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張愛玲寫傾城之戀 張愛玲傾城之戀讀后感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范文嗎?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張愛玲寫傾城之戀篇一
“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但是在這不可理喻的世界里,誰知道什么是因,什么墅?誰知道呢,也許就因為要成全她,一個大都市傾覆了。成千上萬的人死去,成千上萬的人痛苦著,跟著是驚天動地的大改革……流蘇并不覺得她在歷史上的地位有什么微妙之點。她只是笑盈盈地站起身來,將蚊煙香盤踢到桌子底下去”。
——《傾城之戀》
這是在這篇文章甚至說在張愛玲的所有作品中我最喜歡的一句話,仿佛有無盡的宿命在里面,是不是只有在這樣的一種無奈的情況下,白流蘇與范柳原的愛情才有她們的安身立命的地方呢?這種相依相偎是不是又是真正的愛情呢?也許愛情在他們之間,更像一場游戲,兩個人的交易。
流蘇是一個堅強的女子,在壓抑,畸形的生活環境里,選擇了出逃。她大膽地頂著眾人的唾棄與前夫離婚,這是她的勇氣。可同時,她始終是一個在經濟上柔弱、無助的女子,逃離的方式只能是依靠男人來尋找自己的棲息之地,于是她必須妥協。現實與性格間的矛盾,讓她不得不學會算計。不幸的命運讓她學會保護自己,卻又讓她這份簡單、真摯的情感徘徊在疑慮、猜忌、金錢、責任、虛榮之上了。但這又怎能怪她呢?她承認柳原是可愛的,給了她美妙的刺激,但是她跟他的目的究竟是經濟上的安全。說到柳原,他又何嘗不是這樣呢?青年時期同樣有著一段不愉快回憶的他性格怪癖,無意于家庭。對于愛情他根本無法駕馭,無法給予對方承諾和信心。也許或者說一定,他曾經只是把流蘇看作是那很多個里面的一個,新鮮過后,各拍兩散,責任不需要,愛情只是調劑,而流蘇也自然知道這一點,“炸死了你,我的故事就該完了。炸死了我,你的故事還長著呢!”流蘇的心中,自然是知道柳原的,她也明白只有這場關于這個城市的劫難才成全了她們。戰爭帶來的是殘缺,可為流蘇和柳原帶來的卻是一場“圓滿”。偶然的傾城,讓他們拋卻了所有,讓他們從捉迷藏式的精明走到沖破一切的結合——流蘇得了名份,柳原也甘愿擔起了責任。戰爭讓人變得真實。死亡下,忽然感覺瞬間的變化即是煙消云散、陰陽相隔,容不得你有半點猶疑,因為生死只在頃刻,金錢、權利、美色等等都不重要了,能抓住的只有現在,只有身邊尚存氣息的他(她)。
“他不過是一個自私的男子,她不過是一個自私的女人。在這兵荒馬亂的時代,個人主義者是無處容身的,可是總有地方容得下一對平凡的夫妻。”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原是這樣的選擇。
范柳原到最后一刻也還是清醒的,“現在你可該相信了:‘死生契闊’,我們自己哪做得了主?……”一個善于低頭的女人,也許終會成為一個安分的妻。讓他在勞累和放縱之余有一個去處。男人的歸宿最終只是一個女人。
喜歡小說中的一段話:“流蘇到了這個地步,反而懊悔她有柳原在身旁,一個人仿佛有了兩個身體,也就蒙了雙重危險。一顆子彈打不中她,還許打中他。他若是死了,若是殘廢了,她的處境更是不堪設想。她若是受了傷,為了怕拖累他,也只有橫了心求死。就是死了,也沒有孤身一個人死得干凈爽利。她料著柳原也是這般想。別的她不知道,在這一剎那,她只有他,他也只有她。”
兩個人之間那一絲絲的溫情,在一瞬間,讓時間成為永恒。這一刻交織的情感該是幸福存在的道理吧。如果這可以叫做愛情,那么就算是吧。可我更覺得這是一種悲涼。假如沒有戰爭,兩人將依然活在自己背負的殼中慢慢前行,誰也不會為對方付出真心。他們會按自定的生活軌跡走下去,看似豐盛,卻是蒼白悲哀。
初讀時,總覺得悲劇是女人的。現在方覺得,悲劇是女人的,也是男人的。
一個大變故改變了一切,但如果是為了成就這樣一段戀情,代價未免太大了,而且這樣的偶然性幾近為零。
這樣的愛情,或許只能童話中存在。
一個有著圓滿結局但透著悲涼的成人童話,體味生存于人世的艱辛和命運的荒謬無常。
張愛玲寫傾城之戀篇二
張愛玲的小說《傾城之戀》一直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著讀者,通過深入閱讀和深思熟慮,我對這部作品有了更加深刻的體驗和理解。它不僅僅是一個曲折的愛情故事,更是一部反映人性和社會現實的作品。在閱讀中,我沉浸其中,感受到了人物的情感與命運的交織,同時也對作者的寫作手法和文學思想有了更加深刻的認知和體會。
首先,我被小說中的愛情故事所打動。這個故事發生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上海,以青年女子希玲與王琳之間的愛情為主線,描繪了兩個人之間充滿激情和痛苦的糾纏。在這個時代背景下,社會風氣保守,婚姻觀念束縛人們的自由,使得希玲和王琳的愛情充滿了艱辛與犧牲。他們之間的感情深厚,但卻始終無法實現,最終只能以雙方的傷痛作為結局。這使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愛情的甜酸苦辣,也讓我思考起了人生中的選擇和犧牲。
其次,小說中的人物形象給了我很大的啟發。希玲和王琳分別代表了傳統女性角色與異域化男性角色。希玲是一個勇敢而堅強的女性形象,她渴望自由和真愛,勇敢地追求自己的幸福,但最終卻付出了極大的代價。相比之下,王琳則是一個富有異域魅力的男性形象,他是一個猶太人,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獨特的人格魅力。他與希玲的愛情充滿了戲劇性,但兩人的文化差異和社會背景的矛盾最終導致了他們的分離。通過這些人物形象,我深刻地意識到了個體與社會的矛盾和摩擦,也讓我思考起了多元文化的碰撞與融合。
第三,小說中的社會現實和歷史背景給我帶來了很大的震撼。這個故事發生在上海這個特殊的城市,作為當時的中國經濟、文化中心,它的社會風氣和背景與整個國家緊密相連。小說中描繪了當時的社會風氣保守,對異族、異域文化的排斥,以及婚姻觀念的束縛等問題。這種社會現實反映了那個時代的中國社會,也讓我深入思考了社會的進步與人性的陷阱。
第四,我對作者的寫作手法和文學思想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張愛玲以其細膩的筆觸和獨特的敘事方式使得小說更深入人心。她善于通過細節描寫展現人物的情感和心理變化,使得人物更加立體和真實。同時,她的文學思想也深深地感染了我。她揭示了人性的復雜性和社會的殘酷,通過小說中的情感表達和人物關系展現了人生的無奈和坎坷。這讓我深刻地意識到了文學作品對人類思想和情感的影響,也讓我對人生的意義有了更加全面的思考。
最后,通過閱讀《傾城之戀》這部小說,我進一步認識到了文學的力量和價值。文學作品不僅僅是一種娛樂和消遣,更是一種反映現實、啟迪心靈和塑造人格的工具。它通過情感和思想的交流引導我們對生活的思考和探索。同時,它還能夠將個體的體驗與社會的現實聯系起來,開拓我們的眼界和思維。我深信,只有通過閱讀和思考,我們才能夠更好地理解和面對人生中的各種困惑和矛盾。因此,閱讀張愛玲的《傾城之戀》不僅僅是對一個經典作品的欣賞和體驗,更是對人生意義和人性困境的思考和探索。
張愛玲寫傾城之戀篇三
《傾城之戀》是一篇中篇小說,當時的張愛玲還很年輕卻成名了,不愧是天才作家。
《傾城之戀》早被香港人拍成了電影,我沒有看過,這是值得慶幸的好事:倘若之前先看了電影,看書時腦子里就有了先入為主的印象,閱讀的興趣便減了大半。
《傾城之戀》是張愛玲較早期的一個中篇,也算是比較有代表性的作品。一個二十八歲的離過婚的沒落大戶人家的女兒白流蘇,回到娘家,慘遭哥嫂排擠,卻意外地將其七妹的相親對象范柳原奪了過來。流蘇和柳原都是精明的人,他們在感情上錙銖必較,不肯輸對方半步,最后由于香港戰爭的爆發,戰世的混亂才使兩個相對無趣的人成就了婚姻。
白流蘇是相當渴望這場婚姻的,正象蘇青所說:一個離過婚的女人,求歸宿的心態總比求愛情的心來的更切,雖然取悅柳原是太吃力的事,但她還是笑吟吟的。
相對于白流蘇,我本人更喜歡范柳原,他在某些方面還是表現了較天真的一面的,最使我難忘的他在一天深夜給流蘇打了四次電話,前兩個電話是爭吵的,最后一個電話柳原這樣說:
流蘇,你的窗子里看得見月亮嗎?我這邊,窗子上面吊下一支藤花,擋住了一半,也許是玫瑰,也許不是。
這在整篇小說里,是難能可貴的浪漫。
小說的尾部很耐人尋味。
四奶奶決定和四爺離婚,眾人都派流蘇的不是,流蘇離了婚再嫁,竟有這樣驚人的成就,難怪旁人要學她的榜樣。
令人莞爾。
掩卷之余,我更驚嘆作者的成熟與事故。寫這部小說時,張愛玲只有二十三歲,難以置信!何以一個二十三歲的女子,竟有著如此老辣和冷酷的筆觸!難怪有人說,張愛玲是一個天才,是一個空前絕后的女作家。
不難看出,張愛玲的小說充滿著小資情調和危險意味,王安憶曾說:張愛玲是虛無的。我在讀張的小說時,更多的體會是現實的蒼涼和生命的疑問。
一個浪漫主義者讀張愛玲的小說,將會是一種極其痛苦的折磨:因為要承受從夢想的巔峰跌落至現實底谷的打擊。
于是張愛玲說: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爬滿了虱子。
張愛玲寫傾城之戀篇四
張愛玲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一位偉大女作家,她的作品總是散發著一種特殊的魅力。其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莫過于《傾城之戀》,這本書成為了中國文學史上一部經典的作品。在閱讀過程中,我對于該書的主題“傾城之戀”有了一些深刻的體會和心得。
在《傾城之戀》中,張愛玲展現了一個執著的愛情故事。故事中的女主角賈平凹與男主角崇文一見鐘情,并且展開了一段跨越年代的悲劇戀情。他們之間的相遇并不是巧合,而是命運所安排。賈平凹塑造了一個獨立、堅強、聰明的女性形象,她不愿成為一個被動的女人,而是主動追求自己的幸福。崇文則是一個沉默寡言的男人,他對賈平凹一見鐘情,但最終卻無法抵擋外界的壓力和阻礙,選擇了妥協。他們之間的戀情注定是一段悲傷的愛情,但卻銘刻在讀者的心中。
閱讀這本書的時候,我被張愛玲細膩的描寫和深情的文字所打動。她通過對細節的描繪,將讀者帶入故事的世界中。她揭示了戀愛中的傷感、痛苦和掙扎,讓人陷入其中,感同身受。她的文字流轉流暢,情感飽滿,讀起來令人陶醉。她的句子簡潔而有力,每一個字都恰到好處,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用心呈現了人們內心最深處的情感,引發了讀者共鳴。
通過閱讀《傾城之戀》,我也對愛情有了新的理解。愛情并不總是美好、甜蜜的,它往往伴隨著痛苦和無奈。崇文為了賈平凹的幸福而選擇了妥協,他放棄了自己的追求和理想,只為了保護自己所愛的人。這種無私的奉獻讓我深受觸動,也讓我思考起了愛情的真諦。愛情不僅僅是一時的激情,更是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堅守。它需要付出、犧牲和努力,才能獲得幸福。
《傾城之戀》中還揭示了社會和家庭對于愛情的壓力和阻礙。賈平凹的家庭背景與崇文不相符合,她的父母反對他們的戀情,認為崇文只是一位平凡的男人,不配與賈平凹相守一生。這使得他們的愛情遭遇了巨大的阻力。社會對于強制婚姻和高門閥的輿論也對他們的戀情造成了很大的困擾。這使得他們的愛情充滿了無奈和矛盾,最終以悲劇收場。
最后,通過閱讀《傾城之戀》,我對于時間的珍貴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故事中的崇文一直遷就和妥協,希望能將賈平凹的幸福放在第一位。然而,時間的流逝不會為愛情停留,人們難以抵擋時間的侵蝕,也無法逆轉命運的安排。時間不會因為我們的犧牲而停滯不前,它會帶走一切,包括愛情。所以,我們要珍惜擁有的時間,努力追求幸福,并不斷在時間中成長、進步。
總之,通過閱讀《傾城之戀》,我對于愛情、時間和奉獻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張愛玲以她細膩的描寫和感人的故事,將讀者帶入到一個充滿愛情與痛苦的世界中。她的作品告訴我們,愛情需要付出和努力,它需要我們堅守和奉獻。而時間是不可逆轉的,我們要珍惜擁有的時間,努力創造自己的幸福。這本書不僅僅是一部愛情小說,更是一本關于人生、關于幸福的啟示。
張愛玲寫傾城之戀篇五
這是一個簡單,或許還略顯庸俗的故事。不過,這個故事的確“動聽且近人情”。也許因為是發生在那個距離遙遠,風雨飄搖的年代,也就冠上了一個傾城之戀的稱號。一個婚姻失敗,以美貌為唯一賭注的女人,最后竟能嫁給黃金單身漢范柳原。范柳原是誰?縱情聲色,頗有手段的迫使白流蘇來到香港——一封電報:"乞來港。船票已由通濟隆辦妥。"寥寥幾字,揮之即來,招之即去。不過白流蘇也并非愛情至上主義,結婚對她來說不過是換取一張長期飯票的手段。白流蘇她很現實,她在乎物質,在乎結果,她期待以結婚收尾。而范柳原只享受愛情的過程——“他思索了一會,又煩躁起來,向她說道:"我自己也不懂得我自己,可是我要你懂得我!我要你懂得我!"
到目前為止,這是還只是兩個精明的人之間的試探,如果故事只到這里,那就真的再平凡不過,甚至會以悲劇結尾。
可是,當淡藍的天幕被扯成一條一條,在寒風中簌簌飄動。風里同時飄著無數剪斷了的神經的尖端——香港突然陷落了。
于是這個故事又重新開始,范柳原重新回來找她了,就像之前他對白流蘇說的那樣"這堵墻,不知為什么使我想起地老天荒那一類的話。……有一天,我們的文明整個的毀掉了,什么都完了——燒完了,炸完了,坍完了,也許還剩下這堵墻。流蘇,如果我們那時侯在這堵墻根下遇見了……流蘇,也許你會對我有一點真心,也許我會對你有一點真心。"
他們最終結婚了。
“不過是一個自私的男子,她不過是一個自私的女人。在這兵荒馬亂的時代,個人主義者是無處容身的,可是總有地方容得下一對平凡的夫妻。他們把彼此看得透明透亮,僅僅是一剎那的徹底的諒解,然而這一剎那夠他們在一起和諧地活個十年八年。”
香港的陷落成全了白流蘇。但是在這不可理喻的世界里,誰知道什么是因,什么是果?誰知道呢,也許就因為要成全她,一個大都市傾覆了。成千上萬的人死去,成千上萬的人痛苦著。
香港如果沒有陷落,他們就不會結婚。但香港陷落了,也不代表他們是因為真正相愛而選擇結婚的。
就像張愛玲自己說的那樣,范柳原依然是那個范柳原,那個玩世不恭,尋求精神寄托,對婚姻疑惑的范柳原。白流蘇依然是那個為傳統道德束縛,與現實妥協,心靈上空虛的白流蘇。不過是被一場偶然事件成就,在一個非常的時期結合,兩個搭伙過日子的人,僅此而已。
張愛玲寫傾城之戀篇六
很少有特別吸引人的喜劇,因為生活多數是悲劇,悲劇也更加刻骨銘心,喜劇的結局反而讓人覺得做作,不過在我看來張愛玲的《傾城之戀》算是一個例外吧。
一切都是順其自然的。起初,男人和女人都愛自己多于愛別人,都是精明的人,知道沒有人可以許自己一個未來,只有自己和自己永遠在一起。就像流蘇說的:
“他愛她,這個毒辣的人,他愛她,然而他待她也不過如此。”
一直都覺得人類理智一點是應該的,動輒放棄一切,善始善終當然最好,若有一天曲終人散,怎么對得起曾經那些龐大的犧牲呢。可是又不得不承認太理智真的會錯過很多原本可以美好的東西。
他們是幸運的,這個城市的沉淪,成就了他們。驗證了柳原原本無心的一句話:
有一天,我們的文明整個地被毀掉了,什么都完了,燒完了、炸完了、塌完了、也許還剩下這堵墻。流蘇,如果我們那時候在這墻根底下遇見了……流蘇,也許你會對我有一點真心,也許我會對你有一點真心。
可不是么,在這種關鍵時刻,顧不上理智的考慮問題,只是真實的做最原本的自己:原來大家都把自己藏得很深,原來大家都是感情動物。在這樣的亂世,經歷著這樣的傾城之戀,那一剎那的動情,足夠他們和諧的活個十年八年吧。
愛受了些苦,才變得銘心刻骨。
張愛玲寫傾城之戀篇七
《傾城之戀》是一篇中篇小說,當時的張愛玲還很年輕卻成名了,不愧是天才作家。
《傾城之戀》早被香港人拍成了電影,我沒有看過,這是值得慶幸的好事。倘若之前先看了電影,看書時腦子里就有了先入為主的印象,閱讀的興趣便減了大半。
《傾城之戀》是張愛玲較早期的一個中篇,也算是比較有代表性的作品。一個二十八歲的離過婚的沒落大戶人家的女兒白流蘇,回到娘家,慘遭哥嫂排擠,卻意外地將其七妹的相親對象范柳原奪了過來。流蘇和柳原都是精明的人,他們在感情上錙銖必較,不肯輸對方半步,最后由于香港戰爭的爆發,戰世的混亂才使兩個相對無趣的人成就了婚姻。
白流蘇是相當渴望這場婚姻的,正象蘇青所說:一個離過婚的女人,求歸宿的心態總比求愛情的心來的更切,雖然取悅柳原是太吃力的事,但她還是笑吟吟的。
相對于白流蘇,我本人更喜歡范柳原,他在某些方面還是表現了較天真的一面的,最使我難忘的他在一天深夜給流蘇打了四次電話,前兩個電話是爭吵的,最后一個電話柳原這樣說:
流蘇,你的窗子里看得見月亮嗎?我這邊,窗子上面吊下一支藤花,擋住了一半,也許是玫瑰,也許不是。這在整篇小說里,是難能可貴的浪漫。
小說的尾部很耐人尋味。
四奶奶決定和四爺離婚,眾人都派流蘇的不是,流蘇離了婚再嫁,竟有這樣驚人的成就,難怪旁人要學她的榜樣。令人莞爾。
掩卷之余,我更驚嘆作者的成熟與事故。寫這部小說時,張愛玲只有二十三歲,難以置信!何以一個二十三歲的女子,竟有著如此老辣和冷酷的筆觸!難怪有人說,張愛玲是一個天才,是一個空前絕后的女作家。
不難看出,張愛玲的小說充滿著小資情調和危險意味,王安憶曾說:張愛玲是虛無的。我在讀張的小說時,更多的體會是現實的蒼涼和生命的疑問。
一個浪漫主義者讀張愛玲的小說,將會是一種極其痛苦的折磨:因為要承受從夢想的巔峰跌落至現實底谷的打擊。
于是張愛玲說: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爬滿了虱子。
張愛玲寫傾城之戀篇八
愛情似乎離我們很遙遠,但有種愛可以讓我們死心塌地,有種愛可以讓我們備受折磨,雖然愛,雖然痛,但我們無法不愛,無法不痛,這就是“傾城之戀”。
故事的女主人公叫葛微龍,長著一張白白的瓜子臉,眼睛水靈水靈的,但在殖民地香港里,被陽光烤曬過的小麥色仿佛更合群。薇龍從香港來上海念大學,投靠了繼承了前夫一大筆遺產,同時是當地有名的交際花的姑姑。薇龍何嘗不明白投靠姑姑的結果?但她別無選擇……看著滿滿一衣柜的漂亮衣服,薇龍的心里卻仿佛有幾萬只小蟲啃咬一般,不知滋味。就這樣薇龍被迫見了許多的“上流紳士”,卻總是沒有姑姑稱心的。日子就這么一天天過去了,微龍男主人公喬斯,他們是在一場舞會上遇到的,當時喬斯還輕薄了她。本以為只是一場戲,但那次舞會后,薇龍的心開始日夜思念起喬斯,沉穩有序的心臟開始撲通撲通亂跳。愛情悄悄降臨,殊不知悲劇緊隨其后。喬斯本是富家子弟,薇龍以為嫁給他后不必再作“交際花”,可喬斯卻說:“我希望有個女人可以養我”。呵,多么荒繆,薇龍卻又因為愛放棄了掙扎,墮落黑暗中,可她是否了解,對于姑姑和喬斯而言,她只是一棵搖錢樹罷了!
我該為薇龍哀?還是該為薇龍哭?都不是。因為她只是一個被愛捆住手腳的傻女子。
我無法理解那個時代的親情為何全部拜倒在利益與金錢的面前,無法理解那個時代女人的愛為何如此卑微,我已痛徹心扉,更以淚流滿面!
愛情在張愛玲的筆下化繭成蝶無比凄美。悠悠長河中那一張張風華絕代的面孔已模糊不清,但那份傾城之戀卻刻骨銘心!