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魯東
【介紹】:
法國小資產階級社會主義者,無政府主義創始人之一。出生于法國貝桑松城郊,父親是農民兼木桶匠。由于資本主義自由競爭和高利貸的盤剝,使其小生產者家庭破產。蒲魯東十歲就在一家旅館當雇工,后來靠朋友幫助進了中學,沒有畢業又到一家印刷廠當排字工人。二十二歲時,為謀生流浪法國各地。1836年,與人合伙經營小印刷廠,不久倒閉了。他沒有受過正規教育,靠自學獲得文化知識。1837年開始從事理論著作活動。擔任過《人民代表·勞動者日報》主編。其主要著作有《什么是財產?或關于法和權力的原理的研究》、《經濟矛盾的體系,或貧困的哲學》等。
蒲魯東信奉黑格爾的絕對唯心主義哲學。他從唯心主義的基本前提出發,把社會歷史看作觀念發展的歷史。認為經濟范疇不是生產關系的理論表現,而是先天的人類理性的化身;歷史的發展規律是少數英雄人物的假說,以理性的形式加以排列的結果,不是人類社會本身固有的。他用經過庸俗化了的黑格爾的辯證法,歪曲資本主義社會的根本矛盾。認為資本主義社會的矛盾不是生產關系和生產力的矛盾,不是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矛盾,而是“好”與“壞”的矛盾,因此,應當解決的任務,不是推翻資本主義制度,而是消除資本主義“壞”的方面,保存其“好”的方面。他把抽象的、超階級的“自由”、“平等”看成是“人類普遍的理性”的最高要求,從小資產階級的立場出發批評資本主義,把維護小生產私有制作為他終生奮斗的目標。他宣稱:“共產主義和資本主義所希求的東西是好的,但兩者所招致來的東西都是壞的。”企圖建立一個超乎共產主義和資本主義之外的小生產者的極樂世界。其實現辦法不是進行無產階級革命,而是走資產階級改良主義道路,采取人道主義的互助的辦法。提出組織“交換銀行”(也叫人民銀行)作為改造資本主義社會的根本手段。通過發放無利息信用貸款,幫助工人籌集生產資料,保障勞動產品公平銷售,就可以使無產者“上升”為獨立的小生產者,并擺脫資本主義剝削。但是蒲魯東的“人民銀行”還沒有正式開張就被迫流產了,說明他的改良計劃是反動的烏托邦。蒲魯東還反對一切國家和權威,鼓吹無政府主義。公開標榜自己“是一個名副其實的無政府主義者”。主張經濟上絕對平等,政治上絕對自由,妄圖建立一個“個人只管自己”、“個人絕對自由”的無政府狀態的社會。他仇視一切組織、制度、國家和權威,提出“打倒政黨,打倒政權;一切人和公民絕對自由”的無政府主義口號。在他大肆鼓吹無政府主義的同時,卻又泰然自若地忍受法國資產階級專政的反動統治,為波拿巴反動政府涂脂抹粉。所以,實際上他反對的只是無產階級專政。
蒲魯東的反動理論在19世紀四、五十年代的法國、比利時、瑞士、西班牙、意大利等國有過廣泛影響,給無產階級政黨和工人運動造成了很大禍害。馬克思恩格斯為傳播科學共產主義理論,推動國際工人運動沿著正確方向健康發展,他們在《哲學的貧困》《共產黨宣言》等著作中,對蒲魯東的反動理論觀點進行了深刻地揭露和批判。
蒲魯東于1848年6月當選為制憲議會議員。1849年上半年,他被法國資產階級政府以違反出版法的罪名判處監禁。在獄中,當路易·波拿巴政變之后,寫成《從12月2日政變看社會革命》,向路易·波拿巴獻媚。出獄后,1858年,由于出版《論革命中和教會中的正義》,批評了天主教會,又被判處監禁,遂逃往布魯塞爾避難。1860年底頒布大赦令后,于1862年9月回國。1863年發表他的最后一部著作《1815年的條約已不存在了嗎?未來的代表大會決議書》,公然站在沙皇一邊,反對歐洲民主力量支持波蘭的民族解放運動。1864年秋參加國際工人協會(第一國際)。1865年1月19日病死于巴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