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末農民起義
起義的直接原因,是隋煬帝的殘暴統治。他一生中所行害民之事,多集中在初即位的七年(604至610)間,如完成了各項浩大工程,西征吐谷渾,北巡榆林,南游江都,使賦役繁巨,人民走投無路。公元611年春,又準備侵略高麗,在東萊造戰船,征集軍資,山東地區(太行山以東,今山東和河南、河北的一部分)成了人力物力供應基地。七月,山東、河南大水災,漂沒三十余郡。于是,大規模農民起義首先在山東地區爆發。十月,鄒平(今屬山東)人王薄舉事,號稱知世郎,以長白山(鄒平南)為根據地,作《無向遼東浪死歌》,號召人民不要從征高麗,要參加義軍,很多人逃避征役投奔這支隊伍。同月,竇建德、劉霸道、張金稱、高士達等聚眾起義,響應王薄。613年,禮部尚書楊玄感起兵反隋,有數名高官和四十余名貴族官僚子弟參加,造成統治集團大分裂,為農民起義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此后,起義從山東地區遍及全國各地。先后出現一百二十六支起義軍,小者數千人,大者擁眾十余萬。到616年,各地義軍逐漸匯合成幾支強大的武裝力量,其中洞南的瓦崗軍和河北竇建德、江淮杜伏威的義軍,成為摧毀隋王朝的起義中心。瓦崗軍萬余人,由翟讓領導。616年冬,隋朝上柱國李寬之子李密,投到瓦崗寨(今河南滑縣南),對瓦崗軍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他說服了附近各小股義軍擁戴翟讓為首領,又出謀獻策屢打勝仗,在滎陽大海寺擊斃隋朝河南道討捕大使張須陀,消滅了河南的隋軍主力。617年春,奪取興洛倉,振濟饑民,部隊擴充到數十萬人,共推李密為魏國公,翟讓任上柱國,置百官,建立魏政權。隨后遣將攻占了河南諸郡縣,形成包圍東都洛陽的大好形勢,又發討隋檄文,宣布煬帝十大罪狀,動搖了隋朝的統治。竇建德初起時二百人,后來收攏被隋軍戰敗的張金稱、高士達的余部,眾至十余萬。617年秋,在河間設伏兵,擊敗隋煬帝派去鎮壓瓦崗軍的薛世雄部大軍,消滅了河北隋軍主力,占領了河北大部郡縣,解除瓦崗軍的北顧之憂。翌年,竇建德改稱號長樂王為夏王,所建政權曰夏。杜伏威原屬王薄領導的長白山義軍之一部,613年在隋軍圍剿長白山義軍時,杜伏威率所部突破隋軍阻截,到達淮南,匯合了苗海潮、趙破陣兩支農民武裝,勢力漸盛。617年初,大破隋煬帝派來鎮壓的陳稜所率精兵,消滅了隋朝在江淮的主力軍,乘勝進占歷陽(今安徽和縣),杜伏威稱總管,輔公祏為長史,立國號吳,江淮間義軍皆歸附,盡有江東、淮南之地。在農民起義軍的沉重打擊下,617年隋王朝處于崩潰之中,一些官僚地主趁機起兵,建立起地主武裝約六十支,企圖竊取農民起義的果實。次年三月,隋煬帝被宇文化及勒死于江都,五月李淵稱帝。此后,開始了割據勢力奪取天下的統一戰爭,全國各地義軍都先后失敗。這是因為,起義農民不能抵制地主階級野心家篡奪起義軍的領導權,也不能防止本階級領袖人物的蛻化變質。如貴族出身的李密,當上瓦崗軍首領以后,重用屠殺過農民軍的秦瓊、程咬金等一批隋朝降官降將,培植個人勢力,并于617年末殺害瓦崗軍的創始人翟讓及其親密的將領,把瓦崗軍變成他個人爭奪封建統治權的工具,618年秋被王世充擊敗,投降唐朝,不久叛唐,兵敗被殺。隋煬帝死后,竇建德、杜伏威反隋意志消滅,都向王世充扶植的傀儡皇帝隋皇泰帝(隋煬帝孫,年號皇泰)奉表稱臣。621年,竇建德在虎牢關(今河南汜水)為唐軍所敗,被俘而死。杜伏威619年降唐,623年死于長安。這三支在反隋戰爭中節節勝利的起義大軍,卻被自己的首領搞垮了。隋末農民大起義,不僅推翻了隋朝的黑暗統治,而且鎮壓一批士族地主,門閥豪強勢力益衰。由于一批官僚士族被鎮壓,農民奪回部分土地,或者擺脫原來地主的束縛,去開墾新的田地,有的奴婢獲得人身自由成為農民,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唐初統治者,從起義中看到人民的巨大力量,實行緩和階級矛盾的政策,人民受較輕的剝削,帶來了唐朝的繁榮與昌盛。關于這次農民大起義的記載,《舊唐書》中有李密、竇建德、杜伏威傳,今人的專著有漆俠的《隋末農民起義》(華東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鄭英德的論文《李密——杰出的農民起義領袖》(《歷史教學》1980年第十二期),一反李密是陰謀家、叛賣革命的傳統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