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密讀書筆記摘抄 秘密讀書筆記
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秘密讀書筆記摘抄篇一
曾經花三年時間,看通透這本書,那會在抑郁呢??吹綌鄶嗬m續,很難堅持,頭昏腦漲無力堅持,看不懂,反復看,看不明白,反復推敲。別人看它三小時。我看了三年,紙質書里滿滿都是筆記,詮釋。我不會去推崇它,也不會貶低。
可以拿出公正的心態來寫書評。一句活該?;钤撃氵^不好,活該你想而得不到的痛苦,活該你光想走向人生巔峰,又不肯實踐得樣子?;钤撃銥榱丝磿磿?,看遍了所有雞湯成功學,還在為三斗米折腰,活該懂得了所有真理,依舊過不好一生。一切都是活該。
新意吧?書評居然是滿滿的活該。
一百萬人看一本書,會有一百零一萬的想法,和一千萬的結果。
總之,你給學到的,會在你生命中體現出來!
你學不到的,不論你看了什么書,終究也只是看了一些符號而已,起不到什么作用。
《秘密》這本書我看到的是,想要什么,就去研究,去探索發現,只要你瘋魔,成功只是世界問題。
那么這書我看到的:尊心而活。知道短短四字,大家是不會買單的,那么,想怎么活,就這么去活啊!做不到?怪誰?活該咯。做不到,就去想辦法做到??!神擋殺神啊!還是做不到?活該咯。
其實最重要就那句話,全書,了解自己,了解自己想要的,那么就去想辦法滿足,古話叫心想事成有志者事竟成。這書,是從西方研究角度細細說的。
秘密讀書筆記摘抄篇二
我們都根據一個“無限的力量”運行著,也被同樣的法則引導著。宇宙的自然法則是如此地精準,因此我們才能毫無困難的建造出太空船,把人類送上月球,并分秒不差地掌握登陸時間。
不論你身在何處——印度、澳洲、紐西蘭、斯德哥爾摩、倫敦、多倫多、蒙特利爾或紐約——我們都是依循同一個力量和法則在生活與工作。那就是“吸引力”。 這個秘密就是“吸引力法則”!
你生命中所發生的一切,都是你吸引來的。他們是被你心中所抱持的“心像”吸引而來;它們就是你所想的。不論你心中想什么,你都會把它們吸引過來。 “你的每個思想都是真實存在的東西——它是一種力量。”
——普蘭特斯?馬福德(新時代思想家,1834‐1891)
就是這個法則決定宇宙的完美秩序、決定你生命中的每分每秒,以及生活中生活中經歷的每一件事。不論你是誰、或是身在何處,吸引力法則都在型塑你的整個生命經驗;而這個無上法則,正是透過你的思想來運作。讓吸引力法則起作用的,就是你——藉由你的思想。
查爾斯?哈尼爾在一九一二年這么描述吸引力法則:“整個生物系統都依之運作的最偉大、又絕無差錯的法則?!?/p>
所有在生活中吸引財富的人,其實都在使用這個秘密——不論他們自己曉不曉得。他們用富裕與豐饒的思想來思考,決不讓與之矛盾的想法生根。
舉一個“秘密”和吸引力法則實際運作的完美例子:你該聽說過某些獲得巨額財富的人,賠光了錢,但在短短的時間內又再度賺回驚人的財富吧?不論他們自己知不知道,發生在這些案例身上的實際情況是——他們心中的主要思想是放在“財富”上面,這正是他們一開始會獲得財富的原因;然后他們讓“害怕失去財富”的思想進入心中,直到失去財富的恐懼成了他們的主要思想。是他們自己把思想的天平,從“財富”端傾向“失去”端,所以把錢全賠光了。然而一旦錢沒了,“失去”的恐懼隨之消失,他們的主要思想又會回到天平“財富”的那一端,于是財富就又回來了。
秘密讀書筆記摘抄篇三
為了發展他的心靈,兒童在他的環境中必須有一些他能看和聽的物體。由于他必須通過自身的運動,通過手的活動,才能發展自己,因此,他需要有一些能使他工作的物體,以便給他提供活動的動機。但在家庭里,這種需要被忽視了。兒童周圍的東西屬于成人所有,并為成人所用。對兒童來說,這些東西是禁忌之物。在兒童的發展中,一個決定性的因素也就這樣確定下來了。即他不要碰任何東西。如果一個兒童成功地抓到了某個東西,他就會像發現了一塊骨頭并躲到角落去啃的饑餓的小狗一樣,從并不能給他營養的物體中尋求營養,并且還害怕有人會把他趕走。
就詞匯的運用而言,兒童并不像鸚鵡。他不僅僅模仿聲音,而且能運用他已獲得的和儲存起來的知識,兒童的模仿絕不僅僅是機械的。如果我們要更深入地理解兒童的活動和他跟成人的關系,我們必須認識到這一點。
對成人來說,有一條自然法則,即“最大效益法則”,這誘使他運用最直接的手段,在盡可能少的時間內達到他的目的。當他看到一個兒童正在做巨大的努力做某些似乎毫無成效的事情,而這些事情他本人一瞬間就可以做完,并且做得完美的多,這時他感到痛苦,就想去幫助這個兒童。
節奏并不只是一種可以隨意改變的舊觀念。它幾乎就像一個人的體型,是一個人的一種內在特征,當其他人的活動節奏跟我們的相接近,我們就會為之感到高興,但是當我們被破事自己適應于他人的節奏時,我們就會感到痛苦。
兒童對暗示的敏感性可以理解是一種內在敏感性的擴張,而內在敏感性能幫助兒童心理的發展,并可以稱之為“對環境的熱愛”。兒童是一個熱情的觀察者,他特別容易被承認的行為所吸引,進而模仿它們。在這方面,成人可能有一種使命。他可能對兒童行為的一種鼓舞,是一本打開的書。通過這本書兒童可以學會如何指導他自己的活動。但是,如果成人要提供正確的指導,他就必須始終平靜地和慢慢地行動,這樣,正在注視著他的兒童就能清楚地看到他的行為的所有細節。
當兒童企圖把意志付諸于行動時,我們應該幫助他。兒童有一種自然的欲望,要自主地掌握運用他的運動器官。如果他沒能這樣做,他就不能使他的智慧成果外在化。因此,意志不僅僅是行動的工具,并且也是心理發展的工具。
秘密讀書筆記摘抄篇四
《童年的秘密》有一段是這么說的:“人們對兒童心靈上的`創傷仍然知之甚少,但是他的傷痕大多數是由成人無意識地烙上去的”這些創傷,幾乎全部都是因為我們不了解兒童的心理所造成的,我們自以為是為了孩子好,當然我們的出發點是好的,可是用錯了方法。這造成了相反的后果,好心辦壞事的例子,太多了。而《童年的秘密》里蒙臺梭利或者指出常識性做法的謬誤,或者提出了一些我們未曾想到過的地方,因此這本書對我們教育工作者特別是學前教育工作者來說非常值得一看。
這本書里的好的觀點是在太多,我現在就講幾個對我感觸比較深的片段吧。
敏感期,這是蒙臺梭利理論體系中的重要一點,我們知道,蜜蜂的幼蟲都要經過一個階段,在這個階段里所有的雌幼蟲都可能成為蜂皇。但這個蜂群只選擇一只雌幼蟲作為蜂皇。工蜂為她準備一種稱為“蜜蜂食料”的特殊食品。被喂了這種極美的食物之后,這個被選中的雌幼蟲就成為這個蜜蜂群體的蜂皇。如果工蜂挑選她時,她已經年歲較大,就不可能成為一只蜂皇,因為她已經不再會有貪婪的食欲,她的身體不可能再發展成一只蜂皇。這些例子可以使我們意識到兒童發展中的一個關鍵因素。兒童內含著生機勃勃的沖動力,由此使他產生驚人的舉動。不能跟隨這些沖動力,意味著他們軟弱和無活力。
然而當敏感期兒童的需要未得到滿足時,這是就會有一種外部表現,成人稱之為“發脾氣”。然而這真的是兒童的一種無理取鬧嗎?當然不是,是因為我們成人不知道不了解兒童這種反應背后的原因,便把它加上了“瞎想”、“任性”“發脾氣”的名稱。我們把任何沒有明顯動機的行為,任何固執或無理性的行為當做任性。我們也注意到某些發脾氣的方式會更加惡化。很多任性的行為只是人們過去錯誤地對待兒童并由此惡化而導致不正常的結果。跟敏感期的內部沖突有關的各種瞎想就像敏感期本身一樣是短暫易逝的。
因此,我們必須尋找兒童每種任性背后的原因,這完全是因為這些原因就是我們尚未知道的東西。一旦找到這些原因,就能使我們深入到兒童心靈的神秘幽深處,并為我們理解兒童及跟兒童和諧相處提供了基礎。
一直以來在成人的腦海中,保護自己的財產使其免遭侵犯,這幾乎是成人的法則。所以,我們經常會阻止孩子不讓他們做很多事情,怕打壞東西總是讓孩子按照我們的節奏來生活。同時,對成人來說,有一條自然法則,即“最大效益法則”,這誘使他們運用最直接的手段,在盡可能少的時間內達到他的目的。于是,當孩子想自己倒杯水喝的時候,他往往不能自己來完成,成人怕兒童打翻熱水,打翻杯子,于是,成人自己來代替孩子來快速地完成這些。他們可能會斥責兒童因為他們心疼那個被打碎的杯子,可是,如果是一位客人來他家做客不小打碎了這個杯子,成人馬上會對客人說:“沒事,沒事,一個杯子值不了幾個錢的”在這里,兒童的身份地位顯然被看輕了,沒有得到重視,同樣是人就是因為我年紀小就可以有這么大的差別嗎。
請把兒童當做人看,而不是成人的附屬品,兒童應該是一個完整的個體,在社會在生活的意義上,要做到兒童與成人的平等。
蒙臺梭利的《童年的秘密》這本書讓我也意識到自己對待兒童那些錯誤的態度。書本上的每一句話我都覺得富有哲理,意味深長,但是,今天,在現在的這個社會,不會像蒙臺梭利那個時期那樣忽視兒童,而是有點溺愛兒童,但愛的方式還是不適用于兒童,用哪種方式才能真正了解兒童,才能使兒童更好地發展,還是我們要思考的話題。
秘密讀書筆記摘抄篇五
故事的前半段其實沒多大起伏,意外也都能大致猜測到。
但當我以為這是一個自私,懦弱,猥瑣又極具占有力的丈夫時,他選擇主動放下一切,給妻子自由,因為那是他愛深愛著的人。
當我看到結局,以為妻子是在丈夫給自己自由后,干脆順勢接著女兒的角色過起了全新的生活。
卻忘記了,如果,丈夫永遠都不知道這個秘密,那么妻子才是即失去女兒,又不得不選擇背叛了丈夫的那個人。
就像妻子以外孫女的身份回娘家那次,盡管努力偽裝,但面對真正老父親時悲傷是真實的難以抑制。不過,還好有丈夫陪在身邊可以分享這個共同的秘密。
然而,選擇永遠以女兒身份面對丈夫,就意味著,這個秘密已經不能再與丈夫一起分享了,必須只能由自己一個人來承擔。
因為,擁有著女兒身體的妻子,對丈夫來說,除了是一種慰藉,更是枷鎖。要讓丈夫放下執念,只有自己真正的死亡,只有女兒真正的蘇醒,只有自己和女兒的位置回歸正常。丈夫才能做好丈夫和父親這兩個角色,兩個截然不同的角色。
妻子想,既然我的這種不合常理的存在已經成了這個家廳的枷鎖,那就讓我帶著只屬于我一個人的秘密“真正”死亡吧。以后,再面對老父親,面對丈夫,就不能有之前那樣的失態了啊。因為,我已經死了。
秘密讀書筆記摘抄篇六
余華的《活著》,我這個寒假看過,很有感觸。《塵埃落定》也可以,《簡愛》也挺好啊。我一直覺得《沉思錄》很不錯,也可以摘摘。還有百家講壇的那些人出的書,很有哲理,有深度。
讀書筆記摘抄好詞好句好段及感悟
成長的路上的陽光
好詞:
哇哇大哭不可思議
可憐巴巴,茁壯成長,反反復復
好句:
身心冰冷的我多么希望這時能有一束燦爛的陽光擁抱我
媽媽抬起她溫暖的手溫柔,撫摸我的頭,微笑的說媽媽不是不愛你而不扶你的,你總是喜歡依賴媽媽,每次跌倒總會習慣的讓我扶你起來,如果你一直依賴媽媽。有一天媽媽不在讓你依賴,你連爬起來的力氣也沒有了,要學會自己生活,去開創美好的未來。
我的感受:雖然天空依然沒有出現太,但是我相信墻角的花兒經過風雨的休息,能在陽光下更加茁壯的成長,每個人都有自己成長的道路,一條路上都有各自的辛酸,但我相信每條成長的路上都有一束陽光伴隨著幼兒甜蜜成長。
告訴了我們母愛是成長路上的陽光時刻照耀著兒女茁壯成長。
秘密讀書筆記摘抄篇七
《秘密》一本超級暢銷書,全球銷量超過1500萬本。這本書神奇在于,很多人可能因為閱讀這本書改變了自己的命運。作者朗達·拜恩是澳大利亞電視工作者,因為她的生活遭遇,陷入困境,從而發現了這個隱藏百年的秘密。
知秋回想自己走過的路,其實也是默默應驗了秘密這本書的法則。這本書其實講的就是吸引力法則,你所想也會慢慢被吸引過來,不管是好還是壞。
當然也有很多讀者會覺得這本書理論玄乎,但是讀書可以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保持樂觀,向上的信念,也確實會給自己帶來好的改變。
前提是,不光要有計劃,有目標,更得有行動。所謂念念不忘,必有回響。吸引力的核心法則是相信,有些人是先相信后看見,有些人是先看見再相信。
知秋覺得,羅馬不是一日建成的,如果想實現自己心目中完美的夢想,也必須踏踏實實一步步去走。
你生命中出現的東西,很多都是被你吸引過來的,喜歡抱怨,喜歡吐槽的人,總是會吸引來霉運。陽光向上的人,身邊總是出現貴人,好運。
堅定的信念也會為你帶來實實在在的改變,先設立目標,然后通過分解行動,去實現它,不管是財富還是家庭,都可以通過吸引力法則實現。
很多人說,我也天天想豪宅,想豪車啊,可是為什么就是一直沒有實現呢?如果停留在想的階段,沒有行動的配合,知秋覺得,那是幻想,不是夢想。
不要把注意力放在自己不喜歡的事情上,你可以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所想的事物上,去設想自己的未來,想要達成的目標,路徑,不要給自己想法設限。
想要改變命運,首先改變你的思想,改變你的行動。學會感恩身邊的人,感恩越多,你得到的也會越來越多。
吸引定律的過程:建立一個想法,不斷重復這個想法,將這個想法變成你的信念,信念會讓你實現夢想。
知秋先生曾經給知秋分享過一個故事,他的一個朋友初到香港的時候,住的環境很差,太太就打印了一個漂亮的小公寓的照片,貼在先生的桌前。
每天工作或者回家,都能看到那幅圖。后面實現了住進小公寓的夢想,太太又換了一張更漂亮的大房子照片,一直到后面,他們換進了別墅里。
知秋覺得,這個是很好的催眠你的潛意識,讓你想要,并且看見,先相信你會得到這個事物,然后再看見。
我們的思想是能力的源泉,只要你愿意,你也可以成為你心目中的那個強者。當然,離開行動,你就只能活在幻想中。
知秋有時覺得自己真的很幸運,一路可以遇到那么多的貴人,自己的夢想也在慢慢實現,過上自己想過的生活,原因很簡單,就是選擇了相信,并且為之持續的付出和努力。
所以很多人說以為有了大房子,豪車就會幸福,可是當她真的得到的時候,發現這個幸福感也并沒有持續幾天,又陷入不快樂之中。
每一天都活成自己想要的模樣,在實現夢想的路上,知秋也倍感幸福,而不是說當你得到結果的時候才感知到幸福。
秘密讀書筆記摘抄篇八
星羅棋布 曉星下沉 殘星幾點 曉星閃爍 河外星云 河內星云 明星熒熒 銀河漸現
星星
好句
點點的繁星好似顆顆明珠,鑲嵌在天幕下,閃閃地發著光。
淘氣的小星星在藍幽幽的夜空劃出一道金色的弧光,像織女拋出一道錦線。
嚴冬的夜晚,幾顆赤裸的星星可憐巴巴地挨著凍,瑟瑟發抖幾乎聽
得見它們的牙齒冷得捉對兒廝打
的聲音。
小星星在寒空中搖晃,仿佛冷得在顫抖。
動人的神話。
太白星像有人小心地擎著走的蠟燭一般,悄悄地閃爍著出現在天空上面。
暗藍色的高空中閃耀著一顆白亮耀眼如鉆石的星星——啟明星。 極美的星夜,天上沒有一朵浮云,深藍色的天上,滿綴著鉆石般的繁星。
貫中天,斜斜地瀉向那東南大地。
夏天的星星就像調皮的孩子一般逗人喜愛。
幾顆大而亮的星星掛在夜空,仿佛是天上的人兒提著燈籠在巡視那浩瀚的太空。
星空倒映在這洶涌的海面上,便隨波上下跳舞,時現時滅。
有它一個在那里放射著令人注目的光輝,像一盞懸掛在高空的明燈。 清晨,大風雪停下來了,不過還得過好久才天亮。幾顆殘星偷偷地睜開眼窺視那一片雪白的銀白世界。
漸漸地,殘星閉上昏昏欲睡的眼睛,在晨空中退隱消失。
好一顆流星在夜空里劃出銀亮的線條,就像在探尋著世界里最美好的未來。
星星比任何時候都要多,又大、又亮,它們既不眨眼,也不閃爍,是恬靜的,安詳的。
這是多么涼爽清明的秋夜!星星比任何時候都要亮,都要大……就像銀灰色的天幕下綴滿一顆顆奪目的寶石,撒下晶瑩柔和的光輝,大地上的一切都變得那么雅致,那么幽靜。
高山群山 奇山 荒山 山坡 山林
千山一碧 萬山叢中 千姿百態 山石壯膽 山明水秀
山清水秀 山高樹茂 谷下有谷 青山綠水 青海青山
峰上有峰 清逸秀麗 寸草不生 聳立云霄 云霧纏繞
奇峰聳立 巍然屹立 山勢雄偉 群山簇立 千山萬嶺
喜歡看落葉掉到枯草上的情景,紅的葉片,黃的草莖,很鮮明的美麗,看著它們,會想起夕陽一輪西下,緩緩下墜時那種有些凄涼的輝煌,會想起石階上風燭殘年的白發老人攜手而行,從容安然的那一抹溫馨,那一些些的感動。
寒冬的第一場風雪后,它們會在地面消失,重新回到大地母親的懷抱里安息。等待,漫長的等待之后,第一聲春風輕柔的呼喚,就會將它們的子孫全部叫醒。
喜歡看草綠江南岸的亮麗,蕭索的冬季在它們的淺笑聲中逃遁,是怎樣柔嫩的一莖莖新綠哦,在石縫里,泥土上,勇敢地挺直它們的細腰,在乍暖還寒的冷風凄雨里,一寸寸地成長,一點點把堤坡,大地湮染,藍天輕風下編織出讓人振奮的春衣。
萋萋芳草,踏之何忍,用手去輕輕地觸摸吧,仿佛嬰兒皮膚般細膩,一絲絲在手掌心滑過,若干纖小的生命韻律從手傳遞到心,不由人不在心中感嘆:如此細弱的植物竟然有這樣頑強的生命,硬生生率先回應春風,引來了桃紅柳綠,蜂飛蝶舞,春光明媚。
喜歡看盛夏里的草長鶯飛,小草在熾熱的陽光愛撫下,將生命里所有的美麗一起釋放,無邊無際的綠色原野,把各色怒放的花朵襯托得鮮艷欲滴,藍天在視野里也變低了,似乎彎了腰屈尊來與小草親近。 這個時間里的小草是最碩大最柔軟的新床,誘惑著我們把自己的身軀無比舒坦地交給她們,沒有了焦慮,沒有了煩惱,在青草的簇擁下,做一個最輕松的美夢。
閉了雙目,陽光下喧騰的青草芳香就包圍了我們的嗅覺。是怎么樣溫馨而又好聞的一種清香啊,沒有各色花香的濃烈,沒有名牌香水的清雅,就是稻子成熟時的那種香味,是牛羊奶里的那個香氣,是大自然的原香,是大地的味道,是自家母親懷抱的味道。
是啊,小草,你原就是牛馬羊們的主要食物,通過它們,你變身為潔白的乳汁,鮮美的肉食,溫暖的毛皮,奔騰的力量,托起了一個個民族和國家。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時光蒼茫處,仿佛見一代雄主成吉思汗,揚鞭策馬統領萬千鐵騎,橫掃歐亞大陸,所向披靡。小草,造就了前無古人的馬背英豪。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柔韌的小草,你究竟是什么呢?是我們無數卑微弱小的生命吧?我們是平凡的草民,卻也可以描繪春天,為大地梳妝,弱小的生命聯合起來,還可以改變環境,創造世界。
秘密讀書筆記摘抄篇九
《走近教育大師》為我搭設了一個平臺,使我能夠有機會以文字的形式,聆聽大師的聲音,提升自己的心靈。作為這次教師主題讀書活動的必讀書目之一,正如編者所言,該書讓讀者一冊在手,便能概覽從孔子到蔡元培,從蘇格拉底到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主張,通讀全篇,受益匪淺。書中共收錄了47位國內外著名教育家的言論,這個數字應該說不小了,但對于人類20xx多年的教育史而言,似乎又微乎其微。其實,任何一部辭書都難以容納所有的教育家。所以,當我合上書本時,稍思片刻,就會深深地發覺:原來教育可以這樣美的。競爭的時代,家長挑選學校,道老師的好、說老師的壞,這些現象已屢見不鮮??梢哉f一個學校創辦是否成功,管理固然很重要,但是好老師的數量與質量卻是學校真正的生命線。作為一名新教師,孔子的一句話給了我很大的啟發。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這句話常常被人們所引用。那道指什么呢?我理解,應是指社會、政治的準則和做人的準則。而這些準則要理解他,不是容易的事,多少人就是在追求中,從少年到白頭。
準則其實是物與俱來的,有的隱藏較深或道理較深,有的則容易讓人察覺和接受。不管怎樣,求道是辛苦的,而且因人們的悟性所經歷的辛苦程度也不一樣,但求道的過程又是幸福的,真可謂“早晨知道了道,就是晚上死去也值得了?!?/p>
就說現在學校開展的歷史讀書活動,讀書之道,倒并不是真的為了顏如玉、黃金屋。人的一生是有限的,所擁有的知識也是有限的,如果不學習就會落后時代,落后于生活。特別是我們做教師的,如果知識不夠用了,那就意味著職業生命的結束?!檬裁慈ソ虒W生!既然要讀書,那又要花費許多休息時間,又會出現各種工作上的沖突,也就是求道之苦吧。
我思索,佛教認為視名利為空者得道也,對嗎?誰知道?不知道為什么,今天這句話老在腦海里沉浮。反復玩味,目光流轉,在猜測,這是怎樣一種的情感呢?即便付出一切,只要能得到答案,再大的代價也可以承受。
處于今天的社會中,立于自己的世界里,我以為“朝聞道,夕死不可矣”。求道之路辛苦如此,然得悟即死,得與不得,有何區別?求為何求?我們應體現道的價值,體現求的價值,然后死亦無憾。
當然,理解為道是自覺,不是自主。朝聞道,夕死可矣,死的是“是非”的我,不是主我。即聞道者可以離開是非之人,進入立行真人世界。這又是另一種境界。
走進書本與大師為友,走進書本與經典對話,走近這些教育的癡心漢可以讓人少一點浮躁和功利,多一點理解和寬容,更多一點熱情和關愛,可以讓我做一個讓人民滿意的好老師,讓學校的生命線真正得以延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