 江苏长虹涂装机械有限公司 | 唐山盛财钢铁有限公司| 济南 升降机械有限公司| 郑州年旭机械有限公司| 郑州品创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山东日照钢铁有限公司| 河北输送机械有限公司| 安徽国梁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高博起重设备有限公司| 江苏鸿泰钢铁有限公司| 上海贝得尔石化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 莱钢永锋钢铁有限公司| 泰州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重庆江增船舶重工有限公司| 温州正钻机械有限公司| 苏州原禄机械有限公司| 三一汽车起重机械有限公司| 南牧机械有限公司招聘| 河北金鼎钢铁有限公司| 青岛重工机械有限公司| 徐州中嘉工程机械有限公司 | 德阳川广机械有限公司| 江重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中山伙伴自动化机械有限公司| 杭州科豪机械有限公司| 国机铸锻机械有限公司| 宁波中能连通机械有限公司| 东莞市千岛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 湘东化工机械有限公司| 湖北江华机械有限公司| 济南迈动数控机械有限公司| 青岛特固机械有限公司| 沈阳维用精密机械有限公司招聘 | 新乐华宝塑料机械有限公司| 鞍钢朝阳钢铁有限公司| 宁波恒威机械有限公司| 无锡诺亚机械有限公司| 湖北鄂钢扬子重型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 温州博大机械有限公司| 大连 起 有限公司| 青岛 机械有限公司| 玛连尼 法亚机械有限公司| 陕西 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扬州冶金机械有限公司| 涂装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湖南星邦重工有限公司| 山西瑞飞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衢州 机械有限公司| 徐工重型机械有限公司| 天津华悦包装机械有限公司| 机械有限公司 衢州| 大方起重机械有限公司| 重庆明华机械有限公司| 佛山市炬盈包装机械有限公司| 纽科伦起重机有限公司| 山东兴田机械有限公司| 威海隆发机械有限公司| 阳宏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北京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迈安德食品机械有限公司| 南京福能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新乡矿山起重机有限公司| 江苏科圣化工机械有限公司| 广西利维重工有限公司| 蚌埠 机械有限公司| 山东峻峰起重机械有限公司| 青岛同三塑料机械有限公司| 湖北铁正机械有限公司| 萍乡萍钢安源钢铁有限公司| 龙口隆基机械有限公司| 浙江为尚机械有限公司| 纸箱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齐齐哈尔机械有限公司| 山东和晟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安庆恒昌机械有限公司| 维美德造纸机械技术有限公司| 荃胜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广东中泽重工有限公司| 木工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哈挺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山东力强机械有限公司| 苏州阔泽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本源兴(上海)包装机械材料有限公司| 重庆龙文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无锡锡南铸造机械有限公司| 杭州双林机械有限公司| 泸州长江工程机械成套有限公司| 郑州大华机械有限公司| 宁波瑞基机械有限公司| 上海自动化机械有限公司| 青岛兴机械有限公司| 固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新疆昆玉钢铁有限公司| 浙江炬达机械有限公司| 烟台工程机械有限公司| 上海圣起包装机械有限公司 | 山东德州恒特重工有限公司| 伟拓压铸机械有限公司| 福建巨霸机械有限公司| 山东大汉建设机械有限公司| 北京余特包装机械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