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燒的高加索:1796年的那次遠征成為了葉卡捷琳娜生平最大的遺憾
燃燒的高加索:1796年的那次遠征成為了葉卡捷琳娜生平最大的遺憾
“毛熊”的崛起與擴張
“沒有任何一個歐洲國家能夠像俄羅斯那樣在18世紀后期拓展了近20萬平方英里的領土!”
作為新興崛起的大國,俄國在擴張時期的領土收益是任何一個歐洲國家都望塵莫及的,盡管英、法等老牌資本主義國家依然視其為“野蠻的暴發戶”,但誰都無法反駁,這一時期是沙俄的“黃金時期”!
而帶領沙俄步入這一時期的正是那個號稱“假如活到200歲,整個歐洲都將匍匐”的葉卡捷琳娜二世!在她的擴張意識里,高加索地區尤為重要。我們不妨借著這一地區的地圖來看看它對沙俄到底特殊在哪里。
從圖上可以看出:
高加索山脈由西北向東南伸展,北坡地勢較緩,東西兩側分別是里海和黑海,與中亞、巴爾干半島相望。此外,高加索地區將南俄草原與波斯本土串聯了起來,對于俄羅斯的南部出口而言,極具戰略價值。
除了地理因素以外,俄國還在擔心另一個威脅——奧斯曼土耳其。在俄國的傳統戰略意識里,加強與奧斯曼土耳其的武力抗爭是重中之重,從上圖我們也能看出,高加索地區離土耳其是有多近了!18世紀70年代,在葉卡捷琳娜二世與奧斯曼土耳其進行第一次戰爭的時候,俄國軍隊就將格魯吉亞作為在高加索西部地區的作戰基地。
然而,在這次會戰中,俄軍遭到了慘敗,葉卡捷琳娜不得不將目光轉向至與奧斯曼土耳其接壤的伊朗。為了延續俄國對于高加索地區的戰略意向,葉卡捷琳娜決定對于伊朗邊境實行侵略政策。
從這一時期開始,俄國和伊朗的矛盾就逐漸擺上了臺面,對于伊朗來說,這是一場大變局的開端,而對于俄國來說這也是一段十分特殊的時期!
原因在于彼時的俄國正處于“西化”的階段:
和彼得大帝時期完全不同,葉卡捷琳娜二世統治下的俄國貴族對于“西化”有著強烈的追逐欲,無論是作為表面的身份象征還是真正對西方精神文化的深入理解,俄國群眾尤其是精英們的“西化”都已經成為了既成事實。
葉卡捷琳娜很清楚地認識到要想讓國家昌盛,就必須要做到以下三點:
- 保持國內和平
- 消除外部隱患
- 主導國際貿易
在葉卡捷琳娜擴展政策的影響下,沙俄已經完成了前兩步,接下來要做的就是爭取國際貿易的主導權。
俄國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它的貿易劣勢,盡管葉卡捷琳娜控制了里海和黑海地區,但是這畢竟只是內海,和西歐其他國家相比,俄國的海外貿易還只是停留在萌芽階段。
要想沖破這一阻礙首先要做的就是建立起一支強大的海軍。其實,沙俄的海軍底子并不算差,早在彼得時代,俄國的海軍就已經當時名列前茅的了,葉卡捷琳娜即位后,在彼得大帝的海軍基礎上借鑒了大量西方海軍的經驗,無論是從海軍裝備還是海軍管理模式,葉卡捷琳娜都要求向英、法等國進行學習,短短十年,俄國的海軍就足以和英、法等國相抗衡了。
海軍的建設只是保障,海外貿易的核心關鍵在于——殖民主義!這也是俄國從西歐國家借鑒來的經驗,自從擊敗了西班牙無敵艦隊后,英國就成為了世界的霸主,其殖民地遍布全世界,號稱“日不落帝國”,尤其是英國在印度設立的東印度公司,每年大量的白銀回流讓葉卡捷琳娜眼紅不已。
于是,有葉卡捷琳娜決定發展屬于俄國自己的殖民地,也就是在這樣狂熱的思潮下,伊朗成為了沙俄率先發難的對象,一方面沙俄想要控制高加索地區;另一方面,伊朗處于東西交匯的中心,無論是向東貿易還是向西貿易都是不二之選,再加上有里海和黑海的控制權,甚至還能對奧斯曼土耳其構成不小的威脅。
一把大火即將在高加索地區被點燃!
戰爭初體驗
格魯吉亞,高加索地區的一個小國,在大國環繞的高加索地區,格魯吉亞雖不起眼但地理位置卻很重要,尤其是對于俄國來說。之前提到過,俄土戰爭時期格魯吉亞就是俄軍的臨時基地。
不過,在與俄國交好之前,格魯吉亞是伊朗的屬國,兩國保持從屬關系長達400多年,葉卡捷琳娜的擴張計劃打破了這個局面,為了能控制伊朗的邊境,俄國向格魯吉亞拋去了橄欖枝,而格魯吉亞很爽快地就答應了。
正所謂“事出反常必有妖”,格魯吉亞這么快就賣了自己的隊友,這其中肯定有“鬼”:
格魯吉亞的國王名叫伊拉克略(不是伊拉克!!!),他其實早就想脫離伊朗進行獨立了,但是無奈自己的實力很弱小,正面和伊朗抗衡肯定是不行的,所以當俄國向他拋來橄欖枝以后,伊拉克略毫不猶豫地就同意了;另外,伊拉克略也想利用俄國的地理優勢,與西歐取得聯系,進而將格魯吉亞打造成現代化國家。
就這樣,格魯吉亞轉身就投入了俄國的懷抱。這使得伊朗王宮極為不滿,對于俄國這種公然挖墻腳的行為,伊朗國王阿加·穆罕默德提出嚴正抗議,要求格魯吉亞與俄國政府斷絕一切關系,否則將出兵討伐格魯吉亞,但伊拉克略的回函言辭很決絕——我不回去,我要跟著俄國老大哥!
于是,阿加·穆罕默德決定用武力找回場子。1795年夏天,他率領一支6萬人的軍隊兵分三路向格魯吉亞進發,在行軍途中,阿加·穆罕默德還順帶著收服了好幾個原本也打算跟著格魯吉亞投俄的城邦。8月17日,伊朗王宮的軍隊抵達了格魯吉亞,阿加·穆罕默德發布最后的警告,命令格魯吉亞投降。
因為事先和沙俄達成了同盟協議,格魯吉亞決定一條道走到黑,伊拉克略拒絕了阿加·穆罕默德的投降命令,表示將和第比利斯(格魯吉亞首都)的軍民一起抵抗到底。可令人出乎意料的是,俄國的援軍遲遲未來,在伊朗軍隊的猛烈進攻下,格魯吉亞首都淪陷,破城之后不久,伊朗國王就下令對第比利斯進行了慘絕人寰的“屠城”。
格魯吉亞的反抗遭到了血腥的報復,隨著秋冬季節的到來,阿加·穆罕默德擔心后續物資跟不上決定班師回朝,臨行前,他將第比利斯的居民全部遷移到了貧瘠的荒漠上,還將1萬多名婦女兒童充作奴隸一起帶回了伊朗,整個首都也幾乎成為了焦土。對此,阿加·穆罕默德表示十分滿意!
那么,問題來了——沙俄為什么不支援呢?
其實是有兩個原因:
1、沙俄在經過一系列軍事改革后,已經成為了軍事大國,在俄國人自己看來,伊朗不過是一個制度落后的國家,自己已經公然和格魯吉亞簽訂了盟約,想必伊朗是會忌憚自己的實力不敢拿格魯吉亞開刀的。不過事實證明,伊朗確實是個“刺頭”,根本沒把沙俄放在眼里,不僅進攻了格魯吉亞,還將格魯吉亞首都變成了廢墟。
2、沙俄和格魯吉亞結盟的根本原因在于,沙俄想要打擊伊朗,所以格魯吉亞只是一個由頭,一方面沙俄想要看看伊朗的軍事實力,另一方面,即使沙俄出兵也要師出有名,所以,只能先等格魯吉亞和伊朗的戰爭結束了,沙俄心里才能有底。
總之,伊朗的軍事行動在結果上是成功的,阿加·穆罕默德通過戰爭獲得了高加索地區穆斯林的臣服,也借此警告了那些蠢蠢欲動的城邦,不過,從長遠來看,伊朗軍隊在第比利斯的暴行則讓格魯吉亞的臣民更加反感,親俄之心非但沒減弱,反而還大大增強了!
正面的較量
第比利斯被洗劫的消息傳到了葉卡捷琳娜的耳朵里,這位女王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憤怒,當然,不是心疼格魯吉亞,而是對伊朗無視沙俄感到憤怒。1796年初夏,在葉卡捷琳娜的授意下,俄國將軍瓦勒良·祖博夫率領著一支3千人的隊伍前往高加索地區興師問罪。
為了這次遠征,葉卡捷琳娜幾乎傾盡了國庫的所有,葉卡捷琳娜二世命令瓦勒良·祖博夫將軍征服東高加索地區的汗國并使他們臣服于沙俄,推翻阿加·穆罕默德的統治并扶持他的異母兄弟登上伊朗王位。
不過,這次遠征的結果并不能用勝利或者失敗來形容。在前往伊朗的路途中,俄軍收服了許多穆斯林汗國,這些汗國的大汗都表示愿意臣服沙俄,從這一點來看,俄軍似乎是成功的,可是,這次遠征的最終目標其實是打擊伊朗,但事實上俄軍未曾踏入伊朗的境內,這次遠征的所有成果就是收服了諸多汗國。
然而,當伊朗的國王阿加·穆罕默德率軍重新返回高加索地區時,這些汗國又選擇了臣服伊朗。那么,這次遠征為何會成為沙俄擴張時期最失敗的一次行動呢?
用一句話就可以概括:“主帥無能,累死三軍”!選擇瓦勒良·祖博夫作為俄軍統帥大概是葉卡捷琳娜最大的失誤,此人所慣用的作戰方針和葉卡捷琳娜設想得完全不一樣,按照葉卡捷琳娜的設想,俄軍應該用武力對高加索地區速戰速決,但是瓦勒良·祖博夫卻使用“懷柔政策”,不斷地用善良溫和的形象來感化高加索地區的汗國,結果就是這些汗國反反復復地叛變。
要知道,葉卡捷琳娜是傾盡國庫所有來支持遠征的,一旦戰事陷入膠著狀態,那么俄軍的物資供應就會受到嚴重的影響,俄軍是夏季出征的,一旦到了秋冬季節,俄軍就會面臨絕境,況且高加索山脈橫亙在俄羅斯南部草原上,想要撤軍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
1796年11月9日,俄國的專制女皇、彼得大帝遺囑的忠實執行者葉卡捷琳娜二世逝世。就在葉卡捷琳娜二世去世的第二天,俄國新沙皇保羅一世命令遠征隊停止進軍。
不過,沙俄對于高加索地區的野心還遠遠沒有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